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156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119篇
地质学   564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8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解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樊杰  王亚飞  陈东  周成虎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336-1344
本文从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地位以及长江经济带开发空间结构的特征等两个层面,对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进行了解析。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在人口经济的集聚功能和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功能,以及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国土空间结构组织的影响,论证了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通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主体功能定位的数量结构、空间形态结构、以及成因和相互交叉分析,并结合与国家层面相应结构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特征。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的要求,对未来长江经济带战略地位和空间结构演变及应对策略等新命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2.
为丰富和深入理解渤海海域大油田的形成特征,以QHD32-6大油田为例,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分析了研究区生烃史、断裂活动史、馆陶组砂体特征,最后系统全面论述了“网毯式油气成藏”、“新构造运动”的最终决定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QHD32-6油田油气主要来源于渤中深洼沙三段烃源岩和沙三与沙一二段混源岩,西次洼的沙三和沙一二段烃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但是渤中深洼和西次洼源岩的成藏过程不同。②馆陶组砂体不仅是油气的侧向运移通道,也是油气临时存储的场所。“网毯式油气成藏”加之“新构造运动”的最终决定作用,促使QHD32-6大油田的形成。③新近系优势运移路径控制了大油田形成的最终位置。QHD32-6构造是渤中深洼和西次洼生成油气的主要聚集方向。   相似文献   
993.
针对云南省普-宣(普立至宣威)高速公路某顺层岩质边坡现场工程地质特性,按形成将结构面划分为4种类型。通过自制的加载装置,对自然状态下的一类结构面进行压剪试验,利用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得到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值,同时与基于JRC-JCS等效摩尔-库仑抗剪强度法分析结果的对比,数据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该装置的可行性。根据边坡结构面不同类型分别考虑填充厚度、填充物含水率等因素进行了多次剪切试验研究获取抗剪强度参数,结果表明,结构面强度参数在饱和状态下比自然状态偏小,随填充厚度增加c逐渐增大, 减少。试验结果对正确评价结构面特性及在后阶段对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计算提供参考数据,研究成果为现场结构面强度参数取值提供了简便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994.
采用OpenSees建立基于纤维截面的空心钢管混凝土柱有限元模型,对空心钢管混凝土柱的滞回性能进行计算。在该有限元模型基础上,考虑轴压比、长细比、截面空心率、截面含钢率、混凝土强度和钢材强度等因数对骨架曲线恢复力模型的影响,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骨架曲线恢复力计算公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2得到的空心钢管混凝土柱骨架曲线恢复力计算公式在一定设计参数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995.
为探讨成岩作用对烃类流体活动的响应,利用显微观察、包裹体测温、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沙三段自生矿物形成与烃类流体活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研究区沙三段储层的成岩序列为:第一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一期碳酸盐胶结物(黄铁矿)→绿泥石薄膜→第二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二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一期高岭石)→第三期碳酸盐胶结物→第三期石英次生加大边(第二期高岭石)→第四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黄铁矿)。第一期油气充注发生于第二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后期,第二、三期油气充注发生于第三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中后期,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标志大规模油气充注时期的结束。烃类流体活动对研究区的自生高岭石、含铁碳酸盐矿物(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黄铁矿等3类自生矿物的形成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砂岩储层中,第二、三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港湾状溶蚀现象、高岭石大量发育、第四期碳酸盐胶结物和黄铁矿的共生组合等成岩现象可作为微观上识别烃类流体活动的标志。含油性较好的层段,烃类流体活动可导致碳酸盐胶结物产生大规模的溶蚀作用,并促使长石溶蚀产生大量高岭石,砂泥岩界面处可见黄铁矿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共生;而含油性差及不含油的层段,由于缺少烃类流体提供的大量有机酸,高岭石发育较少,早期碳酸盐胶结物保存较好。  相似文献   
996.
在线监测环境下土木结构的模态识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在线监测环境下结构考虑时效的模态识别计算方案。采用基于各测点加速度响应互功率谱的频域多参考点模态识别法来实现结构模态参数的抽取,从而绕过了监测环境下激励监测的技术难题;并用频域的平均法使识别参数的拟合曲线平滑和发现参数的变化趋势。通过对美国结构健康监测研究小组公布的Benchmark问题的第一阶段解析模型模拟加速度响应数据的识别,表明本文采用的算法有较好的识别精度和识别速度,是一个可行的在线监测环境下的模态识别计算方案。  相似文献   
997.
