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26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4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7年   2篇
  1927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4篇
  1924年   2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中国近49年沙尘暴变化趋势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唐国利  巢清尘 《气象》2005,31(5):8-11
利用1954~200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沙尘暴的变化特点及趋势,并从大风天气变化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沙尘暴变化的气候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沙尘暴总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比50年代到60年代减少了73%;沙尘暴的下降趋势具有十分明显的空间一致性。比较发现,沙尘暴总日数和大风总日数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2。这表明,我国沙尘暴的变化趋势主要是随大风的变化而变化,风力条件的减弱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境内沙尘暴频数下降的主要原因。1997年后沙尘暴日数的回升也同样伴随着大风日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272.
河南省三川幅(I49E013014)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的数据源采用实测和数字填图方法获得,野外数据采集过程中实施构造–岩性填图,注重特殊地质体及非正式填图单位的表达,共采集薄片66件,全岩岩石化学样品180件,同位素测年样品19件,化学分析样品21件。图幅主要成果有:在陶湾群层型剖面上发现多门类、时限短的微体化石,确定陶湾群为奥陶纪;在陶湾群发现碱性火山岩夹层,指示奥陶纪在华北板块南缘发育伸展性盆地;确定宽坪岩群四岔口岩组、谢湾岩组内的绿片岩为板内火山岩,指示宽坪岩群主体形成于伸展性盆地;在图幅区南部填绘出志留纪碱长花岗斑岩岩墙群,限定了秦岭洋关闭的时代不晚于志留纪;将晚中生代侵入岩划分为5个侵入期次;厘定了栾川断裂带存在早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3期活动;在区内新发现震旦纪冰积物。该数据库的数据内容分为基本要素类、综合要素类和对象类,数据量约为63.5 MB,充分反映了本图幅区的地质矿产成果资料,对该区矿产勘查与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秦岭造山带研究与地质科普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73.
郭君功  翟文建  晁红丽  赵焕 《中国地质》2020,47(S1):189-200
河南省小水幅(I49E016015)1∶50 000地质图是在充分收集、综合分析已有地质矿产资料基础上,应用数字填图技术,通过地质填图及数据库建设完成的。本地质图数据库为MapGIS格式,包括9个地层单元和6期岩浆岩事件,数据量为31.9 MB,其中电子探针数据70个、化学捡块样测试数据57个、锆石U-Pb测年数据73个、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数据147个。图幅采用造山带填图新理论和新方法,重点突出构造–岩性填图和特殊地质体及非正式填图单位的表达,图面表达内容的科学性、易读性和实用性提高。本图幅建立了由商–丹构造带、朱–夏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秦岭微陆块构造和二郎坪岛弧–弧后盆地组成的北秦岭造山带结构,明确了朱–夏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形成于早古生代,查明了秦岭岩群的物质组成及4期褶皱变形,确定了高压–超高压岩石空间分布规律、原岩及变质时代,揭示了秦岭微陆块整体卷入早古生代造山带并遭受强烈改造。图幅成果为《河南地质志》编写、河南省地质勘查基金提供了新的基础地质资料支撑,荣获2018年度全国区域地质调查造山带填图区“优秀图幅奖”。  相似文献   
274.
河南省石门幅(I49E017018)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是按《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和地质行业的统一标准及要求,在充分搜集和利用1∶200 000、1∶250 000和1∶50 000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字填图系统(DGSS)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和数据库建设,并应用室内与野外填编图相结合的方法完成的。通过本数据库的建设,重点对图幅内侵入岩时代及岩石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将原划定的石门岩体和五垛山岩体统一归并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中—晚志留世及志留纪末期4期岩浆活动,建立了岩浆演化序列。根据侵入岩的形成时代及其与地层接触关系,将早古生代二郎坪群大庙组和火神庙组的时代归属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其置于寒武纪–奥陶纪。本数据库包含5个地层单元和4期岩浆岩,数据量约为10.4 MB,包括66个样品的岩石化学分析数据,19个样品的年龄数据。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最新成果,对该区矿产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具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75.
