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215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小微湿地作为水乡的生命脉络,列为常熟市湿地保护工作的重点。常熟市小微湿地主要分布于乡村,通过介绍常熟小微湿地的概况,探讨乡村小微湿地面临的水体环境不良、法律规范空白、管理机制不佳、管护资金缺乏等问题,并提出管护利用措施,如减少湿地污染源、提高湿地自净能力、加强科研监测巡护、建立管护制度规范、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和加大多元资金投入等,以期达到乡村小微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地区小微湿地管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80年来,十分重视野外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研究所建立了4个野外观测研究网络,引领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成立了2个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1个中国科学院数据中心,1个数据出版系统并于2016年加入了世界数据系统;拥有2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中国科学院野外研究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本文回顾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中国物候观测网和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站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的发展历程。地理资源所台站(网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引领了中国野外观测研究事业的发展,支撑了地理学、生态学等重要科学成果产出,科技支撑能力和示范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以及南方山地丘陵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地球系统科学、野外台站、资源环境等学科和领域最大的科学数据汇聚中心,数据共享服务成效显著,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在未来发展中,地理资源所将充分发挥野外台站(网络)综合中心作用,强化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物候等观测研究网络的能力建设,稳步提升野外观测研究站条件保障能力和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汇聚能力、分析挖掘能力以及共享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和引领中国科学数据的共享,在科学研究和支撑国家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83.
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与生态系统管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学科以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为核心,通过研制生态系统观测和模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探索解决区域性/大尺度生态学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监测生态系统变化,认知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推动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地理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态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管理模式,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建设、应对全球变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中国华北平原农业区、南方红壤丘陵林业区、青藏高原农牧区以及黄土高原区等典型区域开展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与模式的集成与创新研究,着力解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大生态学问题,推动区域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科技进步。围绕生态系统生态学学科前沿,着重在① 生态系统联网观测、模拟与信息管理,② 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③ 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与机制,④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⑤ 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系统服务等五大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开展生态系统生态学前沿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研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和国际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前沿。  相似文献   
84.
85.
同志们 :由河南省地质学会、河南省古生物学会、南阳市地质矿产局联合发起的“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学术研讨会”暨“南阳市国土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 ,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 ,今天在这里开幕了。出席这次研讨会的有论文作者、技术专家和南阳市及省厅局的有关领导同志 ;会议还特邀了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会长陈安泽教授 ,做关于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专题报告 ,特邀国土资源部高咨中心专家田占鳌司长做有关加入WTO后我国地矿业所面临形势的报告。一些新闻单位也莅临采访。这是对这次会议的重视和支持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真诚的…  相似文献   
86.
沉积岩中的微量元素对沉积环境水介质的变化较为敏感,是研究沉积物沉积时古气候、古环境的有效手段。选取了对沉积环境介质较为敏感的锶(Sr)、钡(Ba)、铜(Cu)、铀(U)、钒(V)、镍(Ni)、钍(Th)等元素作为判别指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上新统油砂山组、狮子沟组和更新统七个泉组三套富锶岩层的古气候和古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从油砂山组到七个泉组沉积时总体上为干旱的气候环境;湖盆水体的盐度较高,表现为咸水环境,且从油砂山组到七个泉组随着地层变新,盐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油砂山组、狮子沟组和七个泉组沉积时湖盆水体均表现为中等分层、湖水循环较为顺畅的氧化环境。  相似文献   
87.
七个泉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缘,由于毗邻阿尔金断裂带等原因,地层较为复杂,高精度的沉积旋回研究较薄弱且鲜有讨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七深2井自然伽马测井数据进行了频谱分析及滤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高频旋回厚度比值与天文轨道周期比值具有良好的对应性,在论证了沉积速率之后,表明柴西七个泉地区上、下油砂山组地层中较好地保存了米兰科维奇旋回。其中上油砂山组短偏心率,轴斜率长周期、短周期,岁 差 长 周 期、短周期所控制的沉积旋回厚度分别为11.38,5.92,5.10,2.35,2.11m;下油砂山组短偏心率,轴斜率长周期、短周期,岁差长周期、短周期所控制的沉积旋回厚度分别为8.17,4.45,3.27,1.85,1.51m。   相似文献   
88.
89.
三、划分与对比根据上述锡矿山地区地表、坑道及钻孔的六个剖面介绍,现将地层由新至老详细划分对比如下: (一)下石炭统 5.梓门桥组:中连剖面该组产珊瑚Yuanophyllum kansuense,eoclisiophyllum yengtzeense, N. vesiculosus, N. si  相似文献   
90.
大盐滩地区盐湖企业面临水资源和盐矿资源双重危机,利用重力方法探寻新资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对该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三维聚焦反演,获得了大盐滩地区三维剩余密度结构。通过研究发现,大盐滩地区浅地表高低度异常,表征着赋存较为丰富的盐矿资源,但地层中水资源较为贫瘠,浅表水资源主要赋存在山前冲积扇及断裂带内。中深层位不仅具有多个含水层,而且出现多处低密度异常区(T1~T4),可能为深部卤水富集体的反映,是探寻新卤水资源的有利靶区。依此建议在阿尔金山山前冲积带及断裂带内寻找新的淡水资源,并在成矿有利区,开展深部卤水资源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