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41.
基于超级集合思想的数值预报产品变权集成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严明良  缪启龙  沈树勤 《气象》2009,35(6):19-25
针对目前地方气象台站能获取的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种类多、数量大、质量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几种基于超级集合思想的多模式数值预报动态变权集成处理方法.该方法经济、简便、有效,为预报员从海量的数值产品信息中提取更为准确和精细的集成形势场、物理量场、降水预报、冷空气活动预报、集成矩、特征线路图等多种具有较高质量的集成统计新产品,能动态反映各类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能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精细化预报水平和数值产品的利用效率,为业务预报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2.
高速公路低能见度浓雾监测预报中 的几点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对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26套交通气象自动监测站(AWM)每分钟一次的能见度、相对湿度、温度、风向风速等低能见度浓雾天气过程实时资料分析,证实了浓雾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在丘陵、水网密集地区多局地性浓雾;日出后是团雾多发时段并阐述了团雾的特征、霾雾混合作用造成的低能见度浓雾过程,同样具有“象鼻形”前兆;夏季由于汤山站地形的原因,会出现单站的低能见度浓雾,因而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3.
新疆天山南坡表土花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横亘于亚洲中部的天山山系是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山地植被和土壤具有垂直分布明显和区域性差异大的特点,故对花粉的传播、保存、搬运与沉积具有重大影响.根据对西北干旱地区天山中段南坡一条从海拔4 285 m的天山一号冰川到海拔1 200 m的和静段的样带所采集的38个表土花粉样品的孢粉组合图武、植被样方调查资料以及排序结果...  相似文献   
144.
基于WRF模式的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2.2和1°×1°的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9月17日发生在江苏南部地区覆盖沪宁高速公路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经AWMS(the automatic weather monitoring system)实测数据验证,此次天气过程的模拟效果较为理想。对模式输出的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后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β中尺度低涡的发展、移动对暴雨过程中降水的加强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水汽辐合带在500hPa以下非常显著,在暴雨区形成了深厚的高湿环境,为暴雨的产生、加强和维系提供了重要的水汽条件;暴雨区内前期及降水过程中都存在较为强烈的垂直运动,且涡度场与散度场在垂直结构配置上一致,使得大气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了旺盛的对流天气;对流层中上层大气为中性层结,低层为位势不稳定,所以整层大气有对流发展,有利于暴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5.
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从水资源承载能力演化周期性、经济社会需用水规模难变性和未来水资源供需关系入手,介绍近60年以来华北平原水资源情势,特别是该平原水资源量、实际用水量和地下水开采量变化特征,并结合未来10到30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用水量趋势,识别和诊断华北平原水资源紧缺因源。结果表明:由于降水量减少导致华北平原缺水(自然资源性缺水)占该平原总缺水量的15.1%~16.4%;因管理缺陷导致水资源浪费的缺水(管理性缺水)占22.1%~24.2%;人口数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规模过大导致用水量超过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缺水(政策性缺水)占59.3%~62.5%。自然资源性、管理性以及政策性缺水的解决对策不同:自然资源性缺水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惟有从外域适量调水才能解决;管理性缺水可通过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进步不断修正;政策性缺水宜因势利导进行经济社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限制高耗低效用水产业。即使南水北调工程70.3×108m3/a水进入华北平原,该平原地下水超采情势也难以得到根本性扭转。有新增水源调入或华北平原严控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同时大幅压减农业用水量,因势利导优化和逐步调整经济社会布局和产业结构,特别是灌溉农业进行规模化减蒸、降耗、节水的改造,将是缓解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和水资源紧缺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46.
针对环渤海低平原水土盐分和水位埋深,通过选取0~20cm深度内的127个代表性土样进行土壤全盐量测定,并对130个水井的水位埋深及128个地下水样的矿化度进行测定.综合运用普通克立格(OrdinaryKriging)与协同克立格(CoKriging)方法与GIS技术研究水土盐分及水位埋深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土壤盐...  相似文献   
147.
根据1971—2010年环太湖地区苏州、常州、长兴等9个气象台站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采用EOF正交经验分析法、线性倾向率法、小波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研究了环太湖地区近40 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71—2010年间,环太湖地区整体上呈增暖趋势,环太湖地区的季节性增暖存在空间差异,西北部的气温在春、夏季明显升高,而东南部则在秋、冬季明显增暖,1990年前后该地区的增暖率存在完全相反的空间分布。2)该40 a中,降水表现为北部增加,南部减少。整个环太湖地区的降水在冬季普遍呈现增加趋势,春、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大于秋、冬季。3) M 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环太湖地区年平均温度存在16~17 a和6 a、26 a左右的变化周期;年降水量存在15~16 a和24 a的强显著性变化周期,各地区在年均温、年降水量周期振荡的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4) 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1971—2010年环太湖地区各站点均表现为气温由低向高的突变,突变发生在1992—1993年。  相似文献   
148.
夏季越赤道气流对南海季风及华东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21  
应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和NOAA卫星接收的HIRS-Tb12等资料,研究了东半球夏季越赤道气流的气候学特征、越赤道气流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影响、越赤道气流与高压对越赤道气流的维持和强度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北太平洋海温场对越赤道气流的强弱也具有重要的影响;5、6月份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强,则南海季风爆发偏早;华东地区夏旱年越赤道气流显著偏强,雨涝年呈弱相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9.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首先分析了2003年江苏高温天气的特征,并探讨了2003年江苏高温发生的主要原因,指出江苏高温是在副高控制的天气形势背景产生的,然而在副高控制的情况下,温度平流因子与一般情况不同,它对高温所起到的作用非常小,非绝热条件才是高温日出现的关键。本文还利用数值产品建立了江苏高温预测方程。  相似文献   
150.
皖江经济区基本农田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皖江经济区的基本农田分布区是我国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该区基本农田的土地地球化学特征与粮食质量安全密切相关。本文以皖江经济区的南陵—泾县国家商品粮基地为重点研究区,以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和采集的0~20cm深度土壤样的化学组分检测分析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应用地学数理统计学方法和GIS空间特征分析技术,通过该农田区土壤元素组成、含量、空间分布和异常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南陵—泾县基本农田的土壤中重金属Fe、Mn和Hg等含量存在异常,Fe、Mn变异系数呈现区域性异常,Hg含量表现为局部异常;Ca、Mg和Na元素呈现显著空间分布相关性,与成土母质影响相关。在区域分布上,南陵—泾县基本农田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和盐分含量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性分布特征,这与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位埋藏状况和矿化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南陵—泾县基本农田区土地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来看,南部地区不利于高品质稻谷、小麦等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