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5篇
  免费   1453篇
  国内免费   2055篇
测绘学   779篇
大气科学   1226篇
地球物理   1144篇
地质学   3274篇
海洋学   948篇
天文学   203篇
综合类   507篇
自然地理   712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377篇
  2021年   441篇
  2020年   356篇
  2019年   453篇
  2018年   389篇
  2017年   354篇
  2016年   357篇
  2015年   377篇
  2014年   351篇
  2013年   442篇
  2012年   455篇
  2011年   434篇
  2010年   428篇
  2009年   384篇
  2008年   330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369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石茜  杜博  张良培 《测绘学报》2012,41(3):417-420
提出一种基于局部判别正切空间排列(local discriminative tangent space alignment,LDTSA)的高光谱影像降维方法。LDTSA源于局部正切空间排列(LTSA)中的排列机制,在一个局域块内利用线性局部正切平面对类内样本的流形结构建模,同时还考虑到类间判别信息以最大化判别边界。利用多幅高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和分类试验。结果表明,LDTSA主要有三个优点:①在小样本问题上性能稳定;②在降维过程中保持类别间的判别信息;③有效挖掘数据集的几何流形结构。  相似文献   
942.
遥感解译在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遥感技术对南京市航空影像进行了解译工作,提取了面积大于10 000 m2的垃圾场位置并进行了实地查证和分析比对,绘制出南京市垃圾填埋场分布图,为南京市垃圾场的适宜性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3.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质量检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空间数据质量检查与控制的基础之上,结合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入库的实际情况,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成果的质量检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基于GeoOne的地理信息数据质检方法。  相似文献   
944.
GPS接收机的信号通常很微弱,很容易受到有意或无意的干扰。对于线性调频干扰,在GPS接收机中很难用单一的时域或频域方法消除,因为线性调频干扰不同于一般的宽带或窄带干扰。另外线性调频干扰在变换域有不同于GPS C/A码的显著特征,基于此特点设计了一种在变换域抑制线性调频干扰的GPS接收机。分析了线性调频干扰在变换域的特征,仿真结果验证了这种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45.
The observed South Asia High (SAH) center is characterized by two distinctive equilibrium modes during boreal midsummer, namely the center of SAH is located between 82.5o--92.5oE for the Tibetan Plateau mode and between 55o--65oE for the Iranian Plateau mode, respectively. The present study describes the ability of 15 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CGCM) used in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s (IPCC) 4th Assessment Report to reproduce the observed bimodality of the SAH. These models reveal a wide range of skill in simulating this bimodality. Nearly half of the models reproduced the bimodality, while the other half of the models did not simulate well these two modes whereas usually preferring one mode. The models that reproduced the bimodality of the SAH present similar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irculations as those features from the NCEP reanalysis data. The results from these models identify the war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H and indicate that these two modes have different dynamic and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mulated sensible heat and latent heat related to precipitation partly contribute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 simulations of the SAH bimodality. The majority of these models that prefer to simulate the Tibetan Plateau mode produce a small sensible heat flux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ranian Plateau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also generally simulate a very strong false precipitation center over the 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ich indicates strong latent release and thereby contributes to the preference of the SAH center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hereas, the models that reproduce the bimodality of the SAH tend to simulate larg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southern Himalayas and no obviously false precipitation is produced over the 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addition, the models resolution may also have important impacts on the simulations of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946.
The dry-wet variability in western China and its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during the last 4-5 centuries was examined using 24 climate proxies from sediments, ice cores,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ree rings. Spati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evolutions of dryness and wetness were not only extracted from the proxy data using 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REOF) analysis for the last 4 centuries, but also for instrumental data in the last 40 years. The leading five REOF modes indicate that 5 dry-...  相似文献   
947.
基于位置误差的分布制作热带气旋路径袭击概率预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的不确定性,利用2004-2007年4年中央气象台综合预报的误差分布状况,建立热带气旋路径综合预报的统计集合模型,制作热带气旋路径的袭击概率预报及产品,并为警报发布工作中有关登陆地段的预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948.
121 a 梅雨序列及其时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静  钱永甫 《气象科学》2009,29(3):285-290
对2001--2005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进行了划分。确定的梅雨参数包括梅雨集中期、梅雨长度、梅雨量、梅雨强度、入梅日期和出梅日期等。然后对1885--2005年共121a的长江中下游5站逐年的梅雨参数进行时间演变分析。从各梅雨参数趋势变化上可估计,在未来10a里,梅雨量仍将偏多,梅雨长度将偏长,入梅日期将偏早,出梅日期也将偏早。对梅雨参数进行Morlet小波分析得出,从1980s开始,入梅日期和出梅日期都出现明显的2~3a和6a的年际振荡周期;入梅日期还出现明显的12a左右的年代周期,出梅日期出现了16a左右的年代际周期。进入1990s后,梅雨长度出现了8a的年际周期,梅雨量则出现明显的4a和8a的年际周期以及一个近16a的年代际周期。  相似文献   
949.
广州市城市电力消费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纬度地区的城市电力消费对气候变化有较为敏感的响应。该文引入了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和能源影响的研究方法, 分别建立了气候变化对电力消费影响强度的动态评估模型和降温度日模型, 对广州市城市电力消费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城市电力消费量主要受到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其中气温为关键性因子; 综合考虑各气候因子和气候变化的稳定性, 1956—2005年的近50年, 广州市气候变化对城市电力消费影响强度是持续稳定增加的, 正强度出现的概率呈现出增大趋势, 以10%/10a的速度增长; 通过对广州市降温度日的分析可知, 5—10月为主要的降温时期, 其气温的升高对降温度日强度变化影响很大, 达到46.6%/ ℃, 同时, 广州市的降温期长度变率也呈递增趋势, 因此, 气温的升高引发的降温度日的增加对广州市城市电力消费有深刻影响; 在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 夏季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 ℃, 广州市全年单位工业产值耗电将增加2.02%, 5—10月的平均气温每升高1 ℃, 居民生活用电量的百分比将增加1.25%。在未来, 气候变暖将使城市用电压力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50.
本文运用重庆市主城区1993~2007年降水pH值监测资料,分析了重庆市最近15年来酸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降水pH值较低,15年来平均pH值介于3.8~4.5之间。重庆市年降水pH值基本呈递增趋势,倾向率达0.23/10a;最近5年的月际变化中,降水酸度夏高冬低,酸雨频率夏低冬高;各季节中,秋季pH值年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状升高的趋势,其余3个季节呈弱波动,升降趋势不明显。重庆市酸雨(pH〈5.6)频率较高,各季节的酸雨频率基本在80%以上,且有增大的趋势;各季节中春季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其余季节略升高或趋势不明显。重庆市较强级别以上强度的酸雨(pH〈4.5)频率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介于30~80%之间,变化趋势不明显。重庆市酸雨强度的变化主要受污染源排放量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