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67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声速改正是海底地形探测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而声速剖面的质量则将从源头上影响声速改正的精度。针对当前深远海海域海底地形探测中在何时、何地布放何种声速仪器获取声速剖面性价比更高的技术难题,提出将海底地形和温盐场作为在深度方向和时空间布放声剖站的设计依据,开展了基于WOA13温盐场提高XBT计算声速剖面精度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已有的海底地形和温盐场可提高深远海海域声速剖面站布设的性价比。  相似文献   
102.
A 12.87-m-long sediment core was retrieved from closed-basin Lake Daihai in the monsoon–arid transition zone of north-central China. Oxides of major elements and their ratios normalized to Al in the AMS-14C-dated core were employed to evaluate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CWI) in the lake drainage basin, which reflects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area. Lower CWI periods occurred prior to 14.5 ka BP, and during the intervals ca. 11.7–10.3, 3.5–3.2, 2.6–1.7 ka BP, and 1.2–0 ka BP, indicating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s and moisture availability. Greater CWI during the intervening periods ca. 14.5–11.7, 10.3–9.0, 3.2–2.6, and 1.7–1.2 ka BP, with the maximum CWI at ca. 6.7–3.5 ka BP, imply ameliorated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in the lake basin, i.e. higher temperatures and precipitation. Exceptionally low CWI, associated with high CaO/MgO ratio during ca. 9.0–6.7 ka BP, suggests higher evaporation rates in the area under warmer temperature. Overall, CWI displays in-phase variations with changes in organic matter (TOC, TN), carbonate (CaCO3) and pollen assemblages, all of which are related to variations in monsoon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High CWI indicates strong monsoon-induced precipitation, whereas low CWI reflects a weak precipitation regime. The optimum hydrothermal status, recorded by the strongest CWI and maximum monsoon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during ca. 6.7–3.5 ka BP defines the Holocene climate optimum (HCO) in the Lake Daihai reg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CO prevails after the early Holocene in the monsoon–arid transition zone of north-central China.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during most of the Holocene, inferred from the lake sediments, are due largely to insolation forcing. Dry but warm conditions ca. 9.0–6.7 ka BP, however, probably reflect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insolation and geography (e.g. altitude and local topography).  相似文献   
103.
“96.8”暴雨过程的尺度分离动能方程的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尺度分离的动能平衡方程,对1996年8月3~5日华北地区台风暴雨过程雨区内的动能制造和转换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动能在暴雨发展过程逐渐减小,动能转换项也是逐渐减小的。暴雨发生前,尺度相互作用制造项GKMS起最重要的作用,大尺度动能制造项次之,中尺度动能制造项消耗少量的动能;暴雨发生时,尺度相互作用和天气尺度运动仍制造动能,只是比发生前明显减少,中尺度运动由消耗动能转变为制造动能,动能转换主要来源于低层且数值明显减少;暴雨发生后,动能制造项数值仍为正,此时天气尺度动能制造最重要,但数值比前两阶段小,动能的转换主要出现于高层。可见,此次暴雨过程总动能的制造项一直为正,主要出现于高层,只是其制造量逐渐减小;动能转换是从低层向高层进行的,水平转换项起主要作用,是一种尺度减小的动能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04.
利用NCEP/NCAR1000—10hPa2.5°×2.5°日平均和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年6月19—25日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向进退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从对流层中低层伸展到50hPa高度附近,在200hPa上表现最为明显,在热力场上表现出“上暖强,下冷弱”的垂直分布特征。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侧的东/西风带上的扰动在相向运动中抵达同一经度上时,对应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东退。垂直涡度方程的诊断分析表明:在东风带扰动附近,涡度倾向效应贯穿于对流层整层到50hPa高度上,在200hPa高度附近表现最显著,当高层东风带扰动东/西侧的负/正变涡增强时,当东/西风带扰动在相向移动过程中,它们涡度倾向正值区在130°E南北打通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出现突然东撤。涡度方程分析还表明,对于涡度倾向变化的贡献中,水平涡度平流的贡献最大、β效应的贡献最小;当东风带扰动附近的水平涡度平流和β效应增强时、且由β效应所引起的东/西风带扰动中的南、北风分量在130°E附近南北同相迭加出现“正压发展”时,有显著的正涡度增长,对应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撤。  相似文献   
105.
“96.8”暴雨过程中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动能方程计算了天气尺度,次天气尺度的动能以及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动能,分析了“96.8”暴雨过程强降水时段的主要动力过程,结果表明:在暴雨系统中,存在着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天气尺度动能减小,次天气尺度动能增加,即对于次天气尺度系统而言,天气尺度系统是一个动能源,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天气尺度系统把动能传递给次天气尺度系统,使暴雨系统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06.
