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7篇
  免费   1131篇
  国内免费   1516篇
测绘学   743篇
大气科学   960篇
地球物理   1037篇
地质学   2921篇
海洋学   759篇
天文学   119篇
综合类   398篇
自然地理   68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243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300篇
  2018年   279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276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345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427篇
  2011年   433篇
  2010年   394篇
  2009年   404篇
  2008年   378篇
  2007年   370篇
  2006年   344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240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9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从青藏高原班戈桥地区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利用原油为碳源生长的细菌(BGQ-6). 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及Biolog GEN Ⅲ鉴定板确定该菌株为Rhodococcus qingshengii. 将生长至对数期的菌株接入MM培养基, 10 ℃、150 rpm条件下培养15 d后, 通过GC法检测到该菌对原油的总降解率为74.14%, 且对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60种烃类有较高的降解率. 通过特异性基因扩增检测到该菌株基因组中具有4个alkB和1个almA两种烷烃羟化酶基因.  相似文献   
992.
基于一种脆性指标确定岩石残余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俊  荣冠  蔡明  彭坤 《岩土力学》2015,36(2):403-408
岩石的残余强度是岩石力学的重要指标,准确地评价岩石残余强度对于评价地下工程的稳定性以及优化岩体支护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岩石的三轴力学特性提出一种表征岩石峰后强度衰减行为的力学指标--岩石强度衰减系数,该指标可反映岩石的脆性程度,并提出岩石强度衰减系数与围压关系的幂函数模型。对22组不同成因的岩石常规三轴压缩试验数据进行幂函数模型参数拟合,发现不同岩石拟合所得参数离散性较大,分析其原因主要与岩石矿物组成和岩石结构特征等因素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强度衰减方法确定岩石残余强度的方法,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拟合岩石残余强度试验数据,并能反映岩石结构性质对残余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龙平  王观石  胡世丽 《岩土力学》2015,36(6):1807-1814
利用傅里叶级数计算任意函数形式的弹性纵波垂直通过非线性结构面的透射波和反射波的速度波形。采用双曲模型描述结构面的变形特性,基于位移不连续模型,结合波振面处动量守恒定律,推导了弹性纵波垂直通过非线性结构面的基本方程。假设应力波在含结构面岩体中传播时,结构面的存在不改变应力波波形函数的最小正周期,运用傅里叶级数理论和周期延拓方法,得到了任意函数形式的弹性纵波垂直入射时透射波和反射波速度波形的傅里叶级数解,并验证了傅里叶级数解是合理的。利用傅里叶级数解,分析了单一频率的正弦谐波入射至结构面时,透射波中各阶谐波的振幅和相位与谐波阶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阶谐波的振幅与阶数呈负指数关系衰减,前7阶谐波振幅的衰减指数为谐波阶数的二次函数,当谐波阶数大于7时,衰减指数为谐波阶数的一次函数;各阶谐波的相位与谐波阶数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94.
基于12景ALOS PALSAR卫星影像,利用InSAR的前沿技术,提取了2007~2010年滇西南镇康—永德一带的平均地壳形变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并结合不同时段的水准和GPS监测结果,从三维角度研究了该区域现今的地壳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准资料显示的镇康—永德一带异常隆起区位于南汀河断裂带附近,范围沿北东—南西方向呈近椭圆形展布。这一地壳形变异常区在数十年尺度上表现为隆升(速率约2~3 mm/a),表明区域具备中强地震孕育的地壳形变背景。而在2007~2013的数年尺度上表现为大幅垂向形变波动,可能反映区域近年来地壳垂直运动比较活跃,应加强跟踪与监视。  相似文献   
995.
The Duguer area represents one of the few occurrences of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Central Uplift’ zone of the Qiangtang terrane, central Tibet. The metamorphic rocks consist mainly of orthogneiss, paragneiss, and schis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these rocks, seven samples of gneiss and schist from the Duguer area were selected for in situ zircon U–Pb analysis and Ar–Ar dating of metamorphic minerals. The results suggest two distinct metamorphic stages,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 (229–227 Ma) and Late Jurassic (150–149 Ma). These stages correspond to the closure of the Palaeo-Tethys Ocean and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Bangong–Nujiang Neo-Tethys oceanic crust, respectively. We suggest that the Late Triassic metamorphic rocks of the Duguer area in the central South Qiangtang subterrane provide evidence of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Qiangtang subterranes, following the subduction of oceanic crust. It is likely that deep subduction of oceanic crust occurred along the Longmu Co–Shuanghu–Lancangjiang suture zone (LSLSZ), which would have hindered exhumation owing to the high density of oceanic crust. Subsequent break-off and delamination of the subducted oceanic slab at ~220 Ma may have resulted in exhumation of high-pressure and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South Qiangtang subterrane. The Late Jurassic ages of metamorphism and deformation obtained in this study indicate the occurrence of an Andean-type orogenic event within the South Qiangtang subterrane. This hypothesis is further supported by an apparent age gap in magmatic activity (150–130 Ma) along the magmatic arc, and the absence of Late Jurassic sediments.  相似文献   
996.
