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9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1.
测量拉萨地磁台观测区内自然地磁场梯度和建成地磁记录室后的地磁场梯度,并测量新建记录室内不同高度磁场梯度,对比分析新建地磁记录室内的磁场稳定性,进而找出潜在干扰源,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去除,为产出连续可靠的地磁相对记录数据提供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2.
德吉  姚檀栋  姚平  陈昱凝 《冰川冻土》2013,35(6):1382-1390
气候冷暖变化问题是全球科学家研究的一个聚焦点,但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过程尚不十分清楚,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的青藏高原更是如此. 以青藏高原北部的古里雅冰芯、唐古拉冰芯和南部的达索普冰芯、宁金岗桑冰芯δ18O记录作为温度代用指标,同时结合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吉尔吉斯斯坦Naryn站长期气象记录和北半球同时期的气温变化进行比较,研究了过去100 a来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的温度变化. 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过去100 a来共出现1910年左右、1920年左右、1950年左右、1970年代4个冷期,各冷期之间对应出现4次暖期,并且变冷的程度越来越弱而变暖的程度越来越强. 其次,青藏高原气候的变冷变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段差异很大:从空间尺度上看,青藏高原北部变暖过程比南部更强烈;从时间尺度上看,1910年左右和1920年左右的两次变冷十分明显,但1950年左右和1970年代的两次变冷不明显. 另外,虽然有发生在1990年代早期的短暂降温过程,但与其说是一个冷事件,还不如说是一次变暖过程中的短暂停顿,随后表现为持续升温.  相似文献   
13.
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邦发生6.8级地震,我国西藏自治区受损较为严重,西藏地区的重灾区地震烈度达Ⅶ度。介绍了该地震序列及地震对西藏地区造成的震害、震后应急响应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2000似大地水准面模型-CQG2000在西藏地区精度约为±0.6m的实际情况,为满足1:1万比例尺测图工程需要,提出利用该地区现有GPS水准成果,对CQG2000进行模型优化,并利用拉萨和那曲地区实测数据对优化后模型精度进行了检验与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能够满足1:1万地形图像控制点测量精度要求,有效提高了CQG2000使用效率与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浦桑果铜多金属矿床是在南木林火山盆地内新近发现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文章对矿区内的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石的ω(SiO2)介于59.08%~67.28%,ω(Al2O3)为15.38%~16.86%,ω(MgO)为1.52%~4.06%,ω(TFeO)介于1.2%~3.46%,均属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为22.0×10-6~148.56×10-6,LaN/YbN比值为17.98~37.57,为轻稀土元素富集。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均相对富集Cs、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Th、U、Nb等,强负铕异常或弱负铕异常,无铈异常或弱铈异常。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研究表明,花岗闪长斑岩和闪长玢岩形成于中生代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向北部拉萨地体俯冲的岛弧环境,花岗闪长岩形成于青藏高原碰撞后伸展作用环境。  相似文献   
16.
17.
青藏高原西部阿汝冰芯记录的近100 a气温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2017年9月钻取自青藏高原西部阿汝冰崩区长度55.29 m的阿汝冰芯为研究对象,通过冰芯δ18O记录与Nye模型重建了冰芯上部17.87 m的时间序列是1917—2016年.结合冰芯邻近的改则、狮泉河气象站1973—2016年夏季平均气温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M-K)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西藏东部嘉玉桥拆离系核部杂岩构造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周详1王根厚2普布次仁1曾庆高1嘉玉桥拆离系是笔者等(1992)在藏东地区新发现的一种伸展构造类型。它发育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嘉玉桥地段。拆离系核部杂岩即李璞(1959)最早命名的“嘉玉桥岩系”,...  相似文献   
19.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土壤中的硒含量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调查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圈定富硒土壤资源分布区、查明土壤硒含量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富硒农牧产业、预防地方疾病等均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土壤硒背景值研究提供参比资料。土壤硒是当前热点研究领域,国内外对土壤硒研究已有很多,然而西藏地区有关土壤硒方面研究资料非常有限。本文选择西藏自治区隆子县重点耕地区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表层土壤、垂向剖面、岩石样等样品,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容量法(VO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等方法测定土壤中的硒、有效硒、有机质、全磷等含量指标,利用统计方法对研究区土壤硒、有效硒等地球化学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14~1.51mg/kg,中位数为0.44mg/kg,是西藏土壤硒平均值(0.15mg/kg)的2.9倍和中国表层土壤Se平均值(0.26mg/kg)的1.5倍,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全硒含量较高;研究区表层土壤中有效硒含量范围为0.8~26.8μg/kg,中位数为9.2μg/kg,土壤有效硒占全硒...  相似文献   
20.
纳木错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是该地区独具特色的咸水湖泊。对纳木错夏季沿岸水体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并揭示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物种分布与水质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运用直接涂布平板法与稀释涂布平板法来分离湖水中的可培养细菌,细菌菌株的鉴定采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合经典分类方法,并使用R 4.1.1、SPSS 20.0等软件分析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显示,从纳木错夏季沿岸水体20个样点中共分离得到681株可培养细菌,鉴定分为16属43种,其中优势种为Acinetobacter johnsonii。Spearman相关系数显示,总磷与总氮均为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理化指标,总磷显著影响细菌总丰度(P<0.05),总氮显著影响Simpson多样性指数(P<0.05)。RDA结果显示,氨氮是影响细菌群落分布的主要理化指标(P<0.05)。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纳木错夏季沿岸水体可培养细菌群落多样性,并获得较丰富的细菌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