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51篇
  免费   1990篇
  国内免费   2832篇
测绘学   1333篇
大气科学   1498篇
地球物理   1901篇
地质学   5270篇
海洋学   1585篇
天文学   186篇
综合类   808篇
自然地理   1292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422篇
  2021年   535篇
  2020年   412篇
  2019年   504篇
  2018年   525篇
  2017年   439篇
  2016年   543篇
  2015年   585篇
  2014年   580篇
  2013年   639篇
  2012年   719篇
  2011年   739篇
  2010年   717篇
  2009年   691篇
  2008年   646篇
  2007年   672篇
  2006年   551篇
  2005年   526篇
  2004年   466篇
  2003年   343篇
  2002年   491篇
  2001年   406篇
  2000年   336篇
  1999年   260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7年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为期5年的试验性应用,期间累计下潜100余次,形成和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应用保障体系和专业的应用人才队伍。以"蛟龙"号试验性应用中运行与保障的实践经验为基础,针对其中设备与备品备件管理、运行作业管理、拆检总装管理、数据资料查询与利用等方面的重要需求,设计开发了一套"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运行与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设备资源、作业成果以及经验积累传承之间的高效衔接与复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装备运行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保障海上作业安全。文章提出的载人潜水器运维体系能够为我国其他行业或部门的载人潜水器、远程缆控机器人(ROV)、水下自治机器人(AUV)等重大海洋装备的运行与保障提供有益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广州城市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与日常生活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铎  蔡慕言  梁金多  朱竑  高权 《地理科学》2019,39(3):450-458
以广州流浪乞讨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解读针对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政策与手段,分析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与生境协商。研究发现:在地方城市政策对流动性与公共秩序限制的双重压力下,在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不仅有针对管治行动者而刻意为之的特殊营建,亦有基于程式化生活流程对自我身份认同的重塑与真情实感的展演。地方政府基于空间目标的救助与真实存在的日常生活实践存在着一种张力。研究关注了城市边缘群体日常生活对地理意义的主动塑造过程,对全面理解并规范管理中国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化肥、农膜等在农业生产中的过量投入,耕地面源污染的程度随之加重。文章选取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和田地区为研究区域,依据P-S-R框架理论,构建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加入土壤理化数据,使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和田地区1980 年及2016 年耕地面源污染状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运用耕地生态风险模型、生态风险转移矩阵、Arcgis分析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状况。研究结论如下:和田地区1980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均为II级或III级,呈“中间高,两侧低”分布;2016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上升至IV级或V级,呈“倒W型”分布,各县耕地面源污染程度较1980 年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墨玉县和于田县在2016 年耕地生态风险等级达到最高的V级,而民丰县因自身生态环境的强脆弱性,同样需要提高关注。根据面源污染“从源头治理”的原则,应切实推进和田地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增强技术指导,开展试点工作,改善和田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4.
