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245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21.
利用1961—2012年格尔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散射辐射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2年格尔木地区散射辐射呈显著减少趋势,减幅为98.37 MJ·m-2/10a(P<0.05);散射辐射年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年最高值为333.32 MJ/m2,约占年总量的13%,最低值为108.35 MJ/m2,仅占年总量的4%。散射辐射夏季日总量(14.67 MJ/m2)约为冬季日总量(6.54 MJ/m2)的2.2倍,四季散射辐射日变化曲线均呈明显的单峰型,正午前后最大;散射辐射随总云量增加而增大,卷层云时散射辐射值最大,积云时最小;有积雪时散射辐射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明显增加,地面积雪对散射辐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因地表和大气的多次反射使到达地面的散射辐射增加。  相似文献   
522.
开展农户生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气候变化与生计的关系,对增强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降低生计脆弱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不同领域敏感性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农户生计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科学内涵和研究框架,重点分析了敏感性表征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农户生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是指气候变化和极端事件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程度,敏感性表征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对自然资源、人类健康、牲畜、资产和收入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地区和人群敏感性表征具有差异性。农户生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随着发展程度提高而下降,生计多样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助于降低气候变化的影响。生计敏感性多为脆弱性研究的一部分,常以可持续生计分析为框架,运用指标评估法进行综合评价。未来研究需要完善敏感性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加强适应的有效性评估,以及开展跨区域或跨时段的生计敏感性对比研究,重点关注生态脆弱和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523.
于书媛  方良好  宴金旭  倪红玉  陈靓  丁娟 《地震工程学报》2022,44(6):1469-1477,1488
运用升、降轨Sentinel-1A 卫星的差分干涉影像,获取2019-06-17四川宜宾长宁 MS6.0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场.在此基础上,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条件,基于 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得到发震断层符合走滑和逆冲特征,断层破裂尺度约为15km×20km,断层滑动角为 44.37°,断层倾角为56.42°,震源深度约为10.2km,矩震级为 M W5.8.最后,采用SBAS-InSAR 技术获取该地区2019-04-05至2019-08-03各时间段的累计形变,结果认为该区域在震前近场形变波动较小,震后一段时间累积形变增长,分析原因可能是余震分布使得地表变化处于不稳定状态.通过与已有研究文献的比较和对该区域断层构造的分析,推测此次长宁地震发震断层由反演出的断层滑动引起,滑动面上缘接近地表,主震引起的次级断层活动触发短期内强余震频发.  相似文献   
524.
场地类别的不同会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经济水平和抗震理念,有着不同的场地分类标准。本文抓住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演变主线回顾了场地类别相关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和对比我国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筑设计规范中的场地分类的异同,并用工程实例进行分类给出了不同国家场地类别的对应关系,提出了我国场地分类方法可增加计算深度及采用场地周期作为分类指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525.
藏南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高硅淡色花岗岩富集稀有金属元素(Nb、Ta、W、Sn、Be、Li等),成矿潜力大,是未来矿产勘探的重要靶区。除了新生代花岗岩,早古生代花岗岩分布广泛,具有和新生代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否也具有成矿潜力,是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夏如穹窿主体由早古生代花岗片麻岩以及侵入其中的新生代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组成,这些花岗岩具有与新生代高硅淡色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在Sn-W和Nb-Ta系统关系上,可以分成两组:一组富集W和Sn(W=5×10^(-6)~42×10^(-6),Sn=12×10^(-6)~35×10^(-6)),另一组富集Nb和Ta(Nb=23×10^(-6)~108×10^(-6),个别高达217×10^(-6),Ta=8×10^(-6)~38×10^(-6),个别高达143×10^(-6))。与富集W-Sn的花岗片麻岩相比,富集Nb-Ta的花岗片麻岩具有:(1)较高的Na_(2)O,为富Na花岗岩,(2)较低的K_(2)O、FeO^(T)、TiO_(2)、P_(2)O_(5)、Sr、Zr;(3)略微富集MREE,亏损LREE和HREE,显著的负Eu异常;(4)较高的Nb、Ta,但较低的W、Sn。元素的系统关系表明,这两类花岗片麻岩都是较原始岩浆经历了不同程度斜长石、锆石、云母等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富集Nb-Ta的花岗片麻岩分异程度最高。夏如早古生代两类花岗岩的Nb/Ta比值都小于5,但富集W-Sn花岗岩中Zr/Hf>20,富集Nb-Ta花岗岩中Zr/Hf<20。随着花岗质岩浆的分异逐步增强,当Zr/Hf=20时,熔体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花岗质熔体从富钾质变成富钠质,从富集W-Sn变成富集Nb-Ta。本研究表明,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不仅新生代花岗岩,而且古生代花岗岩都富集稀有金属元素,熔体结构的改变是控制花岗岩富集稀有金属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26.
