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24篇
  免费   2861篇
  国内免费   4061篇
测绘学   2007篇
大气科学   2131篇
地球物理   2791篇
地质学   7393篇
海洋学   2477篇
天文学   387篇
综合类   1072篇
自然地理   1688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33篇
  2022年   662篇
  2021年   817篇
  2020年   665篇
  2019年   732篇
  2018年   722篇
  2017年   736篇
  2016年   771篇
  2015年   883篇
  2014年   777篇
  2013年   1027篇
  2012年   1112篇
  2011年   1143篇
  2010年   1121篇
  2009年   1048篇
  2008年   1122篇
  2007年   953篇
  2006年   908篇
  2005年   789篇
  2004年   592篇
  2003年   504篇
  2002年   555篇
  2001年   478篇
  2000年   410篇
  1999年   256篇
  1998年   160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2009年2月(冬季)和8月(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nSCS)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聚球藻、原绿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3类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聚球藻和原绿球藻的平均丰度高于冬季,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反之,为冬季高于夏季。聚球藻、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在富营养的近岸陆架海域丰度较高,而原绿球藻高丰度则出现在陆坡开阔海域。在垂直分布上,聚球藻主要分布在跃层以上,跃层以下丰度迅速降低;原绿球藻高丰度主要出现在真光层底部;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在水层中的高值同样出现在真光层底部,且与Pico级份叶绿素a浓度分布一致;异养浮游细菌在水体中的分布与聚球藻类似。这些分布格局的差异,取决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4类超微型浮游生物生态生理适应性的差异。在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群落中,各类群碳生物量的贡献因季节和海域类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聚球藻在夏季近岸陆架区占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41%,原绿球藻在陆坡开阔海成为主要贡献者(50%),超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碳生物量以冬季为高(在近岸陆架区占比68%)。冬、夏季异养浮游细菌碳生物量均高于超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碳生物量。  相似文献   
962.
2015年5月黄海及东海北部大型水母分布及生物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涛  王俊  吴强  袁伟  栾青杉 《海洋与湖沼》2016,47(1):195-204
2015年5月搭载“北斗”渔业调查船、使用渔拖网的采样方式,在整个黄海及东海北部进行系统的走航式大面调查,记录了30°N—39°N海区内的大型水母种类组成、伞径大小及生物量分布,估算和比较了大型水母与其他渔业生物的生物量。结果表明,5月整个调查区,大型水母的总生物量估算值5.9万t,绝大部分由黄海中部的多管水母和洋须水母生物量贡献所致。出现的大型水母种类伞径分布呈单峰型。不同种类的水母分布具有明显地理区域和水文偏好性。其中,洋须水母主要分布于黄海中、北部50m水深以深水域,多管水母主要分布于黄海中部50m水深以浅的西侧以及整个东海北部;沙海蜇多为幼体,分布于黄、东海交汇区31°N—33°N间;霞水母较为集中出现于31°N以南、123°N以西近海。各水母种类的高密区的底层水温按洋须水母、沙海蜇、四叶小舌水母、霞水母呈升高趋势。东海多管水母分布区的底层水温与沙海蜇相近;黄海多管水母分布区的底层水温较洋须水母略高。沙海蜇和四叶小舌水母较其他水母的适温范围宽。霞水母和洋须水母处于相对高盐区域。  相似文献   
963.
沈辉  万夕和  何培民 《海洋科学》2016,40(10):160-169
近年来,随着海水富营养化加剧,滩涂沉积物多项重要理化参数也随之恶化,进而导致滩涂底质生境退化,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为改善和恢复滩涂沉积物的生态环境,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多的生物境修复探索研究工作。作者概述了滩涂富营养化的现状及原因,各种滩涂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修复效果,分析了各类生境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同时,就滩涂生境修复技术在滩涂修复和海洋环境保护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4.
通过对手术切除的37例胃癌患者的离体标本的自体荧光光谱检测,显示308nm,337nm激发光谱均呈双主峰结构,双主峰的比值均能区分胃癌与正常胃壁(P<0.001).分别用308nm,337nm激发荧光光谱单因素分析诊断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8%,86.8%,86.4%和80.1%,72.1%,67.5%.对308nm及337nm激发荧光光谱双因素分析,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4%,92.1%,91.9%,其诊断正确符合率明显高于单因素分析的结果.研究表明,以308nm及337nm双波长激发检测胃壁浆膜,双因素判别算法可较好地区分胃癌,这种方法有望成为手术中快速识别胃癌在胃壁的浸润范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65.