应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分析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可可西里地区、昆仑山脉中段的新青峰和马兰冰帽近30 a来的冰川变化.1971-2000年间新青峰冰帽总面积呈减小变化, 马兰冰帽面积有所增加;结合以往研究结果, 发现新青峰冰帽面积变化在1979年前后为突变点, 1979年前冰帽总体面积扩大, 之后面积迅速减小, 期间经历了1989-1994年相对稳定的时期. 进一步分析新青峰冰帽东南侧新青峰冰川和西北侧西新青峰冰川长度变化过程, 发现新青峰冰帽面积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条冰川的变化. 研究时段内两条冰川末端进退变化有较大差异, 西新青峰冰川在1971-1976和1994年之后为退缩期, 1976-1994年间为前进, 而新青峰冰川则有所不同, 该冰川1971年以来一直处于退缩之中, 但不同时段退缩速率不同, 且1994年后有加速退缩的趋势. 根据马兰冰帽冰芯δ18 O记录所反映的夏季气温变化, 近50 a来研究区在1976年之前为相对高温期, 之后为相对低温期, 两冰川不同的长度变化趋势可能与两冰川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同的动力响应特征有关.根据两条冰川冰面地形特征分析认为, 受地形条件制约, 两条冰川可能具有不同的冰川表面物质平衡梯度, 这也可能是两冰川具有不同的动力响应特征的影响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8.
平寨坝址左岸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对建坝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地质构造对平寨坝址的工程地质条件起着主要作用。从岩溶形态入手 ,对平寨坝址左岸岩溶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指出主要岩溶形态如洼地、漏斗、落水洞等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 ;溶洞在垂向上具成层性、空间展布上具方向性以及平面分布具差异性等分布规律。对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的结果表明 :(1)灰岩的纯度越高、岩层越单一、层理的厚度越大 ,岩溶越发育 ;(2 )褶皱控制岩溶系统整体发育的方向、控制溶洞发育部位、规模及形态 ;(3)裂隙的发育程度和延伸方向决定岩溶发育的程度和发展方向。在岩溶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对坝址左岸岩溶进行了如下预测 :(1)坝址左岸表层岩溶发育较强 ,岩体内部发育较弱 ;(2 )在坝轴线附近隐伏大规模溶洞的可能性较小 ;(3)平寨坝址河床深岩溶不发育。最后探讨了岩溶发育对建坝可能产生的渗漏与稳定性降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9.
温泉的水化学特征和成因机制研究对中低温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云南落漏河流域温泉分布受隐伏断裂带控制,沿落漏河分布于河谷两岸,出露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和二叠系玄武岩地层,温度介于34.5~50.0℃,属于中低温热水,pH为7.62~9.73,溶解性固体总量介于262~702 mg/L。通过采集落漏河流域内温泉热水和周边浅表冷泉水样,开展水化学成分和氢氧同位素测试,基于水文地球化学方法探讨温泉及地下水的水文循环过程、水化学演化及其成因模式。结果表明,受HCO3-Ca型浅层地下冷水混合的影响,温泉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温泉热水和地下冷水化学组成受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溶滤控制。氢氧同位素分析指示温泉热水和地下冷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补给高程为2 007~2 307 m,补给区域为河谷西北部马耳山、北部锅盖山和中部左家山等山脉。通过二氧化硅地热温标、硅-焓混合模型和多矿物平衡模拟估算的温泉热储温度为68.4~150.0℃,冷水混合比例为77.9%~90.5%。落漏河流域温泉成因模式大致为:大气降水沿裂隙或岩溶通道下渗,历经深部地下循环被...  相似文献   
1000.
霸县凹陷牛驼镇凸起潜山内幕储层发育且勘探程度低,通过牛驼镇凸起潜山内幕方解石脉体及围岩的岩石学、同位素、包裹体等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古流体来源、期次和演化特征,再结合现今地层水特征,总结了流体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3种类型方解石脉体(Cal1、Cal2和Cal3),其中加里东运动早期形成的Cal1型脉体与围岩同位素特征相似,认为流体来源于海相围岩。加里东运动晚期形成的Cal2型脉体可分为2期,其中裂缝边部的早期脉体Cal2 1与围岩同位素特征也相似,流体也来源于围岩;位于中心的晚期脉体Cal2 2相对围岩具有δ13C相似、δ18O亏损和87Sr/86Sr富集的特征,流体包裹体具有较低均一温度(<50 ℃)和盐度(13wt%~35wt%NaCl),认为流体来源于大气水和围岩的混合。喜马拉雅运动Es3-Es4期形成的Cal3型脉体相对围岩具有δ13C和δ18O亏损、87Sr/86Sr富集的特征,流体包裹体具有高均一温度(142~210 ℃),认为流体来源于岩浆活动。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存在3次流体活动,流体分别来源于海相围岩、大气水和岩浆活动,没有烃类流体活动的证据。研究区现今地层水具有低矿化度(2~3 g/L)、高钠氯系数(1~12)的特征,与邻近霸县生油洼槽的古近系地层水有很大差异,说明油气的保存条件及其与霸县洼槽水动力联系均较差。综合古流体和现今流体特征,认为研究区潜山内幕的流体活动特征不利于油气的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