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2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272篇
测绘学   155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551篇
海洋学   121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提出了一种利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正交子空间投影加权的高光谱影像目标探测方法。该方法从影像像元集合的独立成分入手,通过一种光谱相似性测度加权,赋予每个像素合适的权值,从而有效地解决从原始影像中无法正确提取背景数据而造成的虚警概率高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经典的CEM方法,在相同的探测概率下,该方法能降低1.97%的虚警概率;与相关目标探测算法相比,所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好的目标探测效果。  相似文献   
162.
舒方国  龙毅  周侗  曹阳 《测绘学报》2013,42(5):774-781
在地图水系自动综合中河流选取需要建立对不同河流重要性程度的有效判别。由于河流汇水区域直接反映河流的作用空间,因而其面积大小成为关键性的量化指标。目前基于河流的汇水区域自动提取方法主要从河流单一要素出发,按“空间均衡竞争”思想平分河流之间的区域,由于未考虑地形因素使得提取的汇水区域往往存在偏差,而传统基于DEM的汇水区域提取虽然考虑了地形,但没有与河流目标建立显性的对应关系。河流是一种天然的沟谷地性线,与山脊线具有对生互补的空间耦合关系,本文提出了一种等高线簇与河网双要素协同的河流汇水区域提取方法,该方法对河流与等高线的目标集合构建约束Delaunay三角网(CD-TIN)并将三角形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分别采用骨架线提取规则与梯度向量引导的分水线搜索规则提取分水线段,连接形成网络结构并依此计算各河段的汇水区域。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能更准确地提取河流汇水区域,从而为河流综合选取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63.
土壤温度是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物理量。在陆-气相互作用研究中,土壤温度不仅影响土壤内部的物理、生物、化学过程,而且对陆-气之间能量和物质交换起重要作用。随着可获取的相关数据越来越丰富,机器学习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引入到土壤温度预估中,在很多任务中已经超过了统计模型、物理模型的性能。本文对比了统计模型、物理模型和机器学习方法这三种土壤温度常用计算方法的异同,简要介绍了应用于土壤温度研究的各类机器学习模型的原理和特点,综合国内外文献归纳了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土壤温度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和时空变化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土壤温度空间分布研究中,传统机器学习方法能够通过影响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学习空间特征,并利用站点观测数据计算土壤深处的温度,但随土壤深度增加模型效果减弱,而深度学习模型有能够提取空间特征的结构,但对数据量要求高,当前研究中仅用于地表温度的遥感反演;在土壤温度时间序列研究中,加入了周期性信息的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具有更好的模型效果,深度学习中的序列学习模型能自动捕捉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结合了非平稳序列分析方法的混合模型能充分考虑土壤温度变化的连续性和周期性;由于陆面过程复杂性,土壤...  相似文献   
164.
基于风险矩阵理论,初步建立了重大活动气象风险评估方法与流程,并以北京某重大庆祝活动服务为例,在多部门联合共同确定活动期间气象风险源的基础上,利用长时间序列气象资料及短期测风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庆祝活动期间各类气象风险的可能性,结合对活动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利用风险矩阵开展了气象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研究。评估结果表明,庆祝活动期间主要气象风险依次为降水/阴雨、白天大风、雾-霾、夜晚大风、高温、雷电、低温等7类。其中,降水/阴雨、白天大风、雾-霾为高风险,夜晚大风为中风险,其余均为低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建立的风险控制原则和具体措施成功应用于庆祝活动风险控制中。与现有气象业务服务中天气风险评估相比,本研究实现了重大活动气象风险评估由仅考虑高影响天气出现概率向基于影响的风险评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5.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 a stand-alone sensitivity study using the Los Alamos Sea ice model version 6 (CICE6) to investigate the model sensitivity to two Ice-Ocean (IO) boundary condition approaches. One is the two-equation approach that treats the freezing temperature as a function of the ocean mixed layer (ML) salinity, using two equations to parametrize the IO heat exchanges. Another approach uses the salinity of the IO interface to define the actual freezing temperature, so an equation describing the salt flux at the IO interface is added to the two-equation approach, forming the so-called three-equation approach. We focus on the impact of the three-equation boundary condition on the IO heat exchange and associated basal melt/growth of the sea ice in the Arctic Ocean. Compared with the two-equation simulation, our three-equation simulation shows a reduced oceanic turbulent heat flux, weakened basal melt, increased ice thickness, and reduc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the Arctic. These impacts occur mainly at the ice edge regions and manifest themselves in summer. Furthermore, in August, we observed a downward turbulent heat flux from the ice to the ocean ML in two of our three-equation sensitivity runs with a constant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0.006), which caused heat divergence and congelation at the ice bottom. Additionall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heat/salt transfer coefficients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the three-equation approach on the model simulated results is assessed.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insight into sea ice model sensitivity to the three-equation IO boundary condition for coupling the CICE6 to climate models.  相似文献   
166.
我公司首次由地质岩芯钻探进入石油钻探领域,在敦化1、2井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研制出了钾盐-聚合物钻井液,并在吉林伊通、农安2个矿区约2375 m的钻探施工中,孔壁稳定,孔内无事故,钻进效率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岩芯采取率均达98%以上。我公司在吉林壳牌公司油页岩勘探中主要存在泥岩、砂岩、页岩、粘土岩这四种类型的地层,且层位厚薄不均,各岩层互换频繁(0~1000 m换层58次之多),均为较软的、水敏性强的地层,要想顺利钻进,泥浆的性能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7.