黑龙江省漠河地区土地覆被与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妍  喻文兵  郭明  刘伟博 《冰川冻土》2017,39(5):1137-1149
以我国高纬度多年冻土区漠河县城区及郊区862 km2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技术对该区地表覆被变化和地表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表类型和地表温度反演结果与现场比对结果一致;从1988年到2015年,经过火灾后重建和城镇化发展,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1.33 km2;以2015年为例,冬季由于积雪覆盖,有79.02%的区域无植被覆盖,夏季有80.91%的区域为高植被覆盖。冬季地表温度和高程具有高度相关性,高程每升高100 m,地表温度平均升高2.27℃,表明该区地表温度也存在显著的逆温现象。该区城镇热岛效应全年存在,城镇区域地表温度高于全区平均值,夏季最显著,最高温差可达6.37℃。地表温度与NDVI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温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水体-林地-草地-裸地-建筑用地。  相似文献   
997.
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深层分布着大量的二叠纪玄武岩,其发育的流体介质条件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采用二叠纪玄武岩岩心样品,对基质中的流体化学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步加热质谱法分析,结果表明二叠纪玄武岩的流体组成中H_2O的含量极高(平均13789mm3.STP/g),次要组分为CO_2、O_2、H_2S和N2等,CO_2和CH_4的δ~(13)C值(分别为-28.9‰~-15.8‰和-36.8‰~-21.9‰)位于地壳与甲烷氧化来源组分的范围内;CH_4、C_2H_6、C_3H_8和C_4H_(10)等甲烷同系物的碳同位素组成随碳数增高总体具有正序分布特征,400~800℃温度段释出CH_4的δ~(13)C值(-25‰左右)明显重于200~400℃的(-35‰左右),部分样品400~800℃的CH_4-C_3H_8存在碳同位素反序分布的特征,显示幔源流体挥发份特征,其中混入大量的沉积有机质热裂解成因烃类气体,应为俯冲蚀变大洋板片的沉积物脱出流体挥发份。大量的H_2O指示岛弧俯冲的再循环流体的加入,甲烷氧化来源特征的CO_2和CH_4碳同位素组成揭示经历了长期的风化过程,表明相关岩浆作用后遭受长期的抬升。  相似文献   
998.
新生代,青藏高原进入陆内造山及其后的整体隆升阶段,据此形成一系列山间断陷盆地,此时期盆地充填古新—始新统牛堡组沉积,即早中期为冲积扇—河流相沉积环境;中期为湖泊三角洲相沉积环境;中—晚期为淡水湖泊相沉积;晚期为陆内盐湖相沉积。通过对牛堡组沉积相的分析,可以提供剥蚀区与沉积区的空间分布情况,间接反映研究区的古地理面貌,故而进一步探讨古近纪盆地演化历程,即由初陷期半封闭型河湖盆,向深陷期开放型湖盆,至收缩期封闭型湖盆的演化过程。同时也从侧面反映构造演化的发展及沉积盆地响应过程与古气候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99.
1000.
内蒙古巴彦都兰铜矿床位于二连—东乌旗成矿带,该矿区出露下泥盆统泥鳅河组粉砂岩和海西中期黑云母花岗岩体,铜矿体呈脉状产出于泥鳅河组粉砂岩中,严格受断裂控制。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和碳酸盐岩等。矿区黑云母花岗岩La-ICP-MS锆石~(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303.5 Ma±1.1 Ma,铜矿床属于晚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黑云母花岗岩属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值介于0.99~1.04之间,高碱(w(K_2O+Na_2O)=7.36%~8.73%),富钾(w(K_2O)/w(Na_2O)=1.08~1.66),其形成具有岛弧或后碰撞环境I型花岗岩特征;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体可能形成于后碰撞伸展阶段早期的构造环境中。黄铜矿硫同位素组成介于0.1×10~(-3)~2.1×10~(-3)之间,反映成矿所需的硫可能来自于岩浆,巴彦都兰铜矿区花岗岩很可能是成矿硫的提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