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8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373篇
测绘学   200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201篇
地质学   821篇
海洋学   171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9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海域管理系统是国家通过各级政府对管辖海域的资源、环境和权益等进行全面的、统筹协调管理活动的应用系统,而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是指对海洋环境进行快速检测到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变化;为公众及时预测这些变化及其结果的技术系统。二者存在着鸿沟,海洋管理只是依据静态的、种类单一的信息进行决策,无法及时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必要的信息。文中提出了海域使用与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结合的必要性,并给出二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992.
川北阆中地区大安寨段构造应力场与油气成藏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对川北阆中地区大安寨段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利用构造应力场驱油理论和方法,进行大安寨段油气成藏预测的尝试,进而指明了现今有利的油气分布地区,为川北阆中地区油气滚动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3.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新近纪原型盆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苏北盆地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箕状含油气盆地群,主要由东台坳陷、盐-阜坳陷和建湖隆起三大构造单元组成;坳中有凸,隆中有凹,一系列凸、凹构造组成盆地的二级单元。运用盆地原型分析方法,对盆地的蚀源区、沉降史、沉积中心、盆地边界构造和沉积间断等进行了研究,并估算了沉降量和剥蚀量。在此基础上,提出苏北盆地的形成经历了挤压的前陆盆地、弧后扩张的裂陷盆地、大规模拉张的断陷盆地和热沉降的坳陷盆地等四个演化阶段;认为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5个蚀源区:NE面的滨海隆起、NW面的鲁苏隆起、西面的大别山、SW面的张八岭以及南面的扬州一宁镇古生代沉积岩区;提出建湖隆起从始新世末期以来长期处于暴露和剥蚀状态,有条件为北侧的盐阜坳陷、南侧的东台坳陷提供部分成油气物质的认识。进一步确定苏北盆地曾经历过仪征、吴堡、真武和三垛等4次抬升剥蚀事件,这些事件对不对称箕状盆地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区内盆地的南侧边界多呈上陡下缓的“犁式”正断层,并呈阶梯状逐次朝北下掉,盆地北侧岩层与下伏层多呈超覆关系,形成“南断北超”的盆地面貌。主断层常出现上部下滑(新)、下部逆冲(老)的反转构造现象,因而苏北盆地具有多期复合迭加的特点。本区沉积中心多表现为不对称的深凹区,沉积厚度巨大,是研究区生油层系的重要场昕。  相似文献   
994.
裂变径迹定年技术在构造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裂变径迹技术是一种以磷灰石和锆石等矿物为定年对象的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特别适用于研究上地壳岩石冷却剥露的时间和过程。该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早期以定年为主,随着对裂变径迹长度分布特征与裂变径迹退火特性的深入研究,这种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裂变径迹技术在下列构造演化问题中的应用和进展,包括:(1)造山带隆升时代及隆升速率的研究;(2)造山带热演化历史的研究;(3)快速蚀顶或冷却事件的年代确定;(4)盆地反转时代的确认;(5)盆地基底岩系构造热历史的研究;(6)盆山耦合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5.
柔性基础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考虑复合地基中各种材料的非线性特性,对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的力学性状作了初步的数值模拟分析,找出了柔性基础复合地基桩土间的荷载分担、荷载沿深度变化和传递、桩土间相互作用、变形特性等力学性状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并验证苏子降气汤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和UniProt数据库预测苏子降气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根据GeneCards、OMIM、TTD、DisGeNET数据库筛选哮喘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平台筛选中药和疾病共同基因,利用Cytoscape 3.9.1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 STRING 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利用Bioconductor 数据库和R版本4.1.3 (64 bit)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 Autodock 软件对核心成分及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出54种化合物,257个靶点,涉及哮喘的治疗靶点共134个。其中槲皮素、木犀草素、丹参酮ⅡA、黄芩素等为关键活性成分。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14(MAPK14)、表皮生长因子受体(FGFR)、原癌基因蛋白(MYC)、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肿瘤蛋白P53(TP53) 为关键基因靶点。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人巨细胞病毒感染、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将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大部分结合能<-5 kal·mol-1,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苏子降气汤通过抗炎、调节免疫等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哮喘,为后续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7.
潜山裂缝型油气藏的勘探重点之一是裂缝发育区域的预测,本文发展了应用绕射波属性数据进行裂缝分布描述的方法,并提出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绕射信息及敏感属性提取,给出裂缝预测的工作流程。模型试算表明绕射波场能够较好地反映构造裂缝的分布规律。将该方法应用于裂缝型油藏精细描述中,绕射波分析方法能够更为精细、全面地描述潜山裂缝型油气藏中裂缝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98.
枝角类溞会由于捕食者的存在而发生形态、行为、生活史等的变化.通过为期10 d对太湖春、夏季优势种同形溞(Daphnia similis)在有幽蚊幼虫(CL)、无幽蚊幼虫(CK)及培养过幽蚊幼虫的过滤水(FL)3个环境水平的模拟实验,发现同形溞在有幽蚊幼虫和培养过幽蚊幼虫的过滤水处理下平均体长、累积产仔数及平均产仔数均显著大于无幽蚊幼虫组,表明幽蚊幼虫释放的信息素能改变同形溞的体长、产仔数等生活史参数,这种改变会降低同形溞被捕食的风险.说明在自然环境下,幽蚊幼虫等无脊椎捕食者能通过直接捕食和信息素的间接作用共同影响枝角类种群.  相似文献   
999.
High-precision and high-resolution topographic data are the basis of quantitative study of active tectonics. The appearanc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photogrammetry method provide an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technical means for obtaining high precision terrain data.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easurement methods, the photogrammetry method can be carried out in a wide range without being limited by the ground visibility conditions, and the measurement cost is also relatively low.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vision theory and efficient automatic feature matching algorithm, a 3D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called "Structure from Motion"(SfM)was introduced into the photogrammetry method, greatly improving the automation of the photogrammetry metho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grammetry method, and also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photogrammetry method in the study of active tectonics, and finally demonstrates the great application potential of photogrammetry method in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active tectonics by displaying a specific application example.  相似文献   
1000.
Palynological record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profiles of three research sites in the mountainous interior of southern China(Dajiuhu at Shennongjia in the western part of Hubei Province, Dahu in the Nanling Mountains, and Gantang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Fujian Provinc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forest vegetation growing in the south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Huaihe River was luxuriant during the late glaciation. The species succession with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palaeoflora(Abies sp., Fagus sp. and Alnus sp.)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a certain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and effective humidity in the mountain lands between Qinling Mountains-Huaihe River and Nanling Mountains. Thi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avored the zonal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ous forest vegetation. The late glacial maximum featured a cold, wet climate that completely differed from the cold-dry climate on the Loess Plateau, and on the steppe and desert stepp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esides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predominant factors driving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climate, the cold-wet climate feature of the mountainous interior of southern China wa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ome geographical factors such as the latitudinal position, proximity to the ocean, and the topography and landfo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