弧形海岸裂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弧形海岸波浪产生的裂流严重危害人类活动,但是目前对其特征缺乏充分认识。本文对Haller物理模型实验和三亚大东海的数值模拟表明FUNWAVE模式具有较好的裂流模拟能力。基于该模式进行了多种弧形海岸条件的裂流数值模拟,给出裂流的一些特征:(1)海岸弯曲度增大,裂流增强;(2)海岸坡度对裂流有比较大的影响,太陡或太平缓的海岸不利于形成裂流;(3)海岸尺寸减小,裂流减弱;(4)波高和波周期增大,裂流增强,但是对于某些海岸而言,0.4m波高可能就存在危害比较大的裂流。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获取天山博格达自然遗产地土地覆盖分类,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构建“DEM-NDVI-土地覆盖分类”散点图分析研究区植被受海拔和坡向的水热空间变化影响的分布特征,通过概率统计分析提取博格达遗产地山地垂直带,并结合研究区的气温、降水数据和NDVI变化特征分析垂直带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 本文利用“DEM-NDVI-土地覆盖分类”散点图,揭示了研究区1989年和2016年的NDVI值和分类类别随着海拔上升的变化特征,其中NDVI值随着海拔上升呈现“倒U形”变化,而不同分类类别在一定的海拔区间内呈现出聚集效应,且不同分类类别有明显的高程界限。② 1989年和2016年博格达遗产地山地垂直带分带上限分别为:1278 m和1185 m(温带荒漠草原带)、1784 m和1759 m(山地草原带)、2706 m和2730 m(山地针叶林带)、3272 m和3293 m(高山草甸带)、3636 m和3690 m(高山垫状植被带)。③ 博格达遗产地1989年和2016年山地垂直带受区域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加的影响有较为明显的改变,其中温带荒漠草原带最为敏感,其上限变化最大,向下收缩93 m;山地针叶林带的分布范围则向两侧扩张49 m;山地草甸带带宽基本保持不变,但整体上移了约20 m;冰雪带则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向上退缩54 m。  相似文献   
6.
7.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与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为例,结合专业特点和优势,探索了"地理素养、测绘技能"驱动下的GIS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和"厚基础、重知识、强技能"的贯通式培养途径。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从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创新型教师团队与新型教学方法、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与创新条件、创新人才发展评价与激励机制等4个方面开展了创新型发展探索。结合实践表明,本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多数红树林陆地边缘存在着大量的养虾池塘。这些养虾池塘可通过:(1)换塘外排废水,(2)清塘直排污泥影响周围的红树林。本研究共包含两个实验,来探讨这两种类型的排污对秋茄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一模拟虾池常规换塘情况,研究换塘废水对秋茄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二设置四种虾池清塘污泥沉积厚度(0 cm,2 cm,4 cm,8 cm),研究虾池清塘污泥的累积效应对秋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在5,15和25三种盐度下,虾池换塘废水未对秋茄生长指标造成显著影响;而清塘污泥对秋茄生长的影响与其沉积厚度有关,大多数生长参数在污泥沉积厚度为4 cm时呈现最大值。秋茄幼苗在适量的沉积厚度下加速了生长,且本实验秋茄幼苗对虾池清塘污泥的耐受性为沉积厚度8 cm。  相似文献   
9.
西藏林周县是我国大骨节病(KBD)患病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将林周县作为研究区,通过使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量化分析KBD患病率风险因子的影响,并使用环境化学方法验证空间分析结果。通过对10个潜在影响因子的分析以及对当地KBD患病村和非患病村的土壤-水-粮食-人这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环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1)林周县KBD由一组多重且交互作用的环境影响因子共同作用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控制因子是地层因子;(2)所有环境介质(土壤、水、谷物)及人体组织中的硒元素浓度在KBD患病区均低于非患病区;(3)当地居民对硒和铬的摄入严重不足,尤其是KBD患病村中居民硒元素平均日摄入量(ADD)大约仅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成人基本摄入量下限的4%;(4)我们推测,当地居民患病主要是由于地层这一影响因子,这是由于通过生态系统的迁移转化导致当地人口严重硒缺乏,最终导致地方性生物地球化学硒缺乏。  相似文献   
10.
ECOLOGICAL SERIES OF SOIL ANIMALS IN DARLIDAI MOUNTA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cological series of soil animals under the broad-leaved and pine mixed forest in Darlidai Mountainwas studied. Seven sample plot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ltitude gradients, which belong to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By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soil animals in every sample plot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45 groups and 1956individuals, which axe involved in 3 phylums, 7 classes, 16 orders, respectively. The altitude is a key factor which af-fects ecological series of soil animals. Both the groups and individuals of soil animals increase with altitude increasing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which contrastes with ordinary cases, resulting from special micro-climate in studied area. Thegroups and individuls of soil animals are the most under the broad-leaved and pine forest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andthe least under Picea-Abies forest in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