文章根据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构造环境、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及其基底结构,将中国含铀沉积盆地划分为裂谷型盆地、前陆盆地、挤压挠曲盆地、山间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等5种类型。在分析各类型含铀沉积盆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各类型含铀沉积盆地的铀成矿特征;提出裂谷型盆地、前陆盆地以及山间盆地等3类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是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最有利的沉积盆地,也是今后我国地浸砂岩型铀矿的主要找矿方向;挤压挠曲盆地的铀矿找矿在我国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其找矿前景十分广阔;走滑拉分盆地的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相对较弱,但因其常常叠加热液改造成矿作用,其找矿前景还是值得探索的。  相似文献   
527.
道嘎金矿化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地处北山成矿带东段。区内主要矿体均赋存于碎石山组浅变质碎屑岩以及华力西期闪长岩体中,矿体的产出主要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区内金矿化类型以含金石英脉型为主,主要发育角砾状含硫化物石英脉和含电气石石英脉两种类型矿石,矿床成因属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选择成矿地质条件最为有利的Ⅰ号和Ⅳ号两条矿脉所在区域展开激电中梯测量工作,结果表明,已知矿脉出露附近激电异常较明显,其异常范围的视极化率在5%~9%之间,视电阻率在50~300Ω·m之间。因此,该区找矿有效的地球物理标志为低电阻高极化率异常。  相似文献   
528.
城市湖泊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然而城市发展导致城市湖泊富营养化愈发严重,湖泊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研究了2012年至2013年间北京城区12个公园湖泊表层沉积物的有机氮同位素组成、碳氮比值、总有机氮和总有机碳含量的分布情况,探讨表层沉积物生产力状态、沉积物的有机质来源定性与定量分析、湖泊营养输入程度和过程等。研究表明,后海及群明湖等的有机碳、氮含量较其他公园湖泊的高,土壤和污水有机质等对湖泊沉积物的贡献突出,表明这些湖泊初级生产力及营养程度高,具有一定的富营养化风险;各个湖泊的分布位置、周围环境以及管理方式导致了其生产力、营养状况及有机质来源的差异,应该分别从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污水输入、及时清洁水面上的浮游植物与枯枝落叶等多方面着手进行,减少湖泊环境污染风险,保持湖泊环境生态平衡。本研究为了解城市湖泊环境有机质来源和过程、湖泊现代环境的管理和防治,提供可靠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29.
古生代晚期天山造山带经历了洋壳消减及地块拼合的过程,西天山伊犁地块周缘拼合带的花岗岩岩浆记录可以为俯冲造山作用时限提供有效的约束。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分析显示,位于伊犁地块北缘的桦木沟花岗岩体高硅,富碱,贫铁,富集HFSE,具强烈铕负异常,亏损Ba、Sr、P、Ti,富集Cs、Rb、U、K,与高分异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Pb同位素指示花岗岩源区为造山带下地壳;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该岩体结晶年龄为(330.2±5.7)Ma,说明桦木沟岩体产于汇聚大陆边缘,天山北部洋壳在早石炭世晚期仍在向南俯冲,准噶尔地块与伊犁地块还未碰撞拼合,天山地区可能正处于俯冲消减阶段。  相似文献   
530.
斯里兰卡亚洲象栖息地是全球重要的亚洲象保护区,象群分布密度约为其他地区的10倍,但由于生境破碎与丧失以及人象冲突等原因导致亚洲象数量急剧下降。对斯里兰卡亚洲象栖息地的生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能够为亚洲象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政策制定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并在全球物种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估斯里兰卡亚洲象栖息地的生境质量,综合考虑亚洲象栖息地需求以及影响亚洲象栖息地的关键要素,应用InVEST-HQ模型来估算生境质量指数,同时分析亚洲象栖息地生境质量在海拔梯度及植被覆盖梯度上的分布状况;随后引入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在像元尺度上探讨亚洲象栖息地生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模式与时间演化过程,进而分析栖息地内不同保护区和气候分区的生境质量所存在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斯里兰卡亚洲象栖息地生境质量具有高度聚集性,空间异常值不显著。生境质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低海拔、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保护区范围密集的区域;生境质量低值区集中于耕地面积大、海拔偏高的区域。在梯度分布上,斯里兰卡亚洲象栖息地生境质量对海拔和植被覆盖度均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且在较低海拔和较高植被覆盖度梯度上存在聚集现象。在区域尺度上,斯里兰卡亚洲象栖息地生境质量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栖息地内自然保护区的生境质量明显高于非自然保护区,其中严格自然保护区的生境质量相对较高;热带雨林气候带的生境质量高值聚类大于其余气候分区,而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带与热带季风气候带生境质量受到季节性降水的影响较大,高值像元占比偏少。在时间尺度上,斯里兰卡亚洲象栖息地的生境质量总体呈现先降低后趋于平缓的态势。1995年—2010年,生境质量高值聚类占比明显减少,低值聚类占比缓慢上升;2010年—2020年生境质量低值占比有小幅度下降,高值聚类逐渐增加,生境质量逐渐稳定并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