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欧亚大陆山地垂直带数字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亚大陆山地垂直带880个带谱点数据采集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山地垂直带数字集成系统。其功能:(1)垂直带谱可视化显示功能:实时生成垂直带地理分布图、垂直带堆积柱状图、上下限高度随经纬度变化曲线;(2)垂直带上下限提取和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转化功能:提取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上限和下限高度,进行垂直带的宽度和垂直带上限海拔...  相似文献   
42.
本文分析了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zle)斧足、外套膜、闭壳肌、鳃、性腺5个组织以及不同性别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CC),结果显示:织锦巴非蛤5个组织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除鳃与性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外(P0.05),其它各组织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各组织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斧足性腺鳃外套膜闭壳肌;不同性别织锦巴非蛤的斧足、外套膜、闭壳肌、鳃中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精巢与卵巢中的总类胡罗卜素含量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精巢中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高于卵巢。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织锦巴非蛤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3.
山体效应对北半球林线分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芳  张百平  庞宇  姚永慧  韩芳  张朔  齐文文 《地理学报》2012,67(11):1556-1564
通过搜集整理了北半球516 个林线数据, 结合WorldClim 气象数据计算了林线数据点上的大陆度, 并依据SRTM高程数据提取了林线处的山体基面高度(作为山体效应的代用因子), 然后以纬度、大陆度和山体基面高度为解释变量, 建立三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线性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为0.904, 二次回归模型的R2高达0.912。相比先前不考虑基面高度的林线分布模型(R2 = 0.79), 纳入了山体基面高度的林线分布模型能够更加有效的拟合半球尺度的林线分布; 结果还表明, 山体基面高度对北半球林线高度分布的贡献率达到了48.94% (p =0.000), 而纬度和大陆度分别为45.02% (p = 0.000) 和6.04% (p = 0.000)。这揭示了山体效应对半球尺度林线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基面高度在北美洲地区对林线高度的贡献率最大(50.49%, p=0.000), 在欧亚大陆东部地区为48.73% (p = 0.000), 在欧亚大陆西部地区为43.6% (p=0.000)。这一结果说明山体效应对林线分布高度的影响虽有区域差异, 但都有较高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44.
场地卓越周期与结构基本周期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抗震概念设计的背景出发,认为抗震设计应充分考虑结构与地基耦合作用的影响,其中结构和场地的频率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地震作用是瞬态冲击的特性,在理论上和数值上分析了结构自振周期与场地卓越周期在不同比值情况下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两个周期之间存在最优比值T=3Tg×β。当结构与场地频率满足最优比值时,结构的抗震性能最佳,它可以作为抗震概念设计中的参考准则。此外,进行了各种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验证了此最优比值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5.
我国世界遗产数量多,遗产保护面临众多威胁,遗产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基于世界遗产中心监测数据,对遗产威胁因素进行概括分析,并借助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对我国遗产安全形势及热点进行分析。结合遗产受威胁强度指数,利用TIOP测度各省遗产安全程度,并将受威胁遗产分布的各省划分为安全区、次安全区、危险区、濒危区4个等级,从遗产所在行政区域的尺度分析2001-2011年我国遗产总体安全形势。总体上,我国遗产安全水平处于相对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46.
藏北羌塘中部晚古生代增生杂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西藏中部羌塘变质岩带发育复理石碎屑建造和片理化玄武岩建造,都经历了强烈的构造置换作用;还发育早—晚古生代大理岩岩片、无根勾状褶皱和大理岩与蓝片岩组成的同斜褶皱,不同时代的榴辉岩呈岩块出露。这些地质体呈岩片产出,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和置换,原岩总体为碎屑岩、泥质岩、硅质岩、碳酸盐岩及枕状玄武岩、辉长岩建造。宏观上发育明显的区域性置换面理,为典型的造山带增生杂岩。  相似文献   
47.
东秦岭基底组成与构造区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基本地质组成上,东秦岭构造基底可划分为华北,北秦岭、佛坪、白水江,汉南和武当六大地体,不同地体的基底组成有明显差异,它们先后于中-晚元古在不同时间段,通过不同的方式而拼合为统一的华夏泛大陆,从而完成东秦岭从原始地壳生长到典型板块构造体制上的转换,是全球Rodinia事件在本区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8.
昆仑山北缘于田地区发育有大量的早古生代花岗岩,通过开展1:25万于田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将其划分为2个岩浆岩带,进一步细分为4个岩石系列。岩石组合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南带石英闪长岩系列的岩浆主要来自于地幔,是俯冲作用的产物,其中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系列的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是碰撞造山作用中壳幔相互作用的共同产物;北带正长花岗岩系列和英云闪长岩系列的岩浆则主要来源于下地壳或地幔,形成于造山后的伸展体制。整个早古生代岩浆岩的发展演化过程,直接、客观地反映了北昆仑和南昆仑板块的运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49.
西昆仑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14,他引:7  
西昆仑山北坡新发现的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带所包含的主要岩性单位有:蛇纹岩(变辉橄岩)、橄榄辉石岩、层状辉长岩、辉长岩、辉绿岩席、枕状、块状、杏仁状玄武岩,与之共生的沉积岩为紫红色硅质岩、深灰色硅质岩、薄层灰岩等。本文就该蛇绿混杂岩带的地质、岩石学特征及主要岩石单元的年代学特征进行论述,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0.
西昆仑-喀喇昆仑二叠纪加温达坂组孢粉化石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中二叠世地层在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分布广泛。上二叠统分布比较零星,以陆相沉积为主,有限有化石证据的海相上二叠统仅见于喀喇昆仑的甜水海-麻扎一线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