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0篇
  免费   1317篇
  国内免费   1889篇
测绘学   707篇
大气科学   1339篇
地球物理   1437篇
地质学   3375篇
海洋学   851篇
天文学   234篇
综合类   576篇
自然地理   737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343篇
  2021年   403篇
  2020年   332篇
  2019年   415篇
  2018年   363篇
  2017年   385篇
  2016年   391篇
  2015年   429篇
  2014年   453篇
  2013年   463篇
  2012年   456篇
  2011年   469篇
  2010年   414篇
  2009年   408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322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北京城市化发展对大气边界层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徐阳阳  刘树华  胡非 《大气科学》2009,33(4):859-867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北京325 m气象塔1993年~2003年夏季 (7月~9月) 的观测资料, 统计分析了各年的风速与温度廓线分布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相对风速有逐年减小的趋势, 并且越靠近地面, 相对风速的减小越明显, 这反映了城市建筑对近地面层空气流动的摩擦作用。对风速廓线进行线性拟合得到风速随高度的垂直递增率, 发现无论是100 m以下的近地面层还是较高层, 风速的垂直递增率都随城市化发展存在逐年增大的趋势, 表明粗糙下垫面的影响已经向高层扩展。根据温度廓线计算了各年的温度垂直递减率, 发现其有增大的趋势, 这表明城市化发展对边界层热力结构同样有显著影响。本文还依据统计整理得到的近中性层结下的风速廓线资料, 利用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计算了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参数, 结果表明, 地表粗糙度、 零平面位移随着城市化发展皆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同时, 分析了各空气动力学参数与平均风速及无量纲风速的关系。其中, 摩擦速度和平均风速二者基本成正相关, 且摩擦速度随平均风速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越发明显。本文研究结果对研究城市化发展对区域大气边界层结构、 气候和环境影响有参考意义, 可为城市大气边界层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提供参数化依据。  相似文献   
952.
利用Morlet小波对时间序列进行连续小波变换,采用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河南省近55年温度与北极涛动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温度距平以及北极涛动指数序列中都存在着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分量,并且各周期分量的强度不同,同时研究了河南温度距平与北极涛动指数之间2~4、8、16以及20~40年周期尺度的相关振荡及各尺度上的时频特征.  相似文献   
953.
一次梅雨锋上MCS云微物理过程及降水形成机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选取2004年6月23日一次梅雨锋MCS暴雨过程,在天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6)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于可分辨尺度的降水,采用Reisner霰显式方案,对云内微物理过程特别是对各种水成物的源项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冷云过程是此次降水的主要云物理过程.云中以霰和雪为主要的降水元,尤其霰的作用最大.在强降水时段,雨水的主要源项都与霰有关,霰的生长过程中冰相粒子与过冷水的碰并以及霰的凝华过程最为重要.零度层上方存在着丰富的过冷水,最大的云水含量中心也在过冷层中.在过冷层中冰相粒子主要通过凝华过程和碰并过程增长,MCS发展强盛期冰晶与过冷水的碰并增长要大于液水的蒸凝过程的增长.最后给出了本次梅雨锋上MCS降水云系的三层云结构及微物理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954.
塔城地区沙尘天气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61-2005年塔城地区9个气象站地面实测资料,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塔城地区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 沙尘天气高发区位于沙湾、乌苏一带,次高值中心位于额敏,沙尘日数与大风日数、降水量空间分布呈反向分布的特点;2) 年均沙尘暴日数为3.8 d,主要发生在4-9月;3) 沙尘日数呈减少的趋势,其中沙尘暴日数以1.0 d/10a的速率显著减少,大风日数以10.5 d/10a的速率显著减少;4) 沙尘暴、扬沙、浮尘日数分别在1993、1992、1973年发生了显著减少的突变;5) 近半个世纪来新疆的冷空气活动强度和频率有所减弱(小),而大风日数的显著减少是沙尘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5.
