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205篇
测绘学   127篇
大气科学   246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280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以昆山市为例,提出了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值守系统的工作流程,分析了WebGIS在值守系统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实现了多种途径的突发事件地点实时可视化定位及基于定位的公共安全信息的空间分析。  相似文献   
112.
本文首先列举了近几年发生的几起典型的境外组织、机构和人员对我国进行的非法测绘案件,分析了空间数据的重要性以及公众对空间数据安全的认识误区,提出了制定我国空间数据安全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3.
罗兴章  闵茂中 《地质论评》2001,47(6):658-664
随着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核电,放射性废料的安全处置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和前沿学科。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处置库内放射性核素向生物圈的迁移程度。在侵入岩中,放射性核素主要是通过地下水沿岩石孔隙从处置库向生物圈迁移的。为了理解放射性核素在花岗岩体接触带的迁移行为,本文根据两花岗岩体接触带中样品的铀系核素放射性活度比值(^234U/^238U,^230Th/^234U,^226Ra/^230Th,^230Th/^238U),利用 α-反冲(弹射)作用引起的放射性不平衡理论,计算了铀系核素子体^234U,^230Th,^226Ra在后期地下水的作用下在花岗岩体接触带及其裂隙内的迁出率、迁入率、并进行了质量平衡的计算。结果表明,经α-反冲作用进入流体的核素的迁出率要远大于因核素自然衰变的消亡率;裂隙充填物及裂隙能阻滞大量核素的迁移,其沉淀核素来自接触带花岗岩;花岗岩能强烈阻滞核素的迁移,可作为阻止放射性核素从核废料地下处置库向外迁移的有利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114.
新元古代末期是生命演化的关键转折期,也是以微生物占主导的生态系统向显生宙以后生动物占主导的生态系统的转变期,埃迪卡拉纪大型软躯体生物以固着、底栖、食悬浮为特色,普遍缺乏运动能力。作为这一时期特殊代表的高家山生物群,是目前新元古代唯一一个以黄铁矿化三维保存的管状和锥管状化石为主导,兼有骨骼生物、原生动物、钙化蓝细菌类及遗迹化石的多门类生物组合,是研究埃迪卡拉纪末期生命演化和生态系统演变十分重要的载体。本文通过对高家山生物群古生态学的初步研究,揭示出在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生态系统已显示一定的多样性。为适应平底面上(level-bottom)微生物席的发育,高家山生物群的许多生物采取了适应性的生存策略,通过黏附或插入微生物席中,营底栖固着食悬浮(如CloudinaConotubus)或化学共生(可能的Shaanxilithes)或平躺(如GaojiashaniaSinotubulites)食碎屑生活。底内遗迹化石表明存在可能的表栖和半内栖、可自由运动、食碎屑的造迹生物。Conotubus中常见的“回春”或“复苏”现象,GaojiashaniaSinotubulites的身体扭转或生活姿态调整则是对频繁风暴事件的被动适应。  相似文献   
115.
鄱阳湖退田还湖及其对洪水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闵骞 《湖泊科学》2004,16(3):215-222
在详细分析鄱阳湖退田还湖现状基础上,建立了鄱阳湖退田还湖洪水位效应计算模型,估计退田还湖对典型年洪水位的效应.并对退田还湖对年最高水位频率的影响进行了预测.最后,探讨了退田还湖圩区适宜管理模式和退田还湖对湖泊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6.
20世纪90年代鄱阳湖洪水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0,他引:8  
闵骞 《湖泊科学》2002,14(4):323-330
20世纪90年代,鄱阳湖平均水位超过近50年来的任何10年,年最高水位出现近100年来的最大值,灾害性洪水年年都有,大洪水接二连三;洪水位明显偏高,大洪水显著偏多,是有水文资料记载以来典型的丰水时期;本文从水文,统计角度分析这10年里的洪水特征,探讨高水位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7.
遥感技术具有客观、高效、动态等技术优势,在矿山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该技术方法同样适用于油田工程地物信息提取、工程部署以及动态监测.本文以冀东油田、中原油田为例,通过对遥感技术工作方法的介绍,并以此对遥感技术在油气工程中应用进行论述,重点阐述了油气区工程设施解译、油气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以及野外验证目的,为采区合理开发资源、保护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整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8.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已建成区域导航星座,并具备了覆盖亚太地区的导航定位服务能力。作为全球第一个全星座播发三频卫星导航信号的卫星系统,北斗三频RTK定位性能进入实测验证阶段,而且BDS+GPS双系统多频RTK定位算法也待进行算法验证。本文基于非组合RTK定位模型,采用Kalman滤波算法,并根据在成都实测的BDS三频与GPS双频数据,对各种定位模式下的定位性能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兼容不同解算系统和不同频率组合的要求,可以实现多频多系统RTK定位。双系统联合定位精度要高于各个单系统定位。在卫星几何构型较好的情况下,三频定位精度相对于双频短距离RTK定位精度的改善有限,其中BDS单频与GPS单频精度最高。在卫星几何构型较差的情况下,频率的增加可以提高RTK作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9.
120.
焦洋  游庆龙  林厚博  闵锦忠 《冰川冻土》2014,36(6):1385-1393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1960-2010年高分辨率(0.5°×0.5°)的逐日地面气温格点资料以及 1960-2010年NCEP/NCAR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的再分析格点资料(2.5°×2.5°), 通过计算青藏高原(74.75°~104.25° E, 26.75°~40.25° N)冬季地面温度平均值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区域冬季气温强度指数, 分析了冬季北极涛动(AO)、西伯利亚高压与同期青藏高原地面气温的特征和关系. 结果表明: AO为负(正)相位时, 中高纬西风气流偏弱(强), 有(不)利于极地冷空气向南输送, 西伯利亚地区源地冬季风偏强(弱), 青藏高原冬季气温指数减小(增大), 地面气温偏低(高). 对AO作M-K突变分析, 发现其突变年份为1975年, 通过对突变年份前后高度场和风场作差值场分析, 结果显示: 冬季AO处于高指数时期, 500 hPa上, 欧洲东部槽变浅, 青藏高原北部的高压脊减弱, 环流呈纬向发展, 青藏高原上盛行偏南风, 气温偏高, 青藏高原地区为暖冬期; 200 hPa 上, 青藏高原东部的槽明显加深, 使得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至平流层底的环流趋势以经向发展为主, 该区域主要受到偏北的急流控制, 易导致降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