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6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267篇
测绘学   214篇
大气科学   192篇
地球物理   363篇
地质学   761篇
海洋学   189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 毫秒
921.
连续傍轴近似公式及其多种离散形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单向波动法向透射的一般运动学模型和局部多项式插值函数,推导建立了连续形和2阶离散形法向透射傍轴近似公式。指出连续形傍轴近似公式具有多种离散形式,本文给出的标准形式、已有的多次透射公式和平面波多项式外推公式都是连续形傍轴近似公式的不同离散形式,因此具有基本相当的精度、稳定性和计算效率以及相同的普适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22.
城市建构筑物地震损失预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提出了预测城市建构筑物在不同烈度下地震灾害损失的简易方法。首先分析了影响城市建构筑物抗震能力的3个因素——抗震设防情况、建筑年代和结构类型;然后提出了建构筑物抗震能力指数的概念,并确定了将上述3因素综合成建构筑物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最后利用“九五”期间所做的大中城市的震害预测结果统计回归出房屋抗震能力指数与地震灾害损失——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震后恢复时间的关系。由此可以得到建构筑物在不同烈度下地震灾害损失的简易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23.
地震动幅值沿深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美国加州强震观测计划(CSMIP)的6个土工台阵和日本Hosokura矿台阵为研究对象, 以323组三分量地表和地下地震动峰值数据为基础, 按照台阵场地的软硬和土层分布, 将其分为基岩、 土层和ldquo;土层/基岩rdquo;台阵. 对于同一类台阵记录的所有地震, 分别按照震级和地表地震动峰值的大小将其分类. 对于同一类台阵的各类地震, 分别对加速度、 速度和位移峰值沿深度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沿深度变化的峰值比, 并且用非线性最小平方法, 采用指数衰减模型, 对峰值比沿深度变化曲线进行拟合. 通过对各类场地的各类地震的分析, 得到了地震动峰值沿深度变化的初步规律.   相似文献   
924.
海洋软土基础工程的腐蚀性检测指标和评价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或《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然而,无论对于钢管桩,还是混凝土管桩接头,规范都没有考虑溶解氧、生物厌氧菌等腐蚀因素。为了提高海洋工程管桩基础的耐久性设计水平,文章针对典型的海洋软土土质特征,通过观察缺氧环境下钢材腐蚀电位变化规律,分析了海洋沉积淤泥质土中钢结构的腐蚀风险,提出了海洋环境下基础工程钢结构(钢管桩及混凝土管桩接头)微生物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机理。文章认为硫酸盐还原菌腐蚀评价在三沙海洋工程建设的地质勘察中不可或缺,该检测项目应该列入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925.
两种塑料排水板滤膜淤堵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超  徐超  吴雪峰  金亚伟 《岩土力学》2014,35(9):2529-2534
在水力梯度逐级递增的条件下,采用饱和软黏土进行了两种不同塑料排水板(PVD)滤膜(外包土工织物)梯度比试验,探讨两种PVD滤膜的淤堵特性,并结合真空预压软基加固的实际工况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水力梯度的递增,一种表观孔径大的新工艺PVD滤膜的梯度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总趋势,并最终趋于稳定,常规PVD滤膜的梯度比总体呈上升趋势,无法趋于稳定。研究表明,不同水力梯度对滤膜淤堵有着较大影响,新工艺PVD滤膜在真空预压实际工况(水力梯度较高)下的防淤堵效果优于常规PVD滤膜。PVD滤膜的淤堵问题与滤膜制作工艺、孔径和软黏土性质有关,其淤堵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26.
