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9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61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鱼类种群行为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何渔业的重要生物特征是鱼类种群的变动.经典的鱼类种群动态模型是以稳定的种群行为为基础的.作者阐述了鱼类种群的行为,并划分为三种类型: (1)稳定型:种群在较稳定产量上维持较长时间(反应系数0.02).(2) 周期型:种群表现出周期性的高产量和低产量(反应系数0.22).(3) 不稳定型:种群产生高产量后无可挽回地崩溃了(反应系数0.3).在环境变化较大时,白色噪音水平(变动系数)增加至35%,稳定型种群变为不稳定型.在白色噪音水平(变动系数)增加至20%时,周期型种群变为不稳定型.  相似文献   
122.
依据1980~2020年共8期的历史土地利用并对2021~2100年7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SSP1-1.9、SSP1-2.6、SSP2-4.5、SSP3-7.0、SSP4-3.4、SSP4-6.0和SSP5-8.5)的土地利用进行预估,开展了青藏高原过去与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揭示碳达峰(2021~2040年)和碳中和(2051~2070年)时期以及21世纪末期(2081~21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在历史时期(1980~2020年),青藏高原的土地利用类型以面积排序为草地(1475×103km2,58.2%)、裸地(685×103km2, 27.0%)、林地(243×103km2, 9.6%)、水域(114×103km2, 4.5%)、耕地(18.6×103km2,0.7%)和城市用地(0.3×103km2...  相似文献   
123.
“海峡两岸三地地质科学讨论会”暨“世界华人地质科学讨论会”于1999年8月7日~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台湾大学地质学系及香港地质学会联合主办。会前出版了论文摘要集,共收入论文摘要94篇;120余位来自大陆、台湾、香港及世界各地华人地质学家参加了讨论会,大会交流论文16篇,分组讨论60多篇。这些论文包括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与矿物学、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地质勘查技术以及其他地学领域。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地学研究的进展和热点问题。 出席会议的台湾学者22人,由台湾大学副校长陈正宏教授带队;香港学者5人,由香港地质学会会长、香港大学李作明  相似文献   
124.
东南沿海是中国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严重的区域。以人口为标准,将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四省拥有海岸线的地级市及上海在内的38个沿海城市划分为中等及以下(人口≤100万)、大型(100万人口≤500万)和特大(人口 500万)城市三个等级,基于1984—2019年影响中国东南沿海的热带气旋频次、强度、路径和经济损失数据,对登陆特征及经济损失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1984—2019年登陆中国东南沿海特大城市的热带气旋频次最多,中等及以下城市最少。趋势上,在中等及以下城市登陆的热带气旋数量呈下降趋势,大型城市无明显变化,特大城市呈上升趋势。其中,广东西部和福建北部及中部的沿海城市登陆气旋频次最多。(2)强度上,特大城市登陆气旋强度最强,中等及以下城市最弱。趋势上,中等及以下城市登陆气旋强度减小,大型城市增加,特大城市先增加后减小,总体强度增加,福建、浙江和广东西部沿海城市登陆气旋强度最强。(3)从气旋登陆位置看,强热带气旋(STS)以上等级的气旋登陆点有北移趋势。(4)经济损失上,特大城市最高,其次为大型城市和中等及以下城市,总体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从损失占GDP (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看,大型城市最低,中等及以下城市最高,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福建、浙江和广东沿海城市损失高,占GDP比重低,海南损失低,但占GDP比重高。  相似文献   
125.
四十年来长江流域气温、降水与径流变化趋势   总被引:54,自引:6,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40 a来,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幅度最大; 在季节变化上,除了夏季,其他季节都呈升高趋势;全流域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尤其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这主要由于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夏季暴雨日数显著增加的结果;夏季径流量和年最大洪峰流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的增加,尤其是暴雨日数的增多必然会增加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洪水的频繁发生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6.
水循环是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一个最活跃的枢纽,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本文采用观测和多套再分析数据,系统分析了1979年以来中国及各大流域大气水汽含量、降水、蒸散发和地表径流等水循环要素年际变化。研究发现,1979-2018年,中国陆地整层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收支呈显著上升趋势;水汽收支除在松花江和西南诸河略有下降,其余流域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除西北诸河流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外,其余流域变化不显著;蒸散发整体呈微弱增加,但南方大部流域呈现显著的减小趋势;除西北诸河径流显著上升趋势外,北方大部分流域地表径流呈现减少趋势,而南方流域的径流变化趋势复杂多样。相对1979-2000年,21世纪以来中国年平均气温上升约0.63℃,年降水量、大气水汽含量分别增加0.5%和1.2%,水汽总输入和输出量均减小,降水再循环率增加10.9%。进入21世纪,中国陆地水资源一级分区内循环均较前20 a活跃,降水再循环率除松花江和辽河流域外,均有所增加。其中,海河、黄河、淮河和西北诸河流域的水汽和蒸发形成的降水都有所增加;辽河流域蒸发形成的降水有所增加,但输入水汽减少导致流域降水减少最多;松花江、长江、珠江和西南诸河流域蒸发形成的降水增加,输入水汽减少导致降水略有减少;东南诸河蒸发形成的降水略有增加,但整体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7.
遥感技术在江苏省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艳君  张鹰  王进华 《海洋科学》2002,26(10):51-54
以江苏省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为例,介绍了遥感影像数据的采集原则,并着重阐述了遥感技术在功能区划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遥感技术能够高兴,准确地进行功能区地物识别分类,制作出高精度的区划底图,促进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快速,高效,准确地完成。  相似文献   
128.
情景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为了科学支撑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和研究,201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作为从社会经济变化视角构建的气候情景,SSPs促进了气候变化科学基础、影响、脆弱性、风险、适应和减缓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本文介绍了SSPs情景研发与应用过程;阐述了全球和中国的人口经济、土地利用、能源和碳排放的模拟和预估主要成果;探讨了全球和中国碳排放路径及其与“双碳”目标的关系;并展望了SSPs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9.
基于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全球逐月降水与潜在蒸散发格点数据集,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为干旱指标,采用改进的强度—面积—持续时间极端事件识别方法,对“一带一路”区域干旱事件及其人口暴露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960—2016年“一带一路”区域呈现变干趋势,至1992年有所缓解,空间上显著干旱区域主要分布在沙特阿拉伯、伊朗、蒙古、中国等。(2)区域年均发生干旱事件89次,以持续1—2个月干旱事件为主,占总事件频次的82%;年均总影响面积约0.92×10^(8)km^(2),以持续3—5个月的干旱事件影响面积最大,约占年均总影响面积的44.8%;干旱事件最强中心强度均达到极端干旱强度。(3)持续3—5和6—8个月干旱事件频次、影响面积和事件最强中心强度均呈增加趋势,需引起重视。(4)区域干旱事件的人口暴露度多年均值为5.43亿人,不同持续时间干旱事件的人口暴露度均显著增加,尤其2000年以后,年均人口暴露度达7.88亿人,较多年均值高出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