采用广东省中尺度地面气象站和天气雷达的观测资料,对2006年登陆华南的热带气旋(TC)"珍珠"和"派比安"的对流非对称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登陆TC"珍珠"和"派比安"从登陆前12小时到登陆后6小时期间,强对流主要位于TC中心的"东"、"北"象限,即TC移动路径的右侧和前方;同时TC对流在垂直方向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分析还发现,虽然登陆TC"珍珠"和"派比安"都有相同的对流非对称分布,但是引起这种对流非对称分布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登陆TC"珍珠"的对流非对称分布主要与强的环境垂直风切变、低层水平风场切变、低层辐合和辐散的影响有关,而登陆TC"派比安"的对流非对称分布主要与低层辐合和辐散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956.
淮北地区一次连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各种常规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7-10日发生在淮北大面积连续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发生机制及成因.本次大面积连续性暴雨的天气形势为两槽一脊型,旺盛的水汽在冷空气促发下形成了强烈的上升运动,中低层有很强的切变和暖湿平流,从而不断生成中尺度对流云团.此次移动性暴雨过程的前期由不断向东移动发展的MCS造成,后期降水则由低涡切变线产生的中尺度低涡引起.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副高西伸至淮河以南地区,冷暖空气在淮北地区交汇,且切变线稳定少动,是此次连续性强降水产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7.
最高最低气温突升突降概念模型预报工具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数理统计和气候分析的方法,得出百色单站24h最高最低气温突升突降的分布特征,进行区间划分和分型.利用概念模型预报方法进行研究,得出最高最低气温突升突降的概念模型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958.
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霾的出现有重要的空气质量指示意义.而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大陆都市霾天气日趋严重.利用1951-2005年中国大陆743个地面气象站资料分析中国大陆霾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霾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从1956年到1980年中国霾日都比较少,仅四川盆地和新疆南部超过50天;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霾日明显增加,到21世纪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几乎都超过100天,其中大城市区域超过150天,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霾日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沈阳、河北邢台、重庆市区、辽宁本溪、西安、成都、四川遂宁、湖北老河口、新疆和田、且末、民丰、四川内江,主要集中在辽宁中部、四川盆地、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地区,以及受沙尘暴影响较多的南疆地区.就中国大陆而言,12和1月霾天气日数明显偏多,2个月霾日数的总和达到了全年的30%;9月霾天气日数最少,约占全年的5%.具有藕日增加变化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包括华北、黄淮、江淮、江南、江汉、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是中同东部一些经济和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具有霾日减少变化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东部.这些地方的经济和工业水平相对滞后,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但近年来工业结构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改善使当地的霾日数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959.
Based on classic iterative computation results, new equations to calculate the surface turbulent transfer coefficients are proposed, which allow for large ratios of the momentum and heat roughness lengths. Compared to the Launiainen scheme, our proposed scheme generates results closer to classical iterative computations. Under unstable stratification, the relative error in the Launiainen scheme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instability, even exceeding 15%, while the relative error of the present scheme is always less than 8.5%. Under stable stratification, the Launiainen scheme uses two equations, one for 0 < Ri B ≤ 0.08 and another for 0.08 < Ri B ≤ 0.2, and does not consider the condition that Ri B > 0.2, while its relative errors in the region 0 < Ri B ≤ 0.2 exceed 31 and 24% for momentum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the present scheme uses only one equation for 0 < Ri B ≤ 0.2 and another equation for Ri B > 0.2, and the relative error of the present scheme is always less than 14%.  相似文献   
960.
彭新东  李婷婷  常飞  尤卫红 《高原气象》2010,29(6):1386-1396
利用CIP(Constrained Interpolation Profile)特征线半拉格朗日解法对平面一维和二维浅水波方程的重力波和普通经纬度网格下的球面浅水波模式进行了数值求解试验,给出了CIP特征线法的数值结果和对应大时间步长积分的对比。结果显示,一维CIP特征线法对重力波的位相、振幅和传播有很好的描述,对于不同时间步长都显示出计算稳定的特性。空间分离的二维特征线法是多维问题计算中简单有效的方法,在平面和球面二维问题的数值结果中都得到了CIP特征线法稳定的计算和良好的波动传播结果,在浅水波方程中可以克服半隐式算法在高分辨率时的大量运算,并有望成为处理重力波的替代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