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0篇
  免费   648篇
  国内免费   984篇
测绘学   453篇
大气科学   350篇
地球物理   493篇
地质学   1765篇
海洋学   451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210篇
自然地理   407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255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243篇
  2011年   245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云南兰坪-思茅盆地中一新生代砂页岩中赋存有许多脉状铜矿床。本文对盆地内从北至南三个典型脉状铜矿床(金满、水泄和白龙厂)进行了详细的铅、硫同位素研究,探讨了该类型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分析表明。该类型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总体变化较小,且均位于上地壳铅演化线附近,说明成矿流体中铅具有稳定的上地壳来源。各矿床由于赋矿层位不同,矿石铅同位素组成表现出一定差异,如由兰坪盆地侏罗纪地层中的金满矿床到思茅盆地二叠纪地层中的白龙厂矿床,铅同位素比值(^207Pb/^204Pb)呈增高趋势,这表明这类矿床的铅主要来源于围岩地层,且地层越老,提供的铅就相对富含放射成因铅。矿床中脉石矿物重晶石、铁白云石等的锶同位素组成也表明,金满矿床成矿流体的^87Sr/^86Sr比值较高(0.70874—0.71232),而白龙厂矿床的^87Sr/^86Sr比值较低(0.70829—0.70938),接近于围岩灰岩的值(0.70755)。硫同位素研究表明,金满矿床中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最大,为-20.5‰- 7.0‰。水泄矿床中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最小,为-0.1‰- 4.2‰。而白龙厂矿床中硫化物的δ^34S值为-14.3‰--3.6‰。水泄和白龙厂矿床中重晶石的δ^34S值分别为 12.3‰- 19.0‰和 13.1‰,它们与盆地中蒸发岩层中石膏的δ^34S值( 10.8‰- 15.7‰)相近。分析表明,兰坪-思茅盆地中脉状铜矿的硫源主要来源于盆地热卤水萃取的地层中蒸发岩硫酸盐,它们通过有机质的热分解反应还原为沉淀硫化物所必需的低价硫。各矿床独特的硫同位素组成还表明它们的硫源受局部地层硫源和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所控制。本文提出大气降水起源的盆地热卤水通过对围岩中新生代地层的淋滤和萃取,获得了成矿所需的金属和硫,并在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形成了本区的脉状铜矿床。  相似文献   
62.
西藏蛇绿岩中硅铁合金组合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东端罗布莎蛇绿岩的铬铁矿中发现不寻常的硅铁合金组合。4种硅铁合金的理论分子式分别为Fe0.84Si2.00(Fe3Si7)、Fe7Si3、Fe6Si4以及Fe4Ti3Si2P。这些合金均选自铬铁矿石的人工重砂中,在少数颗粒中见到由3种硅铁合金组成的交生结构,明显表明这些合金的同生和同成因性。推测它们为化学反应成因,来自于核幔边界地带。  相似文献   
63.
华山花岗岩的包体特征及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华山花岗岩中包体的形态、大小、成分和分布等特征分析,论证了华山花岗岩成因的多源性和多源岩浆的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64.
冲击旋转钻进技术新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冲击旋转钻进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碎岩方法,近年来随着施工领域的拓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简要阐述了冲击旋转钻进技术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一些冲击器新品种及其相关的钻进新工艺,分析了该项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5.
偏心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一种简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建立了基于结构状态方程和偏心结构体系的层剪力-扭矩等效屈服EYST面概念的求解平扭耦联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分离-予估-修正递推算法,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通过与三个单层偏心结构模型的破坏性地震模拟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小变形阶段平-扭耦联地震反应算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算例表明,该程序数据处理量小,运算快捷,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66.
对下扬子与华南边界结合带东延问题的地球物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江山-绍兴、铅山-宜春等断裂带作为华南与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结合带,这种认识目前已基本为大家所接受.但是,这条边界结合带向东延伸入海之后的位置与去向一直是多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黄、东海研究区的地球物理数据(空间重力数据、布格重力数据和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利用方向导数等处理方法,对研究区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研究区的地球物理场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不同的区块.结合研究区的磁力与地质资料,利用各种成图、成像技术,形成一系列分析图件.在此基础上对华南与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结合带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认为:该结合带的位置有可能比传统认识中自长江口至大黑山群岛的位置更向南一些,在杭州湾-长崎、对马海峡一线,并呈现向北略微凸出的弓形.边界结合带在深度上属于深大断裂带,一直可以追索到上地幔的顶部.与中朝与扬子块体之间的边界结合带相比较,本条结合带的踪迹不是十分清晰.表明加里东运动之后,该结合带的运动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67.
论述了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采用多种测吉参数及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Bayes判别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建立起一套适用于煤田地质勘探的测井计算机解释系统。  相似文献   
68.
华北板块南缘栾川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栾川群出露于东秦岭北部。在栾川群分布区域,古华北板块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南逆冲,构成北秦岭的太华推覆体。栾川群存在于该推覆体内部的特定逆冲岩席之中,沿这一逆冲岩席追索,确定古华北板块南缘的栾川群是连续沉积的,而受后期推覆构造的改造,栾川群在推覆体前缘的分布是断续相连的。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的研究,对栾川群的划分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栾川群由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及大红口组构成。栾川群形成于震旦纪晚期,由湖坪及潮下斜坡等滨浅海沉积物构成。栾川群的岩浆岩为具双众数特征的岩套,具典型的大陆裂谷岩浆岩特征。并认为中元古代以来,古华北板块南缘处于裂陷拉张环境。早期的裂陷形成了熊耳群、汝阳群、官道口群及竞坪群,晚期裂陷的过程形成了栾川群、陶湾群,其进一步发育导致以二郎坪群为代表的洋壳生成。  相似文献   
69.
朱自强  程真 《物探与化探》1996,20(5):393-396
用快速准确重力三维正演算法计算白垩系顶面及以上各密度界面的重力异常,采用“剥皮法”从实测重力异常中减去自垩系顶面及以上各密度界面的重力效应后得到剩余异常,由此反演研究区内白垩系底面深度。由于采用快速三维反演算法并顾及地质及航磁异常信息,求得了白垩系厚度,计算出的底板埋深等更为合理、精细,为洞庭地区油气资源基础性研究及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70.
INTRODUCTIONThestrataofMesoprotCrozoicandNeoproterozoicaredevelopedcompletelyinthesouthpartoftheNorthetnaplatformandconsistofthreesystems,inasCendingorder,Jixiaulan,QingbaikouanandSlman.BasedonadetailedinvestigationontheolltcropandthecomprehenSiveanalysis,wediscussthecharaCterofsequencestratigraphyandthecorrelationoftheMemo--Neoproterozoicinthearea.FnThRrsor~unCrsANDPARA~unCrsMeSO--NooprotffezoicRadonalfortigraphyThesouthernpartofNorthChinaplatformherereferstotheareasinclu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