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成生于冰碛扇内,经一定的生物、物理、化学成矿作用,以砂金形态分布而富集成矿的金矿称为冰碛扇型砂金矿床。它具有沿造山带一定标高范围成群、成带分布,沉积物为近源且半胶结,砂金呈面状分布,并以粒金、块金为主,具胶状、浑圆状、包块状构造形态,分布极不均匀等特征。冰碛扇型砂金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河成砂金矿床有本质的区别。它的成矿作用模式是:造山带下地壳富含的活化金通过新构造运动活化的断裂运移地表,经地下流体和地表流体的迁移聚集到冰碛扇这一封闭稳定的生物、物理、化学障环境中,主要经高效聚金微生物有机胶体成矿作用沉淀、再生加大形成砂金,逐步富集成矿床。而红色磨拉石建造中风化离解的Fe,Mn物质对沉淀环境pH值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冰碛扇型砂金矿床在我国西部造山带内广泛分布,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是砂金矿床中一重要类型,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3.
天然水体中的胶体粒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天然水特别是海水中胶体粒子的基本特性和最新研究成果,如胶体粒子的大小组成、粒径分布情况、逗留时间、对痕量金属的吸附、一些相关的分析分离方法以及在生态环境中的可能作用等,并对今后的有关研究方向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4.
东海原甲藻对中肋骨条藻的他感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内将不同生长期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Lu)培养液滤液用切向超滤技术分级处理后,培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发现东海原甲藻的滤液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不同生长期的东海原甲藻分泌物在粒级100 ku~0.45μm的培养液中对中肋骨条藻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表明东海原甲藻可以产生大小不同的可促进中肋骨条藻生长的他感物质,且在100 ku~0.45μm范围含量较大。东海原甲藻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促进作用在不同生长期作用强度不同,促进作用最明显的是消亡期,其次为平台期,指数生长期的藻液是3种藻液中促进作用最小的。  相似文献   
5.
使用切向流超滤系统得到粒度较均匀的Fe(OH)3胶体,进而对Fe(OH)3胶体粒子与Cu2 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将实验结果与南沙群岛海区表层水中铜与胶体物质结合状况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在海水介质中,铜在Fe(OH)3胶体上结合的百分率(pH>5)随pH的升高而下降,随着Fe(OH)3胶体浓度的减小而下降?(2)在天然海水介质中,使铜在Fe(OH)3胶体上结合的百分率在50%-70%的有机物浓度为1.0mg·L-1,有机物浓度的增大使铜与无机胶体结合的百分率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滨海含水介质胶体对垃圾渗滤液氨氮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天津含水介质的结构和组成,选择代表性的2种含水介质,分析了土样和胶体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系统测定不同胶体对氨氮吸附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并分析了胶体粒径、ζ电位、电泳淌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水介质胶体对氨氮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为对数曲线,其平衡时间约为20~24 h;不同胶体的吸附等温线均为直线型理想吸附,并且当水相中氨氮浓度低于一定浓度时,不但不产生吸附,反而使胶体中的残留氨氮释放出来;胶体颗粒细,比表面积大,表面能大,吸附能力就越大;胶体的ζ电位和淌度愈高,胶体的稳定性愈大,与铵离子接触的机会多,容易吸附铵离子。  相似文献   
7.
Natural uranium has three isotopes, ^238U, ^235U and ^234U, with natural abundances of 99.27 atom %, 0.72% and 0.0055%, respectively. Only ^235U is fissile and the production of nuclear fuel and nuclear weapons involves enrichment of uranium in ^235U. This process also results in separation of ^234U from ^238U, leaving depleted uranium (DU), with typical ^234U/^238U and ^235U/^238U activity ratios of about 0.19 and 0.013, respectively, as a waste product. The high density, high melting and boiling points and chemical stability of uranium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DU in relatively pure form mean that DU has many uses, including armour-piercing munitions. Such munit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e UK since the 1960s and testing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Ministry of Defence (MoD) at firing ranges such as Dundrennan, SW Scotland and Eskmeals, NW England. The firing of DU munitions can result in the dispersion of DU and its combustion products (oxides) as aerosols or as larger fragments, with the potential for human exposure either directly at the site of detonation or via post-depositional migr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mobility of DU by characterizing the associations of U in soil porewaters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a firing site. To this end, several soil cores located down-wind of the firing site at Dundrennan, near Kirkcudbright, SW Scotland, were collected in May 2006. These were sectioned on-site into 1- or 2-cm depth intervals and porewaters were isolated by centfifugation (10 minutes; 8873 g) on return to the laboratory. Following filtration through 0.2-micron cellulose nitrate filters, the porewaters were analyzed by ICP-QMS (U concentration) and ICP-OES (Fe, Al, Ca, Mg, Mn concentrations). Sub-samples were also subjected to centrifugal ultrafiltration (100, 30, and 3 kD) and to gel electrophoretic fractionation (agarose; 0.045 M Tris-borate; 20 mA, 30 minutes). Results showed that U was present at up to 4 μg/L in the soil porewater and that the associations of U varied with sample location and soil depth.  相似文献   
8.
刘青  王鸣  郭文华  闫海涛  喻平 《海洋学报》2010,32(10):7086-7090
设计了一种胶体光子晶体修饰的光纤. 采用恒温快速蒸发法直接在经切割刀处理后的光纤端面生长胶体晶体,再与另一根切割后的光纤在毛细玻璃管中完成对接,制备成胶体光子晶体修饰的光纤.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谱分析仪对样品的形貌、结构以及光学特性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粒径为640 nm、体积分数约为0.5%的SiO2胶体微球溶液在60 ℃的情况下沉积,大约12 h后可得到质量较高的胶体光子晶体. 在SEM下,观察到端面的胶体晶体为面心立方(fcc)结构. 透射光谱证明,该结构在(111)面上  相似文献   
9.
马坑铁矿磁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劲鸿 《矿物岩石》1989,9(1):26-39
  相似文献   
10.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晋东南太原组下部黄铁矿矿石和煤岩中的黄铁矿,发现许多原始莓体保留着形成时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出原始莓体大多数为硫磺细菌化石,少数由胶体形成。本文对莓体的成因、特征、形成环境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