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滑坡危险性评价是滑坡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滑坡的预测和防治意义重大。传统滑坡危险性评价在计算指标间重要性时多采用AHP、专家评判法、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但存在主观性较强,计算较为复杂等问题。研究基于一种改进的突变理论模型对滑坡进行危险性评价,选取坡度、坡向、高程、平面曲率、剖面曲率、距河流距离、地层岩性、土地利用类型、距断层距离、植被覆盖率、24 h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12个因子作为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影响因子,采用熵权法判定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并建立滑坡危险性评价体系;然后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归一化,计算总突变结果;最后使用拟合函数对总突变结果进行转换,得到新的滑坡危险性评价准则,并以雅安市的20条滑坡对评价准则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突变理论得到的评价结果准确率为90%,评价结果更加直观准确。  相似文献   
32.
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加剧了空气质量的恶化。研究雾霾天气的成因,加强雾霾的预报能力,对指导公众出行和保护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辽宁62个国家级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1月7—14日辽宁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形成条件和持续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层西南偏西气流,低层暖脊及地面倒槽和弱气压场的环流背景为雾霾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形势。(2)逆温是这次雾霾天气持续的重要原因。雾和霾天气逆温表现形式不同,大雾过程中,逆温层高度低,厚度小;霾过程中,逆温层高度高,厚度大,且表现为多个逆温层同时存在。(3)水汽条件是雾和霾转换的关键因素。当近地层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5%时,有利于雾的生成;而相对湿度在60%~70%时,有利于霾的形成。雾向霾转换时,比湿增大;霾向雾转换时,比湿下降。(4)近地面弱的上升运动、中高层弱的下沉运动是此次雾霾加强的动力机制。(5)雾霾出现前后气象要素特征差异明显,可为雾霾天气的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3.
基于模拟退火的空间聚类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模拟退火具有寻求全局最优解的特性,在分析模拟退火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模拟退火基本思想对传统的空间聚类方法--K-means算法进行优化.然后分别对优化后的算法和传统算法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方法以概率接受劣解的方式跳出局部极小值,从而为寻求全局的最优解提供了可能.另外,在优化过程中提出并应用了点密度的思想,使得聚类结果不受初始值影响,其执行效率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4.
滇池水体不同形态磷负荷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Arc GIS空间插值的方法,通过2013年逐月监测(12个月)36个站点水量及不同形态磷浓度,揭示滇池水体磷浓度和磷负荷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不同形态磷负荷的组成贡献,旨在为进一步实施滇池水污染治理及污染负荷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滇池水体总磷(TP)浓度在0.13~0.46 mg/L之间,其中颗粒态磷(PP)浓度占TP浓度的72.6%,溶解性活性磷(SRP)浓度占TP浓度的12.8%,溶解性有机磷(DOP)浓度占TP浓度的14%;2013年水体TP负荷为251 t/a,其中PP负荷为190 t/a,SRP负荷为26 t/a,DOP负荷为34 t/a;滇池水体PP负荷对TP负荷的贡献最大,为76%,其次为DOP和SRP,贡献分别为13%和10%;TP及不同形态磷浓度与其负荷在季节分布上差异显著,负荷随季节变化呈现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而浓度呈现夏、秋季较高,冬、春季相对较低的趋势.定量评估滇池水体不同形态磷负荷及其组成贡献,对进一步揭示滇池藻源和泥源内负荷对水污染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响应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方面。通过野外增减雨试验,研究了降水变化对科尔沁沙地3种沙生植物生长特性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6月植被平均密度最大,7月平均盖度最大,降雨量增加60%时,植被盖度最大,为58.0%。(2)增雨区的主要植物为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和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减雨区主要植物为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降雨量减少60%时,蒺藜在6、7、8月密度分别为70%、80%、79%,显著高于其他植物。(3)降雨量减少时,3种沙生植物的相对含水量(RWC)减少,而细胞膜透性增加;蒺藜RWC高于雾冰藜和猪毛菜,但是丙二醛(MDA)正好相反;蒺藜的耐脱水能力和细胞膜的耐伤害程度强于雾冰藜和猪毛菜。(4)随着降雨量的增加,3种植物的光能转化效率(Fv/FmΦPSⅡ)逐渐增加,但随干旱天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36.
目的:系统评价眼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中文文献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外文文献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EMabse。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查找眼针治疗中风后SHS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独立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8项研究被纳入,共计42 例患者。眼针治疗中风后SHS的总有效率[OR=3.61,95%CI(2.22,5.89),P<0.00001)]、运动功能评分[MD=8.97,95%CI(6.06,11.88,P<0.00001]、疼痛评分[MD=-0.93,95%CI(-1.32,-0.55),P<0.00001]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眼针治疗中风后SHS具有显著的疗效,因研究文献存在质量偏低的情况,还需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37.
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市级自然资源信息化工作现状,以赤峰市为例,探讨市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的用途——为全市自然资源信息化系统提供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研究市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内容.根据多年的市级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经验明确市级平台建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对自然资源系统开展相关信息化平台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8.
张蕊 《北京测绘》2021,35(3):349-353
为及时掌握祁连县生态脆弱性真实状况,以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 tem,GIS)为技术手段,选取表征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文等方面的10个指标构建祁连县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熵权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对祁连县2005 2015年间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dex,EVI)进行了定量评价、时空演变分析和驱动力探讨.结果 表明:(1)2005-2015年间,祁连县生态脆弱性以中度和重度脆弱为主.(2)研究区2005、2010和2015年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3.39,2.78,2.72,整体呈现逐渐好转的趋势.(3)本文在生态脆弱性评价的基础上,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探讨其驱动机制,以期为祁连县后续治理提供更加精准的绿色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39.
本文以江西武山吴家山铜矿铁帽为研究对象、以合成针铁矿为对照,研究异化铁还原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还原铁帽过程中的矿物物相变化和重金属的释放。使用邻菲啰呤法、ICP-OES、SEM、TEM、XRD和FTIR等分析方法,系统表征了实验体系中矿物物相和溶液化学组成的变化。Fe的释放趋势表明MR-1菌株还原了铁帽中的高铁矿物,并导致铁帽中重金属元素的释放。由于菌体和次生矿物的影响,不同重金属元素的活动性存在差异,Mn和As多以次生矿物形式再次沉淀,而菌体对Zn和Cu、Pb的吸附能力较强。同时发现死菌组中亦有高铁矿物被还原的现象,可能与有机质的还原有关。  相似文献   
40.
自然界中,菱锰矿氧化形成锰的氧化物矿物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菱锰矿被氧化分解发生物相转变的过程中,碳酸 盐溶解和锰的氧化往往同时发生,微生物可能起着催化作用。选取锰氧化模式菌株PseudomonasputidaMnB1和广西梧州菱 锰矿,通过菱锰矿在该细菌作用下发生转变的实验,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成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 矿石表面形貌变化以及锰元素在细胞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显著促进的菱锰矿的溶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 细菌在菱锰矿氧化过程中的贡献,本实验结果丰富了次生锰矿床的微生物成因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