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西江断裂是珠江三角洲北西向主干断裂。为进一步查清其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1︰5万地质地貌填图、浅层地震探测、断层活动年代测定、联合钻孔验证、构造解析等工作。结果表明,第四纪地貌与断裂特征具有一定耦合性,历史地震等说明西江断裂目前仍有一定活动性;地质调查及浅层地震、联合钻孔验证均未发现断裂切割第四系;年代测量结果表明断裂在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前期活动性较强,晚更新世晚期以后活动性渐弱;前人对磨刀门大桥的构造解析表明,断裂两侧存在沉降速率突变现象,但相对变化属弱形变。综合研究认为,西江断裂目前仍有一定活动性,但活动性较弱。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域晚更新世—全新世的活动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在渤海最新获得的约5 000 km的浅层地震资料,发现在渤海海域发育大量晚更新世—全新世断裂和褶皱,进而对其分布、浅层结构、运动学性质和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绘制了渤海海域活动断裂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主要走向为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东西向断裂数量最多;断裂的形成受区域应力场和早期断裂的控制,而褶皱则以背斜居多,通常沿早期断裂带发育;就分布密度而言,辽东湾内断裂密度远小于其他海域,而同一构造单元其边界部位断裂密度大于单元内部;具继承性发展的断裂多具有复杂的破裂结构,破裂带剖面上呈耙形或"Y"字型,晚更新世沉积层变形明显;受断裂错动地层的形成时代表明,多数断裂的最新活动发生在晚更新世中期-晚期,部分断裂在全新世发生过活动;多数断裂具有明显正断拉张作用,而郯庐断裂带和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内次级断裂还可能具走向滑移分量;渤海浅层断裂的活动性与现代地震震中的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对于渤海地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在渤海最新获得的约5 000 km的浅层地震资料,发现在渤海海域发育大量晚更新世—全新世断裂和褶皱,进而对其分布、浅层结构、运动学性质和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绘制了渤海海域活动断裂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主要走向为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东西向断裂数量最多;断裂的形成受区域应力场和早期断裂的控制,而褶皱则以背斜居多,通常沿早期断裂带发育;就分布密度而言,辽东湾内断裂密度远小于其他海域,而同一构造单元其边界部位断裂密度大于单元内部;具继承性发展的断裂多具有复杂的破裂结构,破裂带剖面上呈耙形或"Y"字型,晚更新世沉积层变形明显;受断裂错动地层的形成时代表明,多数断裂的最新活动发生在晚更新世中期-晚期,部分断裂在全新世发生过活动;多数断裂具有明显正断拉张作用,而郯庐断裂带和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内次级断裂还可能具走向滑移分量;渤海浅层断裂的活动性与现代地震震中的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对于渤海地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天津塘沽地区海河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在海河上开展水上人工地震探测获得的高分辨率浅部声学地震剖面,结合钻孔获得的年代地层资料,对海河断裂在天津塘沽地区的浅部地层结构和断层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塘沽地区晚第四纪地层中的4个海相层具有层位稳定、地震相易于连续追踪的特点。在声学地震剖面上,自河底R0向下可识别出R1,R2,R3,R4,R5,R6,R7,R8和R9反射波组界面,可分别作为全新世陆相层、第Ⅰ海相层、海陆交互相地层、第Ⅱ陆相层、第Ⅱ海相层、第Ⅲ陆相层、第Ⅲ海相层、第Ⅳ陆相层、第Ⅳ海相层等地层单元之间的界限。此外,研究证实海河断裂在天津塘沽地区的上断点位于河面以下50~55 ms深处,与钻孔资料基本吻合,海河断裂的最新活动时间大约在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5.
