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79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108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363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张勇 《气象》2008,34(5)
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4.3℃,比常年同期(-2,8℃)偏低1.5℃,为1985年以来最低值.海南、宁夏2月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低值.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3.1mm,较常年同期(17.0mm)偏少3.9mm.月内,西南地区东部出现雨雪冰冻天气;东北、华北出现不同程度干旱;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出现大雾天气;北方地区出现三次沙尘天气过程;黄河宁夏段封河里程为近40年来最长.  相似文献   
92.
中国当代土地利用变化对黄河流域径流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曹丽娟  张冬峰  张勇 《大气科学》2008,32(2):300-308
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和大尺度汇流模型(LRM),研究中国地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对黄河流域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RegCM3嵌套于欧洲数值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ERA40,分别进行了中国区域在实际植被和理想植被分布情况下两个各15年(1987~2001年)时间长度的积分试验。随后,RegCM3 两个试验的输出径流结果分别用来驱动LRM。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在实际土地利用状况下,LRM能较好地模拟黄河河川径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结果指出,当代土地利用引起了冬季黄河上游部分地区降水减少,中下游地区降水增加;引起夏季整个黄河流域降水的减少。总体来说,当代土地利用变化引起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的减少。对于水文站河川径流量,除了冬春季略有增加外,其他月份河川径流均会减少,并且在9月减少最多。土地利用引起的植被退化造成黄河径流的大幅度减少,并且越向下游减少幅度越大,这可能是引起黄河下游断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3.
PRECIS模式对宁夏气候模拟能力的初步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获得了受权使用英国Hadley气候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已模拟好的中国境内的数据,取其宁夏区域内的模拟值与同期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验证PRECIS模式对宁夏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PRECIS能够模拟宁夏年平均和夏季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观测值相比,模拟的最高气温平均偏差仅为0.5℃; PRECIS能够模拟出15a月平均气温逐渐升高的趋势以及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发生频率的分布特征.PRECIS能够模拟出宁夏年平均和夏季降水基本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分布特征,但对月平均降水的模拟值整体偏高.  相似文献   
94.
天山南坡科其卡尔巴契冰川消融期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通过分析天山南坡科其卡尔巴契冰川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冰川消融变化过程的影响, 研究了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其对塔里木河水资源的影响规律.科其卡尔巴契冰川区夏季气温比较高, 基本处于正温, 日较差较小; 气温直减率较小, 平均值为0.60·℃\5(100m)-1, 冰川冷效应不明显; 对流性降水较多, 降水量的75%发生在白天; 冰川区局地环流--山谷风发育, 海拔3 900 m以上冰川受西风环流影响显著; 净辐射在7月和8月中上旬均较大, 在8月下旬后净辐射开始逐渐减小, 与冰川消融是一致的. 7月初至7月下旬是消融较强的两个时段, 冰川平均消融速率为38.66 mm·5d-1, 到8月中旬消融速率略有降低, 平均为34.79 mm·d-1, 至9月中旬降至28.83 mm·d-1.  相似文献   
95.
自然资源档案管理是一项内容较为复杂且不断发展的工作,随着国土资料的日益丰富,它对管理工作人员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背景下,如何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是每一位管理工作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目前自然资源档案管理效率,谈几点看法和建议,希望对做好自然资源档案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现行黄河三角洲地貌演化已使河口动力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但黄河改道清8汊后,现行河口以及废弃河道清水沟河口动力环境如何变化尚不清楚。基于1976、1995和2002年黄河三角洲实测水深数据,应用Delft3D模型对清水沟流路不同时期冬夏季河口动力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定量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貌演化对动力环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黄河现行三角洲地貌演化导致河口动力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1976年河口动力环境弱,随着河嘴向海突出,1995年河口处涨、落潮最大流速较1976年增长了约60%~90%,潮致剪切力增大约2倍,冬季大风条件下浪致剪切力较1976年增加1个数量级,2002年黄河改道清8汊入海后,现行河口处涨、落潮最大流速较1995年减小约20%,潮致剪切力减小1/3,冬季大风条件下浪致剪切力是1995年的1~2倍,而废弃河道河口处涨、落潮最大流速较1995年减小约20%~40%,潮致剪切力减小约20%。黄河三角洲动力环境变化也显著影响了入海泥沙的搬运与沉积,造成清水沟河口呈"南肥北瘦"形态,且废弃后侵蚀速率不断降低。同时,地貌形态与动力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对黄河三角洲冲淤模式的转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7.
采用梯度依赖相关尺度方法构建了1套2004—2017年间,月平均的全球海洋(0~1 500 m)1°×1°的Argo数据集,并在对该数据集进行对比检验的基础上,将其初步应用于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的渔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Argo数据集与WOA13数据集的温、盐偏差在上表层(150 m)稍大,最大值分别约为0.5 ℃和0.1,且偏差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与TAO浮标时间序列的温度偏差,2004—2017年间均小于1 ℃,最大盐度偏差则小于0.5,且大部分海域接近0。中西太平洋海域,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多集中在 28~29 ℃ 等温线范围内,在 22 ℃以下的海域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值极小;中心渔场区温跃层上界深度范围在20~120 m之间,且中心渔场在各个深度上形成的频数大体呈正态分布,温跃层上界深度为90 m时,形成中心渔场的可能性达到最大。研究表明所构建的数据集在水文环境分析及资源评估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
基于2010—2011年春、秋和冬季在黄海3个航次调查取得的悬浮体数据,结合MODIS L1B遥感数据,建立基于MODIS第4波段反射率的表层悬浮体浓度(SSC)的反演模型。利用合成的MODIS月均数据和悬浮体反演模型,反演出黄海表层悬浮体的月际分布,并对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显示:黄海悬浮体分布有3个高值区,分别对应3个悬浮体来源,苏北浅滩及成山头高值区来源为海底泥沙的再悬浮,山东半岛北岸高值区来源为由渤海海峡输入黄海的泥沙。黄海悬浮体的分布及扩散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由于冬季风形成的波浪与沿岸流强盛,黄海3个高值区明显,其中山东半岛北岸与成山头形成一条连续的高悬浮体浓度水体条带;春季,由于波浪及沿岸流减弱,黄海悬浮体浓度显著减小,山东半岛北岸与成山头成为2个独立的高值区,表明其不同的悬浮体来源;夏季,仅苏北浅滩形成由于潮流导致再悬浮的悬浮体浓度高值区;秋季,由于冬季风逐渐加强,黄海悬浮体浓度显著增加,并逐渐过渡到冬季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99.
在处理流动重力观测数据时,采用最小二乘方法解算由权系数和观测值组成的超定方程组,得到最优权值,并利用最优权计算重力值。结果表明,等权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点值精度不高,但包含了较全的重力异常地震分析预报信息;不等权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点值精度较高,但削弱了有用的重力异常地震分析预报信息;最小二乘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不但有较高的点值精度,对MS4.0及以上地震的分析预报效果也最优。  相似文献   
100.
从实际应用考虑,略去基于组网雷达的两步变分法目标函数中与反射率因子有关的约束项。为验证简化后的两步变分法的风场反演能力及稳定性,设计了水平分辨率、垂直层数、垂直分辨率、反演区域以及反演中心等约束条件对水平风场反演结果影响的敏感性试验。通过对重庆地区的2次暴雨过程在3 km高度上的水平风场反演试验分析,发现简化后的两步变分法对暴雨过程低层水平风场的反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各设计试验条件下的反演结果较稳定。具体表现为反演的水平风场能够反映出暴雨过程的中-β尺度流场结构特征,且2次过程在低层存在的中-β尺度强回波区与反演风场辐合区配置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