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295篇
测绘学   151篇
大气科学   165篇
地球物理   193篇
地质学   638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21.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one of the greatest threats to local ecosystem is the area expansion of an invasive species, i.e.,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EAS). In this study, the remote-sensing technology was used to detect and map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S i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 series of vegetation indices, including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simple ratio index (SRI) and atmospherically resistant vegetation index (ARVI), were used to identify EAS from HJ-A Chninese satellite dat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fieldworks from March 21 to 22, 2009, it was found that the vegetation index of {1.9589 ≤ SRI ≤ 4.1095}∩{0.2359 ≤ ARVI ≤ 0.5193} was the optimal remote-sensing parameter for identifying EAS from HJ-A data.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S estimated from HJ-A data, it was found that EAS was rather more in southwest of Guizhou Province than in northeast. EAS became sparse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gradually, and the central Guizhou Province was the ecological corridor linking EAS in southwest to that in northeast. By comparison with validated data collected by the government of Guizhou Province, it was found that the uncertainty of remote-sensing method was 18.52%, 29.31%, 8.77% and 9.46% in grassland, forest, farmland and others respectively, and the mean uncertainty was 13.29%. Owing to the lower height of EAS than many plants in forest, the uncertainty of EAS was the greatest in forest than that in grassland, farmland and so on.  相似文献   
122.
对第一部分的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指出局地最大、最小涡度的存在与所谓的正压不稳定和大气中经常观测到的滚动涡有关。速度廓线中的拐点和涡度极大值点对应不稳定发展的位置。另外,为了改进湍流的模拟,根据“准正则”近似,发展了一个三阶闭合模式。这个模型已被证明可以描述与湍流过程有关的流体动力学变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3.
中国东部季风区春季气候的变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国东部375个测站1961—2006年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春季的气候变暖特征。结果表明:季风区春季增温显著,近46 a增温率为0.25℃/(10 a)。从1989年开始增温,1996年有一次显著突变。以38°N为界,气温变化的稳定性是南部高于北部。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增温不显著的区域主要在长江以南;根据EOF分析,该区春季气温异常可分为全区一致型、江南江北相反型、中原型3种常见分布模态。根据REOF又进一步将该区春季气温异常细分为中部、南部、北部3个区。全区性的前10个偏暖年,全部出现在1990年代以后。气温异常变化存在准4年和22年的周期,气温的转折北部比中、南部早,但北部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转为下降;北部区和中部区分别在1981、1997年发生了突变,南部突变不明显;蒙古高压是影响春季气温的主要大气活动中心,高压强度从1980年代后期以来有明显减弱趋势,造成入侵东部的偏北冷空气减弱,是春季气候变暖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24.
从撰写节目演播稿的内容出发,将天气预报节目的"科学性"和"服务性"结合起来,向大众宣传气象科技,提高气象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25.
宁夏中北部两次强暴雨过程综合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2年6月8日和2006年7月14日宁夏中北部地区分别出现了两次创历史记录的区域暴雨过程。本文就两次强暴雨的降水特点、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雷达观测及常用物理量进行对比分析。应用天气学分析及诊断分析方法,对这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触发机制:500 hPa冷槽、700hPa高原低涡等,以及对暴雨发生起重要作用的天气系统,如:地面锢囚锋和台风位置、强度等进行对比。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未饱和湿空气静力总温度、低空干暖盖、涡度平流、垂直速度等物理因子进行分析,总结了暴雨发生前后的一般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6.
利用自动气象站风、温、湿观测资料,对北京城市集中绿地缓解夏季高温(最高气温≥35 ℃)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集中绿地都具有缩短高温持续时间的作用,但对最高气温的调节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集中绿地对最高气温几乎没有缓解作用,甚至有增温的可能.因此为发挥集中绿地缓解高温的效果,应尽可能提高绿地的通风条件.2)对北京城来说,集中绿地面积≥20 hm2时,降温效果比较显著.3)在高温天气情况下,集中绿地对高温的缓解作用对人体舒适度的改善,可能会由于集中绿地相对湿度较高而被抵消.  相似文献   
127.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人才培养.其中,科技教育培训事业一直是我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战略性工程.作为一项科技型事业,党的气象事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国际声誉.在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也创造和积累了许多科技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8.
以2018年台湾海峡MS6.2地震造成的社会影响作为主要调查内容,选取了福建省东山县普通群众作为调查对象,从震时人的感觉、灾时应急避险情况、社会心理、防震减灾及地震预警知识普及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东山县居民地震应急避险情况及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程度等,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提升社会公众抵御地震灾害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9.
冯雪东  李贵明  刘芳  安全  胡玮 《中国地震》2021,37(3):717-727
为解决EDAS?24GN6数据采集器对策克台井下宽频带地震计GL?S120B进行正弦标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响应波形限幅问题,分析了数据采集器?地震计这一系统的标定过程及原理,结合GL?S120B的幅频响应特征,推导出正弦标定频点参数中的频率f、衰减因子λ与标定响应波形限幅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在GL?S120B平坦响应频带内,为避免出现标定波形响应限幅,频率f与衰减因子λ的乘积应至少大于限幅下限50.93;而在其衰减响应频带内,由于地震计电压灵敏度的衰减,频率f与衰减因子λ的乘积最小取值也相应减小。据此,对衰减因子λ进行校正,并再次对GL?S120B进行正弦标定。标定及计算结果显示:标定波形未限幅,GL?S120B三分向幅频响应特征较为一致;灵敏度对出厂值的变化率保持在5%范围内。本研究结论可为采用EDAS?24GN6和GL?S120B地震观测系统的台站进行正弦波标定提供频点参数,并为其他台站解决正弦标定波形限幅问题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30.
冯建伟  戴俊生  秦峰  宋永 《地质学报》2019,93(11):2729-2741
针对前陆冲断带的特殊构造位置及沉积特征的复杂性,本文在地层剥蚀厚度恢复和层序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缘乌夏前陆冲断带沉降史分析,在海西运动晚期准噶尔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形成一系列冲断推覆构造,前缘岩石圈挠曲下陷发育周缘前陆盆地,并夹杂大规模的短暂伸展火山喷发活动,接受了巨厚的二叠系沉积层序;随着板块俯冲在二叠纪末的逐渐消亡,三叠纪进入印支期陆内坳陷继承性挤压活动阶段,周边受南北向挤压和左旋构造应力场影响,前陆冲断带古断裂再次逆冲,哈拉阿拉特山急剧抬升,后缘和什托洛盖盆地形成;进入侏罗纪—白垩纪(燕山运动早中期),为陆内坳陷的填充消亡阶段,但有继承性活动,构造活动强度较二叠纪大为减弱,在燕山运动Ⅲ幕晚期最终被覆盖定型。整个过程受地体碰撞和板内挤压影响,冲断带发生幕式构造活动,从而导致盆地沉降也发生幕式变化,而且冲断带每次挤压逆冲均导致相应的沉降和沉积物充填,并直接控制前陆盆地和陆内坳陷的沉积充填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