尽管近年来对志留纪—早泥盆世陆生维管植物系统发育的认识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目前对多囊蕨类、莱尼蕨类、工蕨类的界定和类群划分尚有分歧,工蕨类和石松类的姐妹群关系仍有疑问,真叶植物基部类群有待深入研究。志留纪至早泥盆世的维管植物演化可划分为2幕,即前布拉格期序幕阶段和布拉格期爆发阶段。维管植物主要分支在第1幕均处于萌芽状态,仅出现个别先驱型分子;第2幕为维管植物分支爆发式演化的主幕。在布拉格期,规则叶序、孢子叶、似叶球状结构等石松类的典型性状最早显现,真叶植物发生明显的分支分化,大型叶及其同源器官(枝叶复合体)多次独立起源,孢子囊和叶性结构的发育相关性在多个支系中趋同演化出现。古植物地理方面,在东北冈瓦纳区的华南地区,工蕨类以孢子囊螺旋排列的类型为主,真叶植物在布拉格期显示出高度的多样性和分异度;在劳俄区,工蕨类中孢子囊成列排列的类型较为丰富,真叶植物的大量出现要晚于华南地区。羊角蕨纲、拟库克逊蕨类、莱尼蕨目的分支演化可能主要发生在南劳俄和西北冈瓦纳等中、高纬度地区。工蕨类、石松类和真叶植物的分支演化和地理辐射可能遵循“走出热带”模式,它们在低纬度地区最早发生分化并快速辐射;维管植物主要分支在布拉格期的爆发式演化,主要是热带植物群革新演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927.
民俗节庆对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研究为认识居民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国内关于地方依恋的探讨尚处于萌芽阶段,应用研究主要以旅游地和旅游者为对象。乞巧节是岭南传统民俗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沉寂淡化半个世纪之后又重新兴起,节日的内容形式功能已被重构。本文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以珠村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并结合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探究民俗节庆的重构与居民地方依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乞巧节对珠村世居居民、新移居居民、租房于珠村的居民这三种不同身份居民心理形成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和意向都产生了重要作用,乞巧节使居民们更好地融合到了珠村社区。② 重构后的乞巧节在改善原住居民精神生活、优化珠村村落风貌、提升珠村族群的凝聚力、增强文化自豪感、保护乞巧文化及推动珠村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③ 重构后的传统民俗节庆生产了新的文化记忆,其如何被居民内化吸收、如何被整合进原生态的乞巧文化中,都有待探索。本研究对丰富地方依恋在微观空间层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8.
棕榈加筋上海黏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棕榈作为加筋材料对上海黏土进行直剪慢剪试验,通过改变筋材的加筋率及尺寸研究棕榈对上海黏土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1)与素土相比,加筋土的抗剪强度和黏聚力明显提高,但内摩擦角的变化较小;(2)加筋土的最优加筋率为0.6%;(3)棕榈尺寸为6 mm×12 mm的抗剪强度优于6 mm×6 mm和6 mm×18 mm的抗剪强度;(4)垂直压力为100 kPa时,应力-应变曲线呈应变软化型,随着垂直压力的增加,应力-应变曲线呈应变硬化型;(5)与素土相比,加筋土残余强度降低幅度减小,土体的抗变形能力提高,同时分析了加筋的抗剪强度作用机制,阐述了棕榈加筋材料在黏土中的作用,棕榈可作为加固上海黏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29.
塔河油田三叠系阿四段河道砂体具有埋藏深(>4 000m)、砂岩厚度薄(<10m)、横向变化快、地震识别难度大的特点。在小层对比的基础上,在沉积微相的约束下,综合应用多属性优选、时间切片、分频混色、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描述砂体展布特征,形成了一套针对塔河油田三叠系阿四段超深层、薄砂层、窄河道砂体的“四定”储层识别与描述技术组合。   相似文献   
930.
基于逆序的城市数目与累积规模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  庄大昌  陈少沛  杨蕾 《地理研究》2015,34(8):1461-1470
在解读区域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用于分析逆向排序的城市累积规模与城市数目之间关系的模型。采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位序—规模法则与提出的逆序累积规模模型测度了2010年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省际差异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影响区域城市体系的地理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位序—规模法则在刻画区域城市体系规模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明显存在首位分布、双中心城市、或者城市数量较少的城市体系描述不够准确,导致使用位序—规模法则得到的Q值和选取的地理变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进行不同区域间城市体系结构比较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整体来看,逆序累积规模模型的拟合效果要优于位序—规模法则。在使用位序—规模法则拟合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逆序累积规模模型的普适性更强。β值与区域的经济总量、城市化率、人口密度以及复种指数存在较高的统计关系,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根据各个区域的特征及其发展态势,探索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体系化道路。空间自回归模型与一般回归模型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区城市体系的形成与演化在空间上联系很弱,基本上处于孤立发展的封闭状态,其原因可能与中国严格的户籍管理政策及地方保护主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