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4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东海扬子浅滩砂质底形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 198 0至 2 0 0 0年间数次专项调查获得的高分辨率地球物理、沉积学等资料 ,并结合水动力环境的分析 ,探讨了东海扬子浅滩砂质底形的成因、形态特征、活动性以及发育的地层年代。研究表明 ,扬子浅滩砂质海底广泛发育沙波地貌 ,按其发育规模可以分为沙波和大型波痕 2类 ,大型波痕按其形态又可分为直线形、弯曲形和格子形 3种。平坦宽阔的地形、丰富的中细砂物源以及较强的潮流和风暴浪流是沙波地貌发育的有利环境条件。柱状岩芯分析和年代测定表明 ,发育沙波地貌的物质的沉积始于冰消期晚期 ,即 10~ 11KaB .P ,全新世中、晚期该区继续接受砂质沉积。扬子浅滩发育的沙波地貌与现今的动力环境相适应 ,仍处于发育和运移状态。  相似文献   
42.
基于GIS的长江口南支下段河势演变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GIS技术,对1980年—2005年间的6幅海图进行数字化,建立DEM,并以0,-2,-5,-10 m等深线进行叠加,同时选取4个典型断面,从平面上和断面上对长江口南支下段河势变化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支下段1980年—2005年间沙洲迁移、汊道消亡、汊道再生、冲淤交替,具体表现为:分流沙洲冲刷下移,通道淤废;分流口上游沙体新的通道产生,分流口上提。2)典型断面显示出下段河槽为复式河槽,尤其是位于中部的河槽断面变化最为剧烈,其上游和下游断面河槽多年来形态相对较为稳定。3)较大幅度的冲刷和淤积大都发生在滩槽交替变化且河床坡度较陡区段。4)径流输沙、特大洪水、潮流作用与科氏力一起,是影响南支下段河势变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3.
岙山成品油码头海底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岙山成品油码头工程地质勘察所得的资料,选择边坡较陡的地段,采用折线法、圆弧条分法和总应力极限平衡法,对在自重、地震力和波浪力等因素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验算分析。结果表明,海底边坡较陡地段浅层土体的稳定性较差,土体滑动面可能发生在海底下9~12.5m处。对地层的作用波浪力较地震力要小,但两者均可能成为边坡土体滑动的诱因。  相似文献   
44.
采用压电陶瓷弯曲元法和共振柱试验的方法对采自我国海域的一些典型海底浅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剪切波速测试,获得首批可信数据.两种方法所测得的剪切波速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在数赫兹至数十千赫兹频段范围内剪切波速不具明显弥散性.剪切波速与沉积物类型关系密切,不同海区和不同类型海底沉积物的剪切波速有明显差异.近海较细颗粒沉积物粉砂的剪切波速在100m/s左右,细颗粒沉积物的剪切波速在100m/s以下;陆架较粗颗粒沉积物的剪切波速最大,超过100m/s;深海、半深海细颗粒沉积物的剪切波速最低,小于50m/s.剪切波速与含水量、密度、孔隙度、塑限和液限等沉积物物理参数之间具很好的相关性,反映了剪切波速和物理性质之间的密切关系.剪切波速与压缩波速呈正相关性,但在不同的波速范围剪切波速随压缩波速的变化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45.
浙江北部岛屿海域土体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探讨了浙江北部岛屿区水道岸坡土体滑动的成因机制与滑坡的形态特征,对在波浪与重力共同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以及波浪底压引起的砂土液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岛屿区水道中部与岸坡间强烈的冲淤反差,是该海域岸坡土体滑动不稳定因素积累的主要环境条件。目前发现的多数为中到大型的牵引式滑坡,主要由重力作用所致。对于波浪较大、水深较浅海域的粉砂、细砂分布区,浅表砂层存在着发生液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6.
扬子浅滩沙波底形活动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子浅滩位于长江口以东,水深40 m左右,普遍发育中小水下沙丘并处于运动状态。按32片沙波参数统计,迁移方向在90°~180°之间,其中150°~180°者占30%,120°~150°者占69%;使用Rubin和改进的Hardisty公式计算,以潮流作用为主的常态海况下,沙波迁移率为19.70 m/a,以浪流为主的暴风浪期间,约为12.72 m/a,一年总迁移率约为32.4 m/a,与世界上若干海底沙波定位观测数据相对比,这一迁移率应属于缓慢—中等的量级。  相似文献   
47.
杭州湾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但该区域环境现状堪忧,海洋资源的过度利用和闲置现象并存,环境和资源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通过对杭州湾区域自然和社会特性的分析,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生态杭州湾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并建议通过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和保护环境等措施来实现杭州湾区域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建设。  相似文献   
48.
浅地层剖面探测、侧扫声纳探测、多波束测深等地球物理方法是识别海洋灾害地质因素的主要手段。根据多年来在东海陆架开展的多项海洋调查项目获得的资料,在东海陆架识别出多种海洋灾害地质因素,主要的有海底滑坡、浅层气、沙波、埋藏古河道、沙脊等,并对它们的声反射特征进行分析。各种灾害地质因素因其独特的成因机制,对海洋工程设施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4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钱塘江区域迫切需要出海通道。通过分析制约出海航道的三大因素,结合目前钱塘江出海航道整治方法及其效果,提出通过建设人工岛,消除沙坎,彻底改善出海航道的办法。  相似文献   
50.
大量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显示长江口外的广大海域分布着大量埋藏古河道,据区域浅层地质特征及地震相特征,可把研究区埋藏古河道断面划分为对称、不对称和复式三种类型;河道内充填的沉积物复杂多样;古河道主要存在于晚更新世晚期沉积层中。60个古河道断面串联成长180 km的古长江河系以及长64 km的古舟山河和长近100 km的古钱塘江河两条支流河道系。长江古河道宽深比较大,盛冰期时深切81~109 m,河底纵比降为0.82×10-4,平均古流量约为535.24 m3/s,最大断面的古流量为20 433.72 m3/s。按比降河宽法判别,当时古长江河道为辫状分汊河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