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104篇
地质学   248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蒙花岭组是新建的岩石地层单位,指定蒙花岭剖面为正层型剖面。岩性为一套高绿片岩相的变质岩,由变质石英细砂岩、各类片岩、绢云千枚岩夹细粒石英岩及数层变质基性―酸性火山岩组成。在剖面的下部第8层及上部第24层含丰富的藻类化石,地质时代为寒武纪;在剖面中部第16层变质火山岩中采人工重砂样、锆石U-Pb测年结果为499±6Ma~527±48Ma,地质时代为寒武纪中晚期。故将蒙花岭组划寒武系黔东统(∈2)到芙蓉统(∈4)。  相似文献   
32.
33.
34.
走滑断控油气藏作为一种全新类型油气藏,其勘探潜力已初步显现。在对中国三大海相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发育特征与控藏作用开展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内部走滑断裂空间结构与活动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结合盆地动力学演化特征探讨了不同盆地内部走滑断裂成因机制,系统分析了三大盆地内部走滑断裂的控藏作用:(1)中国三大海相克拉通盆地内部均发育中小尺度滑移距走滑断裂,普遍具有“纵向分层,平面分段,垂向多期叠加”的空间结构特征。(2)三大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体系具有成因、分布和期次的差异性。塔里木盆地内部走滑断裂体系形成时间早,演化时间长,在盆地北部具有“南北对接,东西分区”特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受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陆内挤压影响,形成了北西西向走滑断裂体系;四川盆地受控于二叠纪峨眉山大地幔柱影响,在盆地内部先存基底断裂基础上,形成了北西向、北西西向、近东西向张扭型走滑断裂。(3)中国三大海相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和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控储方面,受断裂-流体耦合改造控制,可形成断控缝洞型储集体、断-溶缝洞型或断控裂缝-孔隙型储集体;在控圈方面,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可形成断控缝洞型、断溶缝洞型岩性圈闭;在控运方面,走滑断裂产状高陡,可直接沟通烃源岩和储层,构成重要的油气垂向输导体系。  相似文献   
35.
地震过程中相当可观的一部分能量消耗于裂隙的活化与形成,来自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1)的随钻流体表明,地震新形成的裂隙对应有较强的流体异常,它们为流体的入侵提供了良好的通道。随钻流体呈非对称性分布于主滑移面的两侧,主要的流体异常带集中在主滑移带下方须家河组顶部120 m范围内,该带中气体的含量以及变动的频率明显高于上部相同的宽度范围以及下部沉积岩层,来自地球物理测井的资料同样显示这一带破碎严重并伴随有大量水的侵入,暗示汶川地震形成的裂隙具有非对称性分布的特征。这一特征可能同时受控于断裂上盘彭灌杂岩与下盘须家河组岩层的力学性质差异以及地震破裂过程中形成的非对称性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36.
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汶川地震后,人们不得不思考问题是:大地震是如何发生的?下一次大地震什么时候发生?也就是涉及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一直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断层是如何破裂的?震后断裂是如何愈合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断裂摩擦行为和断裂愈合过程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介绍通过对地表露头和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岩心中汶川地震主滑移带的详细研究,以及钻孔中长期温度监测来分析有关汶川地震断裂动态弱化和摩擦行为,并结合钻孔中长期水文监测计算所得断裂带渗透率变化,分析震后断裂愈合过程,进而探讨和认识汶川地震断裂作用所涉及的上述问题。经过详细研究,确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宽105~240 m、具有五个不同断裂岩组合的内部结构,是一条经常发生大地震、具多种弱化机制的断裂带;发现了汶川地震不仅具有同震石墨化作用,而且测量到目前世界上最低的动态摩擦系数(≤0.02),同时首次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信息。这些研究结果不仅直接回答了一直困扰在地震地质和地震物理学领域几十年的关键问题,而且对完善地震断裂理论和认识汶川地震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防震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中天山地块发育有大量的暗色岩墙,主要走向为北北西。对中天山暗色岩墙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的年龄为304.8±1.5Ma,表明其形成于晚石炭世。这些暗色岩墙具有较高的Si O2,较低的Mg、Cr、Ni含量。它们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显示俯冲相关特征。上述特征暗示,中天山暗色岩墙可能是由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这一发现表明,准噶尔洋的闭合应该发生在晚石炭世之后。  相似文献   
38.
旅游扶贫应立足于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其核心是使贫困人口从旅游开发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以居民感知理论为基础,对汝城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地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社会和经济效应感知明显,对环境效应不敏感,参与旅游业的意愿强,但受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实际参与能力不足。建议当地政府将旅游业培育成特色产业,以居民受益为出发点,对居民进行扶持与引导,鼓励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决策,并注重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以期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和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39.
澜沧江-湄公河(澜湄)流域南北跨越了25个纬度,流域上下游气候差异明显。同时遭遇干旱或湿润通常不利于上下游水资源合作,而水文气象条件正常或上下游间的干湿条件不一样时有利于缓解流域内的竞争性用水状况。为探究气候变化对澜湄流域上下游水资源合作潜力的影响,基于普林斯顿降水数据集与全球气候模型预估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Copula函数计算了历史时期(1985—2016年)与未来时期(2021—2090年)澜湄流域上下游同时面临干旱、湿润以及干湿存在差异的发生概率。基于典型浓度路径RCP4.5和RCP8.5情景的预估结果显示与历史时期相比,未来时期澜湄流域在RCP4.5与RCP8.5情景下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即:遭遇同期湿润的概率在逐渐增大(最大达到199.5%),遭遇同期干旱的概率则在逐渐减少(最小达到-35.9%),而遭遇干湿差异时期的概率在所有时段均大幅减少(-53.1%~-42.5%)。未来澜湄流域上下游同期湿润概率的增加和遭遇干湿差异概率的减少预计将加大上下游面临水资源竞争的可能性,从而对澜湄流域各国家之间的水资源合作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研究可以为澜湄流域水资源合作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0.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及化学组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lake water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spatial variation of lake water, and possible supply sources of lake water and groundwater in the desert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 salinity, TDS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the lake water a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groundwater. The ion con-tents of water samples are dominated by Na+ and Cl?. Most of the higher salinity lakes are Na (K)-Cl-(SO4) type, and a few of low salinity lakes belong to the Na-(Mg)-(Ca)-Cl-(SO4)-(HCO3) type. Most of the groundwater is Na-(Ca)-(Mg)-Cl-(SO4)-(HCO3) type, attributed to subsaline lake, and only a few present the Na-Cl-SO4 type, flowing under saline lake. The pH, salinity, TDS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n the southeastern lakes are relatively low, and there are slightly alkaline lakes. The pH, salinity, TDS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n the northern lakes are much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southeastern lakes, and the northern lakes are moderately alkaline and saline ones.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the ion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ke water from south to north show a changing trend of sub-saline →saline→hypersaline. The changing trend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ions in recent 9 years indicates that most of the ion contents have a shade of reduction in Boritaolegai, Badain, Nuoertu and Huhejilin lakes, which state clearly that the amount of fresh water supply is increasing in the 9-year period. The 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lake water reveals that the flow direction of lake water is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The 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moisture content of sand layer water level height and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lake water and groundwater demonstrate that the lake water is mainly supplied by local rainfall and infiltr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Yabulai Mountains and Heishantou Mountain, and the supply from the Qilian Mountains is almost impos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