永安盆地发育在前泥盆纪基底之上,位于华夏块体南缘,沿NE向政和—大埔断裂带展布.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辅之以野外调查,研究了永安盆地的地层序列和岩石组合:①对晚古生代至早三叠世地层格架及柱状剖面的分析表明,伴随海平面的升降,海相沉积序列具有阶段性,不同沉积相在盆地东、中、西区段分布不均,盆地沉积沉降中心大致位于龙岩和梅县地区;②对横贯盆区的地质剖面及盆内辅助剖面的研究表明,中—新生代,盆内以断块作用为主,改造了晚古生代地层,代之以断褶复合地层;③有机碳质层为盆地的海陆变迁作了时域界定,并且其赋存部位和形态也在空间上表征了盆地构造演化的力学机制.通过分析构造事件、古地理及物源区、深部构造、边界构造等盆地要素,研究了盆地的沉积构造环境演化及其应力机制,结果表明:①晚古生代,海进海退的快慢受控于不同时期构造事件的强弱变化,由此产生的沿岸隆起区的剥蚀以及拉张背景的山体风化剥蚀为盆地提供了物源,存在北、南两个物源区;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为火山活动背景下的山前及河湖相沉积环境.②盆地具有隆起—伸展构造发育的特点,主要经历了华力西期海陆交互相巨厚沉积阶段,印支期稳定的台地向活动大陆边缘转变阶段并伴随挤压隆升,以及印支期后中—新生代由挤压向拉张机制转换的构造改造阶段.以上认识为中国东南部盆地的薄弱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8.
通过对黔东北地区沉积型钒矿的矿石和围岩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含量测试,分析表明本地区含矿岩系中稀土元素含量以LREE为主,并且是HREE的1.45~3.09倍。并对各样品中稀土元素含量、组成特征及Ce、Eu亏损程度研究,揭示了该区钒矿形成时的沉积环境比矿层顶、底部沉积时期更靠近陆源区,且钒矿层与矿层顶、底板沉积时因海平面升降导致古地理环境有较大差异。从REE与矿石主要化学组分等相关性分析发现REE与粘土、V2O5等呈正相关关系,与CaO、MgO、Fe2O3等呈负相关关系,与SiO2的相关性不明显。从REE与矿石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初步表明了钒矿的形成是受沉积环境、粘土吸附作用、沉积作用等因素复合的结果。通过与黔北遵义、湖南吉首-张家界一带的钒镍钼铂族元素成矿环境、成矿物质来源、稀土元素分布等特征进行对比,揭示了本区钒矿的独特之处,为该区首次从地球化学元素方面深入研究钒矿综合特征特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9.
祖辅平  舒良树  李成 《地质论评》2012,58(1):126-148
永安盆地发育在前泥盆纪基底之上,位于华夏块体南缘,沿NE向政和—大埔断裂带展布。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辅之以野外调查,研究了永安盆地的地层序列和岩石组合:① 对晚古生代至早三叠世地层格架及柱状剖面的分析表明,伴随海平面的升降,海相沉积序列具有阶段性,不同沉积相在盆地东、中、西区段分布不均,盆地沉积沉降中心大致位于龙岩和梅县地区;② 对横贯盆区的地质剖面及盆内辅助剖面的研究表明,中—新生代,盆内以断块作用为主,改造了晚古生代地层,代之以断褶复合地层;③ 有机碳质层为盆地的海陆变迁作了时域界定,并且其赋存部位和形态也在空间上表征了盆地构造演化的力学机制。通过分析构造事件、古地理及物源区、深部构造、边界构造等盆地要素,研究了盆地的沉积构造环境演化及其应力机制,结果表明:① 晚古生代,海进海退的快慢受控于不同时期构造事件的强弱变化,由此产生的沿岸隆起区的剥蚀以及拉张背景的山体风化剥蚀为盆地提供了物源,存在北、南两个物源区;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为火山活动背景下的山前及河湖相沉积环境。② 盆地具有隆起—伸展构造发育的特点,主要经历了华力西期海陆交互相巨厚沉积阶段,印支期稳定的台地向活动大陆边缘转变阶段并伴随挤压隆升,以及印支期后中—新生代由挤压向拉张机制转换的构造改造阶段。以上认识为中国东南部盆地的薄弱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70.
谢庆宾  高霞  夏秋君  舒萍  杨双玲  徐岩  李娜 《地质学报》2012,86(8):1217-1226
松辽盆地昌德地区火山岩储层以酸性岩为主,主要岩石类型为熔结凝灰岩和凝灰岩,与国内其他含油气盆地的火山岩储层明显不同。宏观上岩性较致密,岩心观察仅见构造裂缝和溶蚀孔,局部见溶蚀洞,显微镜下观察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发育粒内溶孔、晶内熔孔、晶间微孔、构造微裂缝、炸裂缝和收缩缝等。火山岩厚度普遍较薄,其中芳深9井区火山岩厚度最大,最厚仅为75m。从岩相类型看,芳深9井附近为爆发相,其他地区为溢流相。研究区火山岩为低孔低渗储层,岩性和岩相与物性关系密切,同时控制着原生孔隙的形成。后期的成岩改造,包括构造活动、溶蚀作用等决定了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是该区储层得以改善的主要因素,而后期充填作用破坏了储层的储集性能。火山口附近爆发相与溢流相的叠合区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