大洋铁锰结壳的地球化学与古海洋环境示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回顾近年来铁锰结壳在深度定年、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古海洋环境示踪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有关认识和展望。  相似文献   
966.
胶州湾女姑山水域夏季赤潮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 1998年 5~ 8月夏季赤潮高发期间 ,胶州湾女姑山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种群组成特征和演替变化对赤潮的发生和种群变动特点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女姑山水域的浮游植物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硅藻在细胞和物种丰度上都占优势。浮游植物优势种在调查期间出现明显的演替现象 ,水温的升高和营养条件的变化是引起物种演替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夏季呈明显的增长趋势 ,从 5月份 6.3× 10 5个cell/m3 增至 8月份的 6.7× 10 6个cell/m3 ;其中 ,由于赤潮的爆发 ,细胞丰度的最高峰出现在 7月份 ,为 1.5× 10 7个 /m3 。在赤潮爆发期间 ,赤潮原因种高齿状藻和中肋骨条藻发生了明显的演替现象 ,不同细胞大小的优势种和营养条件的变化是发生物种演替的主要原因。叶绿素a的浓度和细胞丰度的变化共同反映了赤潮发生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967.
以黑褐新糠虾和卤虫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两种典型有毒有害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毒性.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都能影响糠虾的存活,在9 h内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湖异弯藻对糠虾的半致死浓度分别约为7000和450 000个/cm3;在24 h内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对卤虫存活没有显著影响,而赤潮异弯藻能对卤虫的活力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0.1,1.5,5和24 h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5 000,7500,4500,3000个/cm3,但在赤潮异弯藻较低浓度为3000个/cm3时,经过48 h卤虫的运动能力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结果表明,这两种有害藻对同一种生物的毒性大小存在差异,而这两种甲壳类生物对同一种有害藻的反应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968.
北太平洋鱿鱼渔场叶绿素a分布特点及其与渔场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根据2001年~8月对位于39°~43°N,152°E~171°W的北太平洋鱿鱼渔场进行的水温、盐度、叶绿素a、浮游植物和鱿鱼捕捞等的调查结果,主要分析北太平洋鱿鱼渔场表层叶绿素a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中心渔场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表层叶绿素a含量变化为0.03~0.32 mg/m3,平均为0.13 mg/m3,其中中部渔场表层叶绿素a含量值最大,东部渔场次之,西部渔场最低;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含量分布与表层温度、盐度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叶绿素a含量高值区对应高温区,冷涡区含量最低,暖涡区含量最高;叶绿素a含量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西部、中部、东部渔场,表层叶绿素a含量与浮游植物数量呈正相关关系;表层叶绿素a的分布与鱿鱼中心渔场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心渔场主要位于0.1 mg/m3叶绿素a等值线舌状部分或叶绿素a水平梯度较大处,渔场中心的叶绿素a值大于0.1 mg/m3.叶绿素a分布与环境要素及渔场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绿素a可作为鱿鱼渔场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69.
温度对美国硬壳蛤滤食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实验条件下,采用静水方法,测定了水温11.5、22.5、28.0、32.0℃下,硬壳蛤的滤食率、耗氧率和排泄率。结果表明,在11,5~22.5℃-之间,硬壳蛤的上述生理指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显著。而在22.5、28.0、32.0℃之间,生理指标的差异并不十分显著,间接说明了硬壳蛤对温度的较强适应能力,适合在浙江省等东南沿海进行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970.
南海甲藻卡氏前沟藻的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省三亚海域收集分离了甲藻卡氏前沟藻Amphidinium carterae藻种,并在实验室成功进行了人工培养,同时对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接种初始的细胞密度对其生长率和最高细胞密度影响很小,实验室培养和大量养殖可以采取低密度接种;最适宜培养的环境条件盐度为34,温度为26℃,营养盐浓度为2K。在温度为18—30℃、盐度为26—42、K培养液浓度系列为1/16—2 K的条件下都可存活,最大指数期平均生长率为0.958分裂.d-1,获得的最大细胞密度为7.27×105cells.ml-1。实验结果与属温带的胶州湾同物种对比,表明该藻种生长特性与温带品系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