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文通过对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锆的分布特点和迁移方式的研究,探讨南海北部锆石砂矿的形成过程和富集规律,及锆的地球化学分布与古海岸线的相互关系。 研究区的范围,东起台湾浅滩,西至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南沿岸的陆架、陆坡区(110°—120°E)及东沙群岛以南部分海域(17°50′N以北)。样品多数采自大陆架和陆坡区,少数采自海盆,最大的采样深度达3800m。全区共选出1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X光、萤光光谱分析、化学分析、矿物显微镜下鉴定等。  相似文献   
12.
南海海盆和陆坡锰结核的特征及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1979年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沉积研究室在南海进行海洋沉积调查以来,多次在南海海盆及陆坡采到锰结核,虽曾作过报道,尚欠系统的分析研究.近几年来,我们对所采集的各种形态的锰结核,分别进行了较系统的显微镜下鉴定,配合扫描电镜观察、电子探针及能谱分析、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及生长速率的测定,进而对南海海盆及陆坡锰结核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为进一步普查南海铁锰矿产资源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部署在重要成矿区带的1:5万区域矿产调查在全国陆续展开,这对提高地质矿产研究程度,进一步圈定找矿靶区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要求进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高精度地面磁测、自然重砂测量和遥感异常提取。本文以甘青交界的浪力克一牛头山一带1:5万区域矿产调查中水系沉积物测量实际资料为依据,探讨了浪力克铜矿区及其区域地球化学特征,认为Cu、Pb、Zn、Au、Ag异常分布与含铜火山岩系分布一致,异常规模显示该矿外围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二六四大队恒力机械公司各项经济指标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07年公司共完成产值2818万元,到帐收入2264万元,增加值549.6元,节约收益132万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44.7%、52.2%、20.6%、24.5%。今年第一季度又实现了经营销售开门红。  相似文献   
15.
地球物理联合反演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地球物理联合反演由于使反演问题的非唯一性得到有效限制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概述了联合反演的发展现状及实现的方法,并讨论了其发展趋势及其局限性,指出地球物理联合反演是地球物理数据分析的理想工具,而非线性联合反演方法则是地球物理联合反演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津浦铁路航测、复测生产,叙述了航测、电子计算技术在既有铁路测量中的应用。由于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导致测量工效、产品质量、测绘成果都产生了较大变化,取得很高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地球物理数据联合反演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地球物理反演的基本概念出发,认为地球物理反演是 对实测数据的地球物理属性的理解或解释,多方法的地球物理数据联合反演是一种多传感器 的数据融合. 本文分析了地球物理数据的模糊特性,采用基于语义的模糊化方法,使不同物 理意义和尺度的特征数据及测区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背景成为一体,结合地球物理专家解释的 方法,利用基于模糊逻辑系统的神经网络实现了融合.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各种地球物理探测 数据的全部信息,避免了线性反演的复杂计算;其数据融合的观点,为解决地球物理联合反 演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模拟实验和应用实例验证,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陕西凤太矿集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的构造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凤县-太白(简称凤太)矿集区铅、锌、金、银、铜多金属资源丰富,已发现二十余个大中小型矿床。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凤太矿集区位于南秦岭造山带北缘,紧邻商丹缝合带。以往的工作缺乏对矿集区整体的构造研究,本次工作通过比较系统的构造测量和解析,提出在南秦岭晚三叠世碰撞造山过程中,凤太矿集区南北两条边界断裂带的左行走滑运动导致在区内衍生了NNE向主压应力场,从而形成了NWW向复式褶皱、脆韧性剪切带、断裂和节理(纵向破裂)、B型线理,以及NNE向断裂和节理(横向破裂)、劈理、张裂隙等一系列构造组合,所有构造形迹都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下随着构造层次不断抬升,脆韧性和脆性递进变形叠加的产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型压扭性走滑双重构造变形系统。在构造几何学上,凤太矿集区整体上表现为一个隔档式复式褶皱,由一组NWW向紧闭复背斜和一组相对宽缓复向斜组成。区内的多金属成矿作用、岩浆活动、动力变质变形作用的同位素年龄数据集中于230~190Ma。综合地质演化和成矿作用的研究成果,提出在南秦岭碰撞造山过程中引发的动力变质变形作用和岩浆活动提供了成矿元素和成矿流体,在温压梯度以及浮力效应的驱动下向上运移至走滑双重构造变形系统中的有利扩容空间中发生充填型和交代型矿化,即凤太矿集区多金属矿床是区域大规模变形变质-岩浆活动-流体作用的产物,是在构造作用这一主导因素控制下形成的一个多金属后生热液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9.
一次“晴天霹雳”致死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7年广州从化地区一次"晴朗"天气下的闪电致死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这次事件是闪电首先击中一棵大树,然后击中附近人员头顶致死。根据目击者描述的时间和位置,利用闪电低频电场变化探测阵列的定位数据和广东电力等系统的雷电定位数据,结合广州番禺雷达观测资料,确定此事件是由一次含有7次回击的地闪过程的首次回击造成,其电流峰值强度为-30.9 kA。闪电起始于13.0 km高度的云内,经约600 ms云内发展过程后闪电通道从云体延伸出来,云砧区边缘(0 dBz)到回击点水平距离约300 m,降水区边缘(18 dBz)到回击点水平距离约1.8 km。使用雷击现场等效电路模型,计算旁络闪击空气击穿场强可击穿空气与人头部连接为通路,根据电路分流原理,如果雷电流击中13 m高的大树后流经到"跳点"(树干上方1/4)处后,则有13.2 kA雷电流直接闪击到受害者身上,同时还承受了78.3 kV跨步电压伤害,而距离雷击点10 m远的目击者仅承受1.3 kV跨步电压。   相似文献   
20.
对位于南沙群岛海域西部近大陆架-残留沉积区(NS01站)和深海沉积区(NS02站)的2个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它们的粒度组成、CaCO3含量、总有机碳含量(TOC)、总碳含量(TC)、总有机物含量(TOM)和总氮含量(TN),估算了它们的埋藏通量及陆/海源TOC和TN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该海域沉积物主要是粒径小于63μm的细粒度组分,粒度组成随深度的变化很小.沉积物粒度不是控制CaCO3含量、TOC、TC、TOM、TN和TOC/TN垂向变化的主要因素.NS01站CaCO3含量、TOC、TC、TOM和TN的含量及埋藏通量均低于NS02站.NS01站TOC/TN随深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TN的变化,而NS02站则主要受控于TOC的变化.2个研究站位的TOC和TN均以海洋自生为主,NS01站沉积物中海洋自生TOC和TN的平均值分别为53.2%和81.4%,NS02站沉积物中海洋自生TOC和TN的平均值分别为64.5%和8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