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205篇
地球物理   167篇
地质学   542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20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壳对海洋潮汐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三维动态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中国北部地区的地壳对邻近的渤海与黄海海平面变化的响应。虽然此应力场过于微弱不足以引发地震,但发现应力集中的位置及应力场变化较大的位置恰好与某些现代地震的震中一致。这一结果表明研究地壳对广泛分布的载荷的响应对研究区域地震构造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同时采用4个台站的国际超导重力仪长期连续重力观测资料和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提供的同步地球自转参数,研究了极移引起的地球重力场变化特征。利用自回归模型估计了各序列的功率谱密度和积谱密度,结果表明极移导致的重力效应的主要能量集中在Chandler摆动和周年项附近,叠积后实际重力观测与极移重力信号理论值之间的差异分别为0.4%和3.9%,说明超导重力仪可有效监测极移导致的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3.
Northern Hemispheric“polar lows”,i.e.maritime,small,but fairly intense cyclonic systems have been studied formore than two decades.Recently researchers have turned their attention towards the occurrence of polar lows and othersmall-scale cyclonic disturbances o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In this paper a short account of our present knowledgeof Northern Hemispheric polar lows will be given,followed by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ureand occurrence of polar lows o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相似文献   
4.
Leverrier's development of the indirect part of the disturbing function has been extended to include terms up to degree 4 in eccentricity and inclination; the resulting series has been expressed with respect to a fixed plane, and in a computer readable form (a list of integers). Tests have been performed for the rela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terms of degrees 2, 3 and 4, and estimates have been obtained for the accuracy of the short periodic perturbations of a minor planet, and of the corresponding mean orbital elements. It was found that: (i) even in extreme cases, the indirect part of the disturbing function gives rise to very small short periodic perturbations; (ii) bodies of very high eccentricity/inclination and those close to mean motion resonances are mos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iii) indirect perturbations for minor planets can be computed up to the degree 2 terms only, without any significant loss of accuracy; and (iv) higher degree indirect perturbations appear to be important only 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long periodic effects of higher order (with respect to the perturbing mass).  相似文献   
5.
A photochemical scheme which includes a detailed treatment of multiple scattering up to solar zenith angles of 96° (developed for use in a GCM) has been used to study partitioning within chemical families. Attention is drawn to the different zenith angle dependence of diffuse radiation for the two spectral regions <310 nm and >310 nm. The effect that this has on the so-called 40 km ozone problem is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correctly including multiple scattering for polar ozone studies is emphasised.  相似文献   
6.
7.
全新世以来江苏中部地区海岸的淤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凌申 《台湾海峡》2006,25(3):445-451
全新世以来,江苏中部地区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的演化过程,海岸线的演化以淤进为主,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早全新世(10~7kaBP)本区为浅海环境,海岸线抵西部山地,中全新世(7~3kaBP)海岸以缓慢淤进为主,古砂堤发育.晚全新世(3kaBP以来)因黄河夺淮,海岸东迁迅速,形成广袤的滨海平原.  相似文献   
8.
用于极地的中尺度大气模式Polar MM5的改进和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个用于极地研究的中尺度大气模式———Polar MM5,阐述了该模式区别于标准的中尺度大气模式MM5的动力学和物理特征。利用Polar MM5获得了10 d的模拟结果表明,Polar MM5能较好地模拟高纬度地区近地面气象变量特征,尤其是对近地面温度和水汽混合比可得到高精度模拟结果,证实了在高纬度地区对标准MM5所进行的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改进是切实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P矢量方法在南海夏季环流诊断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基于1998年6~7月南海调查航次的CTD资料,对南海环流采用最近发展的P矢量方法进行诊断计算.计算结果:黑潮向西入侵南海,然后做反气旋弯曲向东北方向流动,最终有通过巴士海峡流出南海的趋势.在南海北部存在一个气旋性环流,这个环流的强度和范围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该环流的冷中心位置随深度增加稍向南移.南海中部、越南以东海域存在一个明显的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尤其在200m及其以上水层均相当稳定,反气旋涡位于越南以东,其中心位置在11°53'N,111°50'E,气旋涡的中心位置在13°17'N,112°55'E,两者的尺度皆约为250km.吕宋岛西侧存在一个反气旋涡.在计算海区南部、巴拉望岛西南海域,100m以上层存在一个反气旋式涡.从各层流场分布均可以显示海流在西部强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