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131篇
地质学   364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对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等的调查,结合工程物探、地质钻探,岩体物理力学试验和地质测绘等勘察成果,分析了隧道洞身及进出口处围岩的稳定性,指出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了超前地质预报、支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等施工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2.
Extracting the contiguous coal seams under the lowermost aquifer in the unconsolidated Cenozoic alluvium is apt to water and quicksand inrush. By using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 methods including empirical formulas,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etc.,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fracture and the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in the overlying strata in the process of extracting no. 8 coal seam firstly and no. 9 coal seam (under no. 8 coal seam) subsequently in no. 8102 working face of Luling coal mine in the north of Anhui Province of China. When no. 8 coal seam was extracted, the water-conducting fractured zone penetrated into the lowermost aquifer and rapid dissipation of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above the gob occurred, accompanied by relatively high seepage hydraulic gradient over the headgate and the tailgate. When no. 9 coal seam was extracted, failure did not obviously extend upwards and the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decreased slowly and a relatively high seepage hydraulic gradient transferred downwards from the headgate to the tailgate in the inclined profile. The safe water head (H s) in the lowermost aquifer was confirmed to 15.6 m. Therefore, water and quicksand inrush was avoided effectively in the process of extracting the contiguous coal seams by dewatering, controlling mining height, and laying double resistance nets in the working face.  相似文献   
73.
低频时码信号正交解调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正交叠加和正交采样技术,提出了更大程度上数字化的低频时码信号正交解调的设计方案。同时,分析了这种解调方法的虚假抑制和抗镜像干扰能力。分析表明所论述的解调技术易于实现数字化,且成本低廉,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4.
渤海湾周缘高温地热异常区是华北重要的地热资源区,研究其浅层高温地热异常及深层高温地热结构,是解决中国东部高温地热勘查开发瓶颈的重要基础,对加快构建东部现代能源体系、推进“双碳”目标进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最新的中国大陆岩石圈速度模型USTClitho2.0和航磁资料,在大地热流资料约束下,本文计算了渤海湾周缘浅层与深层高温热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居里面平均深度20.8km,居里温度420℃,中、上地壳高温热结构与居里面起伏形态密切相关。上地壳生热率随深度增大而递减,反映了放射性生热元素向上迁移、在浅层富集的垂向分异特征。Moho面温度在600~800℃之间,岩石圈底界面1300℃等温面深度在66.3~97.5 km之间,平均值为76.8 km。依据USTClitho2.0模型Vp、Vs速度结构,本文修正了前人的地壳分层结构及上地壳生热率,计算了研究区内全部91个大地热流点的壳幔热流比,结果表明:Qc/Q=56.4%、Qm/Q=43.6%, Qc/Q>Qm/Q,显示该区为“热壳”结构。前人认为此区是“冷壳热幔”型热结构,本文的计算结果修正了前人的认识,指出上地壳层热流在地表总热流...  相似文献   
75.
基于2018—2021年巴里坤地震台水平摆观测资料,选取典型受干扰曲线,分析其变化趋势,总结仪器运行中存在的各类干扰因素。研究发现,干扰主要包括自然干扰(降雨、气压、雷击)、人为干扰(进洞巡检、调零标定、仪器维修)、仪器自身故障(数采故障、光源灯故障)等。  相似文献   
76.
宋珪  张海丰 《探矿工程》2015,42(12):44-47
常州润华环球中心基坑工程一区开挖深度达18 m,采用钻孔灌注排桩和内支撑作为支护结构。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基坑顶部的沉降位移和水平位移进行了监测。基坑工程施工结束后基坑顶部的沉降位移和水平位移达到稳定值(分别为25 mm和40 mm),整体支护效果显著。但在基坑第三次开挖结束后第二道支撑构筑完成之前,基坑顶部的沉降位移和水平位移速率突然增大,直至第二道支撑构筑完成后增速才缓慢降低。提高第二道支撑的标高有利于降低基坑的变形,提高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77.
广东东莞厚街黑头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锆石SHRIMP U-Pb测定其岩浆结晶年龄为151.6 Ma(晚侏罗世),属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岩石化学成分富SiO2(70%),富K2O(4%);相对贫Al2O3(12%~14.4%),贫Sr、Ba、Eu、Ti和P;稀土配分曲线呈海鸥型,具明显的负铕异常。多方法综合判断认为黑头山花岗岩具明显的A型花岗岩特征,属弱过铝质A1型花岗岩,应是燕山期岩石圈拉张减薄构造背景下所形成的侵入岩体。  相似文献   
78.
提出了一种新的非差FCBs估计方法,利用三角函数周期特性消除整周模糊度,避免了模糊度固定的难题.基于该方法,实现了PPP模糊度固定.实验结果表明,模糊度固定后,北、东、高程3个方向上的RMS分别从1.44 cm、3.37 cm、2.88 cm减小到0.75 cm、0.78 cm和2.06 cm,分别提高约47.8%、76.8%和28.5%.  相似文献   
79.
江琪  桂海林  徐冉 《气象》2020,46(4):575-580
2016年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东亚大槽位置较常年同期偏东偏北,强度偏弱。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3.3 mm,较常年同期(13.2 mm)偏多7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3.6℃,较常年同期(-5.0℃)偏高1.4℃,月内冷空气较弱,我国中东部雾 霾天气频发,共有三次大范围持续性雾 霾过程,分别为1月3—5日、16—18日和22—28日。此外,月内共有四次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80.
安徽省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文伟  孙贵  叶诗忠 《安徽地质》2006,16(4):262-266
后备煤炭资源储量的规模直接决定着宏观煤炭工业的规划和发展“。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是近年来煤炭地质经济研究工作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本文尝试应用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概略评价方法,结合我省实际,制订适合我省煤炭资源现状的评价原则和评价办法,评价我省实际有效的煤炭资源供给能力结论为:煤炭资源较丰富,有效供给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