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32篇
  免费   4862篇
  国内免费   6624篇
测绘学   2168篇
大气科学   4936篇
地球物理   5895篇
地质学   12746篇
海洋学   3507篇
天文学   939篇
综合类   2446篇
自然地理   3281篇
  2024年   141篇
  2023年   464篇
  2022年   1289篇
  2021年   1487篇
  2020年   1251篇
  2019年   1435篇
  2018年   1531篇
  2017年   1352篇
  2016年   1497篇
  2015年   1335篇
  2014年   1633篇
  2013年   1704篇
  2012年   1693篇
  2011年   1715篇
  2010年   1682篇
  2009年   1539篇
  2008年   1481篇
  2007年   1322篇
  2006年   1125篇
  2005年   997篇
  2004年   775篇
  2003年   693篇
  2002年   687篇
  2001年   719篇
  2000年   672篇
  1999年   883篇
  1998年   702篇
  1997年   632篇
  1996年   626篇
  1995年   507篇
  1994年   460篇
  1993年   403篇
  1992年   350篇
  1991年   225篇
  1990年   187篇
  1989年   170篇
  1988年   125篇
  1987年   86篇
  1986年   70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7篇
  1958年   13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海洋是人类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领域,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苏东”,已成为江苏省一项跨世纪的重大战略举措。江苏苏北沿海之所以为全国沿海经济中的一块“洼地”,笔者认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根因是海洋区域特色经济区(带)没有确立。苏北沿海经济要迅速“隆起”,审时度势地划分功能区、建设海洋区域特色经济区(带)是发展海洋经济迫在眉捷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02.
鲁中南隆起区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野外调查,并综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对鲁中南地区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鲁中南隆起区第四纪断裂活动具有时空不均匀性,主要表现为第四纪时期断层活动强度变化和断裂活动的群集性以及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段分布的局限性上。对于鲁中南地区而言,活动断层可以分为中更新世中期(500kaBP)至晚更新世初期(90kaBP)活断层和晚更新世中、晚期至全新世早期活断层两类;其中前一类(主要是中更新世断裂)断裂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广泛,而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断裂段的数量较少,分布较局限。它们对地震的控制能力不同,前者可控制5.5级左右的地震,而后一类可控制6-7级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3.
黄河口水下底坡微地貌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高分辨率的回声测深、旁侧声纳及浅地层剖面记录首次直观地揭示了黄河口水下底坡上发育有大量形态不同的微地貌类型。据其形态特征和规模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平滑海底、凹坑与洼地、冲沟、残留岗丘及扰动复合海底等五种类型。这些微地貌分布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不同水下三角洲单元上,并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黄河口海域特殊的沉积环境和复杂的动力条件是导致水下底坡微地貌形成发育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4.
The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diversity of zooplankton and the effects of hydrodynamic factors of Zhejiang coastal waters during the active period of upwelling are discussed.High dominance (low diversity), high biomass and short food chain were found in the landward margins of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upwelling. There were evid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zooplankt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expression of these interactions is that different ecotypes of zooplankton adapt to different hydrological situations.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versity indices of zooplankton and the mean water temperature in the survey area. It is noted tha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alanus sinicus indicate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colder water environment of the upwelling (Fig. 7, Table 2, Reference (Hargreaves, 1981).  相似文献   
105.
本文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作为主导因子,分析其与东亚温带气旋的关系。得出:高海温多气旋,低海温少气旋的对应关系较为明显。并进一步对不符合这种主要关系的年份从环流型。下垫面海温等作了分类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106.
本文分析了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各测站的实测流、潮流和佘流分布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测区内潮流为非正规丰日浅海潮流,其运动形式呈往复流。核电站二期工程取水口附近(L_1,18站)为一大流速区,而一期工程出水口周围(L_2,L_2′站)有一相对小的流速区。大流速区落潮流历时大于涨潮流历时,而相对小流速区则相反;大流速区的余流较小,而小流速区的余流大。在四个季节中,涨潮流速秋季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小;落潮流速秋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最小。余流冬、秋两季较大。在实测流中以潮流为主,径流和季风的作用也相当显著。  相似文献   
107.
庵东浅滩沉积分带和沉积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杭州湾南岸的庵东浅滩具有地貌特征、沉积类型和沉积构造各异的三个沉积相带。垂向沉积带为潮滩沉积体的盖层,以泥滩、粘土质粉砂和薄砂泥交互层为特征;改造带位于中低潮位线附近,以粉砂滩、潮沟系统、粉砂沉积和沙波层理为特征;横向沉积带为潮滩堆积体的基础,以滩坡、粉砂及细砂质粉砂沉积、冲刷-充填构造为特征。据潮汐韵律层的统计,庵东浅滩沉积速率的短周期分量,常态条件下为每半日潮周期0.1~2.0cm,异常条件下可达每半日潮周期4~64cm。沉积速率的长周期分量,据地形对比和~(210)Pb推算,垂向沉积带为2~4.5cm/a;改造带中的粉砂滩为2.1~4.5cm/a,潮沟影响范围内为1~10~1cm/a量级;横向沉积带则以高于50cm/a的高沉积速率和变幅为主。近10年来,该浅滩的年淤积量为6×10~7t/a,其中85%集中于横向沉积带。  相似文献   
108.
于1989年1月—1989年8月采用连续培养和半连续培养方法进行了伪矮海链藻细胞分裂、叶绿素α含量和活体荧光特性与光、营养盐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活体荧光、叶绿素α均呈现光照期的增长速率明显高于黑暗期的增长速率的日变化规律,荧光增强比则在光照期开始后或黑暗期结束时出现最高值;光强和营养盐不仅影响各指标日变化的幅度,而且还可改变荧光增强比峰值出现时间。因此,在研究细胞分裂、叶绿素α和荧光特性的昼夜节律时,必须考虑光和营养盐这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9.
1986年11月—1987年5月,在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和环球科学考察期间,收集了58个海洋气溶胶样品,采用中子活化法分析了Al,V,Mn,I,Br,Mg,Na,Cl等元素。应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富集因子分析对气溶胶中元素进行分类、定量评估和来源判别,讨论不同来源元素的特征,计算各主要来源的贡献分量。结果表明,海洋气溶胶中Al的99.99%是来自陆源地壳风化物,Na的99.2%。和Cl的99.99%是来自海水,V的91.4%。来自陆源污染物。因此,Al可作为海洋气溶胶中陆源地壳风化物的示踪元素,Na和Cl可作为海水源示踪元素,非地壳源的V则可选择为陆源污染物的示踪元素。  相似文献   
110.
周利  相建海  郑严 《海洋与湖沼》2002,33(6):648-656
比较了 1 985— 1 998年间由同一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plicatilis)种群在实验室内历年产生并收存的休眠卵的孵化效果 ,并初步探讨了胚胎“激活”处理对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休眠卵的收存年度或时间对其在一定孵育期内的总孵化率 (THR)和日孵化率 (DHR)有极显著影响 (x2 检验 ,p<0 .0 0 1 ) ,但THR和DHR与储存时间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 ,而是呈极大波动。同时发现“激活”作用具有促使孵化高峰提前到来、增强孵化同步性的双重功效 ,从而可明显缩短孵育时间 ,提高孵化速率。但“激活”前后多数卵样的总孵化率无显著变化 (p >0 .0 5 )。详细讨论了可能导致孵化率波动的多种因素 ,例如遗传变异、培养历史、储存及孵化的环境条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