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PDSI及sc_PDSI干旱指数在中国西南地区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南地区是中国干旱灾害频发地区,且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发生的频率和程度都有所增加,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安全造成威胁。帕默尔干旱强度指数(PDSI,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适应帕默尔干旱强度指数(sc_PDSI,self-calibrating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作为较成熟的干旱监测指标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利用土壤可含水量(AWC,Available Water Holding Capacity)地理空间模型中土种与AWC的对应关系,反演出西南地区更高分辨率的AWC分布,并采用中国西南70站温度月均值、月累积降水数据,分别计算了PDSI指数及sc_PDSI指数,进而比较分析两种指数的时间变化特征及统计分布性质,探讨二者在西南地区对干旱监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PDSI与sc_PDSI均反映了西南地区在1965—2010年变干的趋势,但PDSI时间序列振动幅度更大;(2)PDSI的频率分布出现“翘尾”现象,监测到的极端干旱/湿润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于严重干旱/湿润事件,而sc_PDSI的频率分布则更接近于正态分布;(3)两种指数对2009/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事件的监测结果表明,sc_PDSI对干旱落区和干旱级别的监测均一定程度上优于PDSI,与土壤湿度结果更为接近,而PDSI更易对旱情估计过重;(4)虽然整体上sc_PDSI对PDSI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及一定的优越性,但在个别区域(如热带季风气候)并没有体现出调整效果,应用时应当考虑区域因素。  相似文献   
22.
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从西到东跨越多省,地形复杂,作为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本文主要综述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影响以及成因和对策建议的最新研究进展:(1)近60年黄河流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升温速率为0.30 ℃/10a,上游升温速率最大,下游次之,冬季升温趋势最显著,夏季最小,降水量上游地区增多,中下游地区减少,蒸散量呈减少趋势。(2)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流域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源区冰川积雪消融加剧,冻土严重退化,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呈好转趋势,上游脆弱区和中游产沙区水土流失加重,对农业影响利弊皆存,流域病虫害加剧;流域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对文化遗产安全保存带来巨大挑战。(3)黄河流域气候系统随时间演变的过程不仅受自身内部的动力、热力影响,也受大气环流、海温、青藏高原等外部强迫因子的影响,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是影响黄河流域局地气候的重要因子。(4)未来黄河流域气温持续上升,降水波动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将更加频繁。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在于加强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预警能力,联合多部门建立气象、水文、生态与数值预报及防控一体化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同时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调配和有效利用,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战略,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3.
The Nuanquangou loess section in the Longxi Basin has been examined in terms of stratigraphic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14C dating, paleomagnetic polarity, spore-pollen diagram, and mineral and chemical analys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ction is one of the ancient loess sections with a continuous sedimentation and composed of homogeneous materials with abundant carbonate. The Brunhes / Matuyama boundary and the Jaramillo event were recorded in the section. Stratigraphically,this se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Holocene and the Pleistocene loess. The latter includes Malan, Lishi and Wucheng loess in descending order. They were developed at about 1.2 Ma ago, whereas the Nuanquangou loess section possesses some loc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hose observed in other areas.  相似文献   
24.
通过对磨球运动、受力状况和磨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对磨球使用性能的要求;应用材料科学基本理论,重点探讨了铝铁磨球组织选择的方法、原则和依据。结论是:根据磨球的工况条件,准确判断磨球的磨损机制是合理选择磨球组织的前提。  相似文献   
25.
文中针对大庆油田特高含水期精细调整挖潜,需要精细精确刻画储层的要求,充分利用大庆长垣油田密井网条件下储层精细描述成果及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处理-解释一体化高保真地震处理、大密度合成记录精细标定及地层切片优选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砂体分布特点,给出了利用地层切片采用"砂中找泥"和"泥中找砂"的单一河道识别分析方法,形成了"地震趋势为引导,井点相控"的井震结合储层精细刻画方法;实际应用证明对剩余油的分析认识更具针对性,应用点坝识别成果指导了D区水平井方案设计,取得了较好的钻遇效果。  相似文献   
26.
汶川8.0级地震彭州现场调查及灾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汶川8.0级大地震对我国四川省西部及西北部县市造成了特别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破坏。本文是对地震灾区,主要是极重灾区彭州龙门山镇的现场调查情况的总结,包括灾区的地表破裂、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及建筑物破坏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的分析成果,对此次地震灾害的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本次地震灾害的主要成因包括:震级大、震源浅、断层破裂区域广、影响范围大:地表地质灾害严重,大面积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农村建筑物缺乏必要的抗震设防,乡镇建筑物抗震性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7.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对我国四川省西部及西北部县市造成了特别严重,甚至是毁灭性破坏.基于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彭州灾区的灾害空间分布,描述了典型建筑物破坏和大型滑坡体等地质灾害现象,并结合彭州地区房屋抗震设防情况,对此次地震灾害的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灾害的主要成因包括震级大、破坏力强,滑坡崩塌等地震地质灾害严重,农村建筑物缺乏必要的抗震设防措施等.在未来的规划与建设中,应避开断层、滑坡危险区域,并加强对农村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指导.  相似文献   
28.
本文采用游离铁和全铁的比值,建立了0.220MaB.P.以来长武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高分辨率古风化强度序列,揭示出0.220MaB.P.以来黄土高原古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千年尺度的变化,且多数在同一剖面的磁化率记录上没有明显反映或反映较弱。由于该地区冬季土壤温度低于0℃,化学风化的强度主要受控于夏季的温度和降水。据此我们认为,这种千年尺度的波动是东亚古夏季风强度变化的信号。此指标与格陵兰GRIP冰芯δ18O记录对比发现,二者在末次冰期有较好的吻合性,而夏季风在末次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e)及以前的变化要平缓得多。因此,本文的结果显示出:0.220MaB.P.以来,东亚夏季风在千年尺度上的大幅度变化在末次冰期最为显著,此前则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29.
研究了矩阵A 的Drazin 逆Ad 的一种表达式。它是由待定系数法求出一个Hermite插值多项式g (λ) , 而g ( λ) 满足g ( A) = Ad 。  相似文献   
30.
137°E经向断面上的副热带逆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37°E断面1967~1995年间冬、夏两季的温、盐资料,计算和分析了该断面的地转流和副热带逆流.主要结果如下:(1)副热带逆流在冬季和夏季均存在.冬季,副热带逆流出现1支、2支、3支、4支4种形式,夏季出现2支、3支两种形式,两季均以2支形式占优势.(2)冬季副热带逆流主要出现在22°~23°N、26°~27°N两区间;夏季主要出现在21°~22°N、24°~25°N两区间.(3)副热带逆流的流速呈带状结构,多为单束单核,个别为单束双核形式.流速具有更强,冬弱的特点.(4)副热带逆流的流量年际差异较大,多年平均而言,冬季流量为14.3×106m3/s,夏季的为22.9×106m3/s.(5)冬季,副热带逆流的“源地”与黑潮“源地”同为一体.前者是台湾省以东黑潮东侧海流的一个分支,并沿着暖脊、冷槽边缘而东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