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赣南稀土矿山开采严重破坏了地形地貌,造成大量的滑坡和泥石流,以及植被破坏、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在调查统计这些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分布和治理情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治理建议和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62.
黎阴厚、孔亮、强凯三同志主编的“磷矿资源战略分析”于1986年9月问世。全书261页,约20万字,由绪论、国内外磷矿资源概况、磷矿的开发和利用、磷矿的产供销及价格、磷的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云贵磷矿的交通运输问题、2000年磷的供需预测、结论与建议、附件(国内12个、国外8个著名典型矿床介绍、三张储量统计表及一张世界著名磷矿床的矿石化学组分表)、附图43幅、附表67份组成。“著作”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轴心,立足现实、放眼展望,把矿产地质或资源形势和特点(赋存、成分和组份)与用途、利用和用向、采选冶、产  相似文献   
63.
选用目前广西火龙果种植基地普遍使用的3种不同光质LED补光灯对火龙果进行补光催花效果试验,调查分析不同光质补光后火龙果现蕾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田间管理水平下,红黄灯、黄灯及红兰灯在春季共催生三批花蕾,平均每株催花现蕾分别为13.0、13.0、11.3个,而对照区仅在第三批平均每株有0.1个花蕾。在秋季催花虽因阴天多,日照不足,但红黄光灯、黄光灯及红兰光灯仍成功平均每株催花现蕾分别为1.2、0.4、0.3个,对照区无花蕾。3种不同光质的LED灯补光,均起到显著的催花效果,其中红黄光灯效果最好,其次是黄光灯,最后是红兰灯。  相似文献   
64.
双尖子山矿集区作为中国北方东部大型的银铅锌多金属矿集区,具有多期叠加成矿的特征.为了揭示双尖子山矿集区2000 m以浅成矿要素的空间展布,本文基于有限内存拟牛顿法(L-BFGS)对覆盖矿集区的6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含源三维反演,获得了双尖子山矿集区2000 m以浅三维精细电性结构.结合重磁、区域地质、钻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得到如下结论:(1)矿集区深部存在大面积的高阻区,可能为与成矿有关的早白垩纪侵入岩的反映,在兴隆山矿段西北侧及西南侧(A、B区)、双尖子山矿段西部(C区)表现为高侵位特征;(2)矿集区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断裂系统由1条北东向深断裂(F1)和北西向、北东向以及近南北向的浅层断裂组成;(3)赋矿地层大石寨组电性特征为中低阻,主要分布在1000 m以浅,在兴隆山矿段以及双尖子山矿段东部较厚,与矿集区断裂系统组成了良好的容矿空间和成矿流体上涌通道;(4)建立了矿集区2000 m以浅的成矿模式:在兴隆山矿段,早白垩世侵入岩高度侵位至上覆大石寨组下方,侵入岩就位后析出含矿热液,并在浅部北东、北西向断裂及断裂交汇处成岩成矿,而在双尖子山矿段,成矿流体主要受北东向深断裂F1的控制,在F1断裂以及其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处富集,导致矿体主要分布于矿段西部.  相似文献   
65.
沁水盆地北部煤层气富集区CSAMT勘探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沁水盆地北部煤层气富集与地下水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基础上,采用大地电磁法探测地下水分布以及有利和不利煤层气富集影响因素、间接探测煤层气相对富集区;根据煤层气富集地质模型设计了地球物理模型,利用有限单元法开展典型薄层模型正演模拟,讨论了探测方法的可行性;选择山西沁水盆地北部煤层气勘探区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探测技术试验,结合已有地质、钻井及测井资料完成了试验资料的处理与解释;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能有效获得地层电性结构,推断含水、富水区,结合煤层气有利富集地质条件和影响因素,可以实现间接预测煤层气的有利富集区.  相似文献   
66.
清江流域是湖北省滑坡高易发区,滑坡灾害频发,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危害大。该区地质环境复杂,地貌形态以中山为主,河谷深切,岸坡陡峭,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大面积间歇性上升运动; 区内共发育滑坡2843处,其中滑坡2275处,崩塌型滑坡568处,滑坡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通过统计分析,清江流域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受控于地质环境条件和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自然动力因素和人为动力因素,前者以降雨为主,后者以切坡为主且日趋发展; 滑坡变形的时间规律主要表现为同发性、滞后性和不稳定的周期性; 滑坡的自身活动规律主要表现为继承性、隐蔽性、突发性和差异性; 针对性地提出了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地质环境保护等滑坡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67.
