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76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 As a parameter that describes heat transmission properties of rocks,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indispensable for studying the thermal regime of sedimentary basins, and retrieving high-quality data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is the basis for geothermal related studies. The optical scanning method is used here to measure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745 drill-core samples from the Tarim basin, the largest intermontane basin with abundant hydrocarbon potential in China, and water saturation correction is made for clastic rock samples that are of variable porosity. All the measured values, combined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in this area, are integrated to discus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ajor controlling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s in the basin.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lues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s generally range from 1.500 to 3.000 W/m·K with a mean of 2.304 W/m·K. Thermal conductivity differs considerably between lithological types: the value of a coal sample is found to be the lowest as being only 0.249 W/m·K, while the values for salt rock samples are the highest with a mean of 4.620 W/m·K. Additionally,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same or similar lithologic types shows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suggesting that thermal conductivity cannot be used for distinguishing the rock types.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values of mudstone and sandstone generally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burial depth and geological age of the formation, reflecting the effect of porosity of rocks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general,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fabric and porosity of rocks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The research also reveals that the obvious contrast i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oal and salt rock with other common sedimentary rocks can induce sub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overlying and underlying formations, which can modify the thermal evolution and maturity of the source rocks concerned. This find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oil and gas resources assessment and exploration and needs further study in detail. The results reported here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atest and most complete dataset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s in the Tarim basin, and will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geothermal studies in future.  相似文献   
72.
试论南中国海盆地新生代板块构造及盆地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地处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互带,是西太平洋地区面积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对探讨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相互作用及油气勘探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虽备受关注但仍存争议.综合目前该区及外围已有的大地构造等方面的资料,本文从探讨南海外围的构造格架及中-新生代演化过程入手,分析了南海及外围板块...  相似文献   
73.
应用荧光显微直接计数法,研究了2006年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细菌、浮游病毒数量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浮游细菌数量为(6.92×105~5.54×106)个/mL,浮游病毒数量为(2.22×106~9.97×107)个/mL.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数量的平面分布特征较一致,均为近海过...  相似文献   
74.
People′s environmental tropism has an effect o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ourism-nature relationship,and also influences their attitudes to natural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aking Jiuzhaigou National Park of China as a study case,the authors conducted some quantitative analyses with the tools of SPSS 16.0 and LISREL 8.7,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ourists′ environmental tropism on their attitudes to tourism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in the natural tourist destination.Three hypotheses ...  相似文献   
75.
Q矢量的改进与完善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完全考虑非绝热加热项潜热作用的前提下,从原始方程出发,推导出改进后的湿Q矢量(以下记为Q^M)的表达式以及用其散度作强迫项的ω方程,并结合一次梅雨锋暴雨天气过程将改进前、后的湿Q矢量诊断能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改进后的湿Q矢量对同时刻的地面降水的反映能力较原湿Q矢量(Q^*)有显著的提高。(2)在整个梅雨锋暴雨过程中,600hPa高度上的改进后的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的辐合强度及其辐合中心的位置对同时刻的地面实际降水的强度及雨区位置都有非常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76.
高低空位涡扰动、非绝热加热与气旋的发生发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从湿位涡的扰动量出发,来分析气旋发展过程中高低空位涡的变化,结果表明:低层位涡扰动先于气旋并孤立于高层位涡扰动而存在,在气旋发生过程中,低层正值位涡扰动发展上伸,与高层下传的位涡相接,形成一条正值位涡扰动柱,而湿位涡扰动柱的形成正是气旋发生的重要标志。江南暴雨期的非绝热加热主要由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造成,最大加热层的出现,是低层位涡扰动产生和向上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气旋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7.
在对研究区不同相带内典型剖面详细观测、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将区内下、中三叠统划分出六个三级层序,分别命名为S1 ~S6,其中下三叠统印度阶一个 (S1 )、奥伦尼阶两个 (S2 ~S3),中三叠统安尼阶两个 (S4~S5)、拉丁阶一个 (S6),从年代地层考虑早三叠延续时限为 3.9Ma,则S1 、S2 、S3层序延续的时限平均为 1.3Ma。中三叠统延续的时限为 6.1Ma,则S4、S5、S6 层序所延续的时限平均分别为 2.0 3Ma。按层序底面性质可分出 4个Ⅰ型层序 (S2 、S3、S4、S5)和 2个Ⅱ型层序 (S1 、S6),并进行了区域层序对比,进而建立了区内下、中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模型,详细讨论了各层序的次级组成单元 (体系域 )的几何形态和相互关系随时间的迁移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78.
对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暖池海温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作功率谱分析和相关分析.指出秋冬季增暖的厄尔尼诺事件对应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多, 春夏季开始发展的ENSO事件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少.对两种在不同季节增暖的ENSO事件对应的异常流场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用1991年和1994年实例作对比分析.不同季节增暖的ENSO事件在太平洋热带地区环流调整的不同阶段可能是影响夏季风活动和东亚夏季天气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9.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现在开幕.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到现在经历了21年,在这21年中,为我国地层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武衡同志和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卢衍豪、许杰、邹家尤、钟子云、赵北克、裴丽生同志以及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王曰伦、王钰、乐森王寻、朱效成、岳希新、周明镇、孟继声、张文佑、张伯声、赵金科、俞建章、郭文魁、黄汲清、裴文中、穆恩之同志先后逝世.他们都是我国地层工作的主要领导者和著名专家,他们的一生为我国地层工作和地质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他们的逝世,我们深表沉痛的哀悼!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80.
塔里木盆地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和新生代热体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绍文  王良书  李成  张鹏  李华 《地质学报》2006,80(3):344-350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特大型沉积盆地,也是“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战略基地。利用盆地区大量的地温及岩石热物性参数并结合地热学知识分析了塔里木盆地的现代地温场、热演化和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并进一步讨论了地热场和岩石圈性质对成盆、成烃和成藏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现今平均大地热流为45mW/m2,平均地温梯度为18~20℃/km;整体上具有低温冷盆的特征。地温场的展布具有明显的横向差异,不同构造单元的地温场特征相差较大:坳陷部位具有较低的地温,隆起区具有较高的地热特征。热演化模拟表明盆地自成盆以来经历了从震旦纪—奥陶纪高热流(“热”盆)、志留纪—晚古生代热衰减(“热”盆向“冷”盆过渡)、中生代稳定的热演化(低热流“冷”盆阶段)、新生代岩石圈挠曲热演化等阶段。“热”岩石圈厚度为205~230km,有效弹性厚度(Te)达66±7km,脆-韧性转换深度为25~28km,岩石圈总强度为1.6×1013~7.8×1013N/m。盆地区的岩石圈表现为地温低、强度高的刚性块体,具有整体变形特征。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塔里木盆地作为刚性块体进行应力传递,盆地周边产生强烈变形,表现山脉的急剧隆升和盆地边缘的快速挠曲沉降。这一动力学过程造成地层内部流体趋于流向山前隆起带,并对油气成藏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