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硒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明  谭德灿  王静  曾理 《地学前缘》2015,22(5):102-114
多接收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 ICPMS)与氢化物发生系统(HG)在线联机自动测样的实现,极大提高了硒(Se)同位素的分析精度和效率,推进了Se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发展。本文综述了Se稳定同位素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地质与环境中的应用。自然界中Se同位素(δ82/76Se)的变化范围可达-12.40‰~11.37‰。其同位素分馏主要取决于硒氧阴离子团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地表水体与氧化海洋环境中的硒同位素分馏极可能与铁氧化物吸附、浮游生物的吸收有关,均可引起约1‰的分馏,且在吸附/吸收相中均倾向富集Se的轻同位素。黑色岩系中Se同位素尚未明确对古海洋还原环境的指示,但近地表中Se同位素存在的强烈分馏,指示大陆地表发生的氧化还原事件极可能导致Se同位素的明显分馏,使河流相倾向富集Se的重同位素。因此,Se同位素有可能成为了解局域至区域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以及古海洋化学演化的潜在指标。随着其分馏机制的进一步阐明,Se同位素有可能在地球、环境与生命科学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12.
本文对面向对象影像分析方法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应用研究,通过建立多尺度影像空间和分类规则库对四川理县"5.12"震后的航空影像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取了房屋和居民地的空间分布矢量信息。将土地覆盖分类的结果与传统的基于像元的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面向对象方法的分析结果更接近于人工解译的效果,对试验区的分类精度也远远高于基于像元的影像分类的精度,有效克服了传统分类方法所存在的"椒盐噪声"问题,与基于像元分类的栅格数据相比,面向对象的方法可直接提取GIS分析的矢量信息,展示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于高分辨率影像信息提取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413.
基于1998-2013年SeaWiFS和MODIS传感器的叶绿素浓度资料,本文分析了夏季南海西部叶绿素浓度高值带的年际变化规律。夏季,叶绿素及营养盐在海流的作用下离岸输送,从而在南海西部形成叶绿素浓度高值带,其分布与东向急流的流向一致。分析结果显示,高值带分布主要受13°N以南海域风场的调控,且滞后风场1周。当13°N以南海域受异常东北风(西南风)控制时,高值带位于其多年平均位置以北(南)。  相似文献   
414.
冻融及含水率对压实黏质土力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寒冰  张互助  王静 《岩土力学》2018,39(1):158-164
针对自然环境因素对季冻区路基强度与稳定性的影响,以京哈高速公路四平-长春段沿线的黏质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含水率的土样进行0~16次冻融循环试验。通过室内三轴试验,分析了冻融次数和含水率对压实黏质土试样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试样的含水率小于最佳含水率时,随着冻融次数和含水率的增加,压实黏质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软化型向应变硬化型转变,试样的破坏形式逐渐由脆性破坏转为塑性破坏;压实黏质土的极限强度、弹性模量和黏聚力整体上均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呈衰减趋势,内摩擦角与冻融次数的关系并无规律可循,但各个力学参数均在经历8次冻融循环后基本趋于稳定;含水率对压实黏质土的力学性质影响显著,极限强度、弹性模量、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含水率的增加大幅减小。综合考虑冻融循环和含水率对压实黏质土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建议季冻区路基应做好排水工作以降低路基含水率水平,并将经历8次冻融循环后的力学指标作为工程设计参考值。  相似文献   
415.
基于反馈环的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波动方程理论压制多次波,综合考虑了多次波传播的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避免了非波动法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局限性,已成为多次波去噪的发展趋势.首先对多次波压制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简单的阐述.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反馈环波动方程预测减去法的方法原理.介绍了抛物线拉东(Radon)变换外推近道数据、谱模拟法提取震源子波、均衡伪多道匹配和多次波减去法效果评价等四大关键技术的思路及主要计算公式.用JAVA语言自行开发了相应的模块,并应用射线法多次波模型和SEG/EAGEPluto模型,对以上方法技术进行了检验,去噪效果良好.对海上某多次波特发育实际资料进行了处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16.
在高房价催生下,"小产权房"在全国呈蔓延趋势。该文通过对淄博市淄川区(县级)"小产权房"情况的调查,厘清了"小产权房"的概念和内涵,摸清了"小产权房"的主要分布,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释了"小产权房"的客观存在,更从国家政策制度上分析了为何这类房产只能"小产权",而不能"大产权",揭示了"小产权房"是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建设政策缺位的必然,我国房屋建设管理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协调和统一。  相似文献   
41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等有关规定,对基于SCREEN3模型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现行的卫生防护距离和HJ2.2-2008规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方法的差异,论述了各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仍执行的可行性,进一步探讨了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存在的问题与技术解决方案,提出了尽快制定无组织排放源强确定技术方法规范、各行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标准的建议,为环境评价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18.
王静  丁其涛  伍光和 《中国沙漠》1999,19(4):384-389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降水为集水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集水不仅取决于降水,还受地貌、地表组成物质、土地利用等因素制约。通过分析地貌条件和土地类型对集水的影响,提出了集水适宜度指标体系。同时,在综合分析影响集水的自然因素的基础上,划分出各集水地域类型,为确定集水有效区、集水工程规模及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使各地可因地制宜发展集水农业,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419.
兰州城区TSP高浓度污染与自然降尘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尉元明  潘峰  王静  牛磊 《中国沙漠》2006,26(5):763-766
从宁夏到甘肃中部有一个自北向南的少雨“干舌”,在垂直速度场上形成一个从河西东部向南伸下来的下沉运动区,冬季下沉运动区大而强烈,有利于空气中的沙尘下沉堆积。经分析,兰州城区自然降尘量占年降尘量的54%。随着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的出现,自然降尘量由1月份的32%增大到5月份的60%;按春、夏、秋、冬四季划分,城区TSP浓度中自然降尘量各占58%、33%、28%和32%。全年中11月城郊浓度差值最大0.59 mg·m-3,其主要原因是11月刚进入采暖期,除原有工业源外,又增加了采暖锅炉和生活小炉灶,TSP排放量增大,加之该月风速最小、天气过程少,是兰州市出现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0.
农田休闲期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防风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保护性耕作是旱作农田土壤风蚀防治的必要措施\.通过野外试验,对深松、浅耕、翻耕覆盖、免耕油菜低茬和高茬、免耕小麦低茬和高茬等7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和传统翻耕、草地两种对照下0~4 m的风流场进行了观测,对各种下垫面上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摩阻速度、风速绝对脉动强度和相对脉动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降低风的侵蚀力,防治土壤风蚀的机制不同。留茬主要通过增加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摩阻速度,利用作物残茬和秸秆等粗糙元分解风对地表的剪切应力,降低风蚀强度。而深松、浅耕、翻耕覆盖等措施在增加地表粗糙度和摩阻速度上效果不如留茬,但近地表0\^05 m处风速脉动较弱,相同风速下对地表的剪切应力较小,土壤风蚀速率降低。此外,作物残茬、秸秆和牧草等粗糙元的高度、密度及直立性均对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摩阻速度及风速脉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