王青志  房建宏  晁刚 《岩土力学》2020,41(1):305-314
基于长期、连续的地温观测数据,对位于共和至玉树高等级公路沿线、平均海拔为4 260 m且处于高温冻土区的片块石路基温度、热状态、冻融循环过程和冻土人为上限及变化速率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对片块石路基下伏多年冻土的影响,以期对其适用性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铺设使路基吸收了较多的热量,促使下伏多年冻土升温,导致多年冻土快速退化。观测期内,高温冻土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下片块石路基中心冻土退化速率为33.5 cm/a,几乎是天然地基的5倍。而且路基阴阳坡效应严重,阳坡路肩冻土退化速率为33.0 cm/a,明显大于阴坡路肩 (22.0 cm/a)。与沥青混凝土路面相比,水泥混凝土路面较高的热反射率、较小的热辐射吸收率,有利于抬升冻土上限或减缓冻土退化速率。但在观测期间,发现处于高温冻土区的高等级公路片块石路基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下融化盘面积增长速率为12.24 m2/a,而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下为9.28 m2/a,即融化盘面积以不同程度的速率始终在增大。因此,单纯的片块石层的存在和路面类型的改变,并未彻底解决高温冻土区高等级公路路基热平衡问题,建议增加补强措施或采用复合路基结构来应对其热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276.
人工载体理化性状对附着生物水质修复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附着生物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能够指示其对水质的净化能力.本实验选择了5种具有不同表面结构和理化特性的人工载体(载玻片、PVC片、软性载体、组合载体和立体载体),野外原位测定了不同人工载体上附着生物的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人工载体的理化性状是影响其上附着生物群落稳定、生产力、叶绿素a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重要因素.在野外原位条件下,附着生物通常在8~10 d就可以达到最大附着量,此时,其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含量和代谢活性等均处于最佳状态.在所选择的5种人工载体中,立体载体和软性载体上附着生物的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载体,其中立体载体上附着生物净初级生产力最高可达164.21 mgO2/(g.h),且与软性载体相比,立体载体价格相对经济,因此立体载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用于水质修复的人工载体.  相似文献   
277.
了解生物群落中物种共存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河口鱼类群落结构与温盐等理化因子密切相关,同时多数鱼类产卵、育幼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主要在春夏季发生),因此环境过滤机制可能是促使河口鱼类时间上共存的主要机制.为证实该假设,本研究以长江口鱼类群落为例,利用广义可加非线性模型(GAMs)分析其时间生态位及鱼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同时基于零模型(null models)从生态位利用的角度阐述河口鱼类群落时间上的共存机制.结果表明:鱼类物种间实测生态位大于预期值,揭示出环境过滤机制是促使鱼类时间上共存的主要机制;多数鱼类物种与非生物环境因子关系拟合较好,说明未知因素(如物种间的竞争作用等机制)对其分布影响权重较小.上述结果支持环境过滤学说是长江口鱼类物种时间共存格局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278.
为了提升南通市消防站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在分析现有消防站布局的基础上,利用GIS和定位-配给模型完成了南通市区消防站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在5 min响应时间标准下,现有消防站对于重点消防单位、危险源、居民小区的覆盖率分别为87.59%、86.89%、86.48%,城市消防安全保障较好,但在该区东北和东南城乡结合部消防力量严重不足。2)在综合考虑道路阻抗、水域分布、防护子区域风险等级等因素后,本优化方案指出,该区域应在现有消防站布局的基础上增设4个消防站,即南通市野生森林动物园附近、南通市竹行小学附近、南通农场中心渔场附近和通常汽渡管理处附近。该优化研究可为南通市消防站合理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79.
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地区八宝山盆地作为高原页岩气成藏特征探索的典型区域之一,对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因素——成岩作用的研究程度很低,不足以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勘探价值。基于岩性观察及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实验分析资料,对该区三叠系页岩成岩作用及对储层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显示,三叠系八宝山组页岩成岩作用共有6类:压实、胶结、黏土矿物转化、交代、溶蚀及有机质热成熟作用。综合有机质成熟度、岩石热解最高峰温、伊蒙混层比中蒙皂石占比、黏土矿物组合、孔隙类型等指标得出:研究区页岩处于中成岩B期-晚成岩阶段。结合各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研究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黏土矿物转化作用易于造成孔隙度的减小,溶蚀作用、有机质热成熟作用易于孔隙度的增大,而交代作用对孔隙影响小。  相似文献   
280.
东海区海洋捕捞渔获物的营养级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东海区主要海洋渔业公司1950~1995年分品种渔获物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了东海区渔获物营养级的变化过程,用平均营养级指数来评估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结果表明,经过几十年的捕捞开发,东海区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已从1965年的3.5下降到1990年的2.8,自1974年后海区的产量主要依靠捕捞低营养级品种如马面鲍等而获得。东海区海洋捕捞渔获物营养级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1974年后捕捞主要在低营养级品种内进行。另外还描述了东海区带鱼等品种的种群内部结构小型化、低龄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