为阐明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对氮营养条件的适应机制,本研究在不同氮浓度条件下对红色赤潮藻进行一次性培养,系统研究了氮浓度对红色赤潮藻生长、休眠孢囊形成和细胞生源要素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红色赤潮藻生长率随着初始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200μmol/L氮添加组生长率最大,为0.79/d。不同氮处理组细胞形态存在差异,低氮条件下藻细胞个体变小。培养第6天,各氮处理组均观察到休眠孢囊,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孢囊数量逐渐增多;50μmol/L氮添加组孢囊形成率最高,为2.95%±0.16%。氮浓度对红色赤潮藻细胞生源要素组成有显著影响,红色赤潮藻胞内碳、氮含量随氮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其C:N:P也随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红色赤潮藻生长过程中,加氮处理组细胞在指数期碳、氮、磷含量较低,稳定期含量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红色赤潮藻胞内碳、氮、磷含量与藻生长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5)。不同氮浓度对红色赤潮藻的生长、休眠孢囊形成和藻细胞生源要素组成有显著影响,为揭示红色赤潮藻对氮营养条件的适应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8.
胶北莱西古元古代的高压基性麻粒岩和钙硅酸盐岩的基本矿物组合分别为以铁铝榴石为主的石榴石-普通辉石-铁紫苏辉石和钙铝榴石-黝帘石-葡萄石-钠长石.矿物岩石学研究表明钙硅酸盐岩是由含石榴石高压基性麻粒岩经退变质和钙质交代作用形成.南山口高压基性麻粒岩记录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前、麻粒岩相变质作用、退变质和钙硅酸盐岩化共同作用以及完全钙硅酸盐岩化的四个阶段的地质作用,其矿物组合分别为Cpx+ Pl+ Qtz(M1),Grt+ Cpx+ Rt+ Qtz(M2),Cpx+Pl+ Opx+ Ilm+ Mgt+ Ep(M3)和Grs+ Zo+ Prh+ Ab+ Cal(M4).微量元素研究表明,高压基性麻粒岩中大离子亲石元素Ba、Rb、K、Rb、Th富集,而高场强元素Nb、Zr、Ti、Y亏损,具有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稀土配分曲线.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图解显示了岛孤拉斑玄武岩的特征.主元素、微量元素的构造判别图解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压基性麻粒岩及其钙硅酸盐岩的原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综合高压基性麻粒岩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莱西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原岩是拉斑玄武岩质岩石,可能是形成于孤后扩张背景下基性的侵入岩或喷出岩.岩石形成以后,在胶-辽-吉带碰撞闭合过程中,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又在后来的抬升过程中经历退变质和钙硅酸盐岩化作用.  相似文献   
69.
给出了适用于全空间层状模型偶极子源格林函数的去奇异性广义描述技术。过源平行于层界面设置一个虚界面,使相邻层界面限制的区域中电磁矢量势函数可以分解为TE模式和TM模式标量势函的叠加,且它们都满足齐次Helmhlotz方程,相应的解可以通过叠加上行波和下行波函数得到。源的奇异性被耦合到切向电磁场所满足的不连续边界条件上,并通过反射系数所描述的振幅递推关系延拓到其他任意层中,实现了全空间任意位置格林函数的计算。该思路被应用到VED源激发的海洋电磁模型数值模拟中,计算结果很好地反映了电磁场在海洋模型中的传播过程,验证了该技术思路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0.
通过设定不同的氮(N)、磷(P)浓度一次性培养东海原甲藻,研究了该藻的生长状况及不同生长阶段单位细胞DNA,RNA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氮磷浓度对东海原甲藻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最终生物量与初始的氮磷浓度呈正相关,不同培养组的最大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DNA含量与培养液中氮浓度相关性极显著(P<0.01),但与磷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RNA含量与氮磷浓度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且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含量也会发生变化,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培养组的RNA含量显著下降(P<0.05);RNA/DNA比值与氮磷浓度均显著相关(P<0.05),而且与生长率呈线性相关关系。培养液中氮浓度显著影响到东海原甲藻单位细胞总蛋白含量,磷缺乏也会使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