通过飞机直接进入降雪云进行探测,并配合MICPA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雷达和卫星等资料,对2011年11月29日山西一次降雪云宏、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本次降雪过程的雷达回波以10~20 dBZ大片层状云回波为主,镶嵌了超过30 dBZ的块状强回波,雷达径向速度零线呈较强的“S”型弯曲,出现“牛眼”结构,从低层到高层有较强的风垂直切变。液态水含量主要位于3.2 km以下,最大值为0.0697 g m?3,N50(粒子直径大于50 μm的冰雪晶数浓度)、N200(粒子直径大于200 μm的冰雪晶数浓度)和冰水含量主要产生于层积混合降雪云的上部,极大值出现在?9.3°C附近,分别为188.4 L?1、33.5 L?1和0.121 g m?3。?14.4°C~?19.7°C冰晶图像以针状、柱状和不规则状为主,以冰晶的凝华增长为主。?9.3°C附近冰雪晶图像以辐枝状、不规则状为主,辐枝状冰晶的聚并碰撞和折裂繁生可能是造成此处冰雪晶高浓度的主要原因。利用指数形式能较好地拟合冰雪晶谱分布,谱拟合参数可以用幂函数Nos=1.021λ1.684表示(其中,Nos、λ分别表示截距和斜率,Nos越大表示小粒子数浓度越大,λ越大表示小粒子数浓度占总粒子数浓度比例越高),相关系数R2为0.86。3.2 km以下存在三次逆温,逆温层的出现使云微物理特征量和拟合参数Nos减小,抑制了云内凇附增长和凝华增长,导致本次观测谱拟合参数Nos、λ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以往的观测不一致,逆温强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07.
不同强度台风相伴随的内陆台前飑线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唐明晖  姚秀萍  王强  丁小剑 《气象》2017,43(8):912-923
本文应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和非常规观测资料,以两个强度差异较大的台风(201409号台风威马逊和200606号台风派比安)在内陆造成的台前飑线为研究对象,从飑线产生的实况、大尺度环流背景及飑线不同阶段进行分析,重点以飑线初生阶段的环境条件和成熟阶段的地面中尺度特征、垂直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威马逊"飑线主要是台风倒槽和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派比安"飑线则是由台风倒槽、副高、西风槽相互作用引起的;两次过程副高位置的不同造成台风外围东南急流位置的差异,"派比安"飑线过程中东南急流更有利于飑线的持续。(2)飑线初生阶段,充沛的水汽来源、明显的条件不稳定、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对流抑制能量的减小均为飑线的初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地面辐合线使得离散的对流单体组织发展成飑线;而水汽条件、地面辐合线位置的差异导致了两次飑线初生位置的不同;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位能(CIN)差异预示着"派比安"飑线过程对流发展潜势强于"威马逊"飑线过程。(3)飑线成熟阶段:由地面温压场特征分析出"派比安"飑线冷池中心比"威马逊"飑线更明显;垂直动力结构更有利于强对流的产生和发展。(4)西风槽底部和台风倒槽顶部在湘北的结合,使得已衰减的"派比安"飑线再次增强发展形成Ⅱ阶段飑线。(5)和以往研究的西风带飑线相比,这两次飑线过程并没有分析出那么强的"雷暴高压"、正变压,但有冷池、明显的温度梯度、气压梯度,低层的垂直风切变主要是由风的方向变化所导致。  相似文献   
108.
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植物生长量量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目前研究植物生长量量测方法的优缺点,阐述了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将该技术应用于模拟试验的植物生长量量测中.  相似文献   
109.
应用输入输出法逼近局部重力场的关键在于构建有效反映局部重力场特征的功率谱密度函数模型、利用"间接法",基于Moritz协方差模型、Tscherning/Rapp协方差模型和Moritz两分量模型分别构建对应的功率谱密度函数模型,并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在EGM2008模型的基础上拟合了模型系数。拟合结果表明:在2倍相关长度的相关距离内,Moritz两分量模型求得的理论协方差值与经验协方差值的符合度最好。设计了以EGM2008模型重力异常为基础数据,计算大地水准面高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模型中,Moritz两分量模型的计算结果精度最高,同传统Stokes方法的计算结果精度相当,与拟合的理论协方差曲线图所反映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0.
目前,无人水面舰船代表了海洋测量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是海洋测量技术研究的热点。针对浅水区域水下地形复杂、暗礁众多、涌浪较大的特点,对无人水面测量艇水深测量技术进行研究,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船型及推进方式设计、测量设备加装测试、无线数据传输功能、测量艇吊放回收技术等,本文主要围绕船型及推进方式展开研究,提出三体喷水推进无人水面测量艇设计方案,基于该方案实现的测量模式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高效性,必将极大地提高测量部门在浅水区域水深数据的快速获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