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01年10月—2002年3月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进行摄食-生长实验(实验周期为56天)。实验在水温30℃的条件下进行,设饥饿、1%、2%和饱食4个摄食水平,研究了中华鳖(Trionyxsinensis)幼鳖(296.60—396.09g)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结果表明,中华鳖幼鳖的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其湿重、干物质、蛋白质和能量的特定生长率均呈二次曲线增加,其中干物质的特定生长率(SGRdr)与摄食率(Rl)的关系式为SGRdr=-0.3621+0.8809Rl-0.1352Rl2(r2=0.896,n=26,P<0.01);除湿重的转化效率外,干物质、蛋白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在2%组均达到最大,分别为27.47%、31.48%和25.01%;摄食水平对中华鳖氨氮排泄率和尿素氮排泄率以及氨氮占总氮排泄率的比例均有显著影响(P<0.01),总氮排泄率、氨态氮排泄率和尿素氮排泄率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从饥饿组到饱食组的变动范围分别是4.71%—38.70%、3.50%—24.64%和1.21%—6.48%,而氨氮占总氮比例的变化规律与上述指的标略有不同,饥饿组的比例略高于1%组,摄食组的比例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该比例的变动范围是71.92%—83.20%,回归分析表明,幼鳖的总氮排泄率[μmol/(g·d)](GN)、氨氮排泄率[μmol/(g·d)](NH3N)及尿素氮排泄率[μmol/(g·d)](UN)与其蛋自质摄入率(%体重  相似文献   
2.
中华鳖的嗜水气单胞菌纯化其外毒素,用胶体金建立斑点免疫检测方法,测定中华鳖对嗜水气单胸菌外毒素抗体效价。结果表明:该方法有高的特异性,与血清中的其它成分交叉反应小;检测灵敏度达4ng。  相似文献   
3.
4.
水生动物往往会通过调整自身生理生化特征而形成各自固有的越冬生存适应对策,因此,深入探究越冬对具有冬眠习性的目标水产养殖动物机体生理状况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对指导其安全养殖具重要参考价值。以池塘专养模式下2+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同生群个体为研究对象,从机体形态、血清生化、脏器相关功能酶活力和肌肉与裙边物性等四个维度开展了中华鳖越冬前后生理生化特征的差异研究,以进一步了解越冬对中华鳖生理生化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越冬期间实验中华鳖总体上呈现较明显的生长态势,所测30项体尺性状和12项质量性状测定值间的差异相似性分别为46.7%和8.3%;(2)所测16项血清生化指标中,越冬后显著降低的为TG等5项(P<0.05),显著增加的为TP等4项(P<0.05),无显著差异的为GLB等7项(P>0.05);(3)所测8项脏器酶学指标中,越冬后酶活力显著下降的为肝脏CAT、POD和脂肪酶(P<0.05),显著升高的为胃蛋白酶等相关酶指标(P<0.05);(4)所测7项物性指标中,越冬后裙边弹性和咀嚼性均显著增加(P<0.05),其余为下降或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越冬为引起肝脏功能发生正常切换的重要时期,但不会引起心肝功能产生实质性改变。研究结果可为中华鳖越冬生理生态学研究和池养中华鳖越冬管理技术体系构建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中华鳖气单胞菌疖疮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单胞菌疖疮病是中华鳖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将病鳖进行细菌分离,获得的菌株经人工感染、毒力测试和细菌学鉴定,确定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与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此两种致病菌不仅对健康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且对健康小鼠亦有较强的致死力,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4.5×106个菌/只和1.58×106个菌/只。此外,测定了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历来有活品消费的习惯,离水停食是其批量销售环节必须承受的胁迫。因此,探究离水停食对其商品价值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对于明确其活体销售货架期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以2020年5月20日同池起捕后离水停食处理0 d(S0实验组)、4 d(S4实验组)、8 d(S8实验组)、12 d(S12实验组)、16 d(S16实验组)的雄性商品鳖[平均体质量(546.86±94.70) g]为研究对象,在常温条件下较系统开展了离水停食对其翻身能力、血清生化、裙边质构及脏器酶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鳖连续翻身次数呈S4≈S8>S0≈S12≈S16,且均主要集中于1 min内;(2)血清TP、ALB、TC、LDL-C均无组间差异(P>0.05),GLU-O呈S0≈S4≈S  相似文献   
7.
对体质量500~600 g的野生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和仿自然水体养殖中华鳖(下称仿生鳖)的腿部肌肉、裙边及肝脏组织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鳖肝脏中粗蛋白、水分、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仿生鳖(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仿生鳖(p<0.05);野生鳖和仿生鳖肌肉和裙边中半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无显著差异(p>0.05),仿生鳖裙边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鳖(p<0.05);野生鳖肌肉共测出32种脂肪酸,仿生鳖肌肉共测出25种脂肪酸,野生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仿生鳖(p<0.05)。  相似文献   
8.
休眠与非休眠期中华鳖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分析了休眠与非休眠期中华鳖10种组织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同时测定了休眠期乳酸脱氢酶的总活性。结果表明,某些组织的电泳图谱显示出一定差异;多数组织冬眠期LDH同工酶的总活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
用新鲜的中华弊卵提取卵黄粗提物,再与兔抗鳖IgM抗血清反应,琼脂免疫扩散法发现鳖卵黄粗提物可与兔抗鳖IgM的抗血清发生免疫沉淀反应,且效价可达1∶4,表明鳖卵黄中存在着抗体,进而用ELISA法测定到鳖卵黄中抗体的含量只有240.5μg/mL,明显低于血清中抗体的含量。因而认为中华鳖母源抗体可通过卵黄传递给稚鳖,使稚鳖在孵化后可获得较弱的被动免疫力以抵抗病原体的感染。  相似文献   
10.
免疫胶体金检测中华鳖抗毒素抗体和嗜水气单胞菌外毒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鳖的嗜水气单胞菌纯化其外毒素,用胶体金建立斑点免疫检测方法,测定中华鳖对嗜水气单胞菌外毒素抗体效价。结果表明:该方法有高的特异性,血清中的其它成分交叉反应小,检测灵活度达4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