渤海海峡地震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渤海海峡区域进行了多条多道地震剖面探测。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剖面特征,划分6个地震地层单元U1-U6。其中U1为末次冰消期初期和全新世泥质沉积,大约形成于15ka至今。U2为晚更新世地层,大约形成于71ka至末次冰消期初。同时根据区域断裂系统特点,对该区断层分布特点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该区断层主要为正断层,海峡西侧分布较少,海峡东侧断点密集。除海峡东侧的2号测线中一条断裂断至海底外,其余全部断层均在T2反射界面以下,推测其活动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之前。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海域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两大板块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新生代构造活动活跃,研究其活动断裂特征进而分析新构造运动规律对防震减灾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深大断层控制活动断层的特点,通过多道地震成像处理剖面,结合最新的钻探成果,准确标定了第四系底界地震反射层位,在此基础上解释获得了南黄海盆地西北部与深大断层相关的第四纪活动断层的分布特征。对活动断层的动力学机制分析认为,更新世以来,南黄海区域上受控于菲律宾海板块、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在该区域所营造的近EW向的挤压应力场,活动断层的属性与展布特征与该动力学机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些大地构造运动力的综合作用,对南黄海地区活动断层发育和地震活动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晚更新世年代地层和海水进退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根据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4个钻孔详细的测年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对该区约110kaBP来的地层进行了年代学划分,并且重建了晚更新世海侵海退过程。研究发现,形成于120~110kaBP的蓝灰色硬土是本区晚更新世底界的标志,而晓更新世顶界的标志是形成于17~10kaBP的暗绿色或棕黄色硬土。晚更新世早期110~60kaBP间,本区主要发育河流相的含砾砂,但其中100~80kaBP间发生一次较弱海侵,以溺谷相沉积为主。晚更新世中期60~22kaBP,沉积物经历粗—细—粗3个阶段,分别是60~40、40~34和34~22kaBP。其中第2阶段在西部地区出现硬土层,而中东部地区60~22kaBP期间海侵层连续,且在43~40和34~22kaBP出现两次较高海面。  相似文献   

8.
利用SEABAT8111多波束系统在南海西南部珊瑚礁区海域进行地形地貌探测,同时还进行了单道和多道地球物理调查。探测表明该区珊瑚礁礁体的活动断裂主要有NE、NW、SN向3组。NE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岛礁区内,是晚燕山期南海第一次海底扩张时形成的断裂系,强烈活动于晚白垩世—始新世,晚第三纪以来继承性活动,以张剪性断裂为主,现今活动性中等至弱。NW向断裂主要分布在曾母盆地,以张剪性断裂为主,切割至基底,强烈活动于渐新世至上新世,构成了曾母盆地的主要张裂期,第四纪仍有活动,均为弱活动断裂。SN向断裂主要有南海西部的滨海断裂带,它是南海SN向扩张时期的转换断层,具张剪性,为中活动断裂,是南海西南部珊瑚礁区活动性较强的断裂,该断裂带历史上曾有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的记录。  相似文献   

9.
青岛劈石口断裂的构造特征和现代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断裂平、剖面图的绘制,阐述了青岛劈石口断裂的空间展布、构造特征和构造作用.并应用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和构造年代方法对劈石口断裂的现代活动性进行了研究,认为上述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其活动性趋向稳定状态,属于晚第四纪不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西南部的活动断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迎如 《海洋科学》1988,12(2):8-12
中更新世以来,南黄海西南部的活动断裂比较发育。活动断裂的方向主要有NNW、NW向,次为NEE和EW向。活动断裂的特点为:①在平面上,主要分布于南黄海南部盆地的中南部。②活动性明显,它们控制了岸线和水下深槽的方向,在浅层反射地震剖面上具有晚更新世的断层;地震频繁,1910年以来,平均每7.6年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③本区NNE向断裂不发育,尚未获得NNE向断裂的活动证据,这一点与邻近陆地和东海不同。区内的NNW向沿岸大断裂十分重要,它是华东、华北一系列NNW向活动大断裂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调查表明,在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发现数条第四纪断层。他们有的切穿第四系底部,有的切入中更新统甚至晚更新统之中。结合对该区历史地震及近期地震资料的分析,这些第四纪断层可能与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其中切穿上更新统底部的F12(NE向)断层,与1996年11月9日的Ms6.1级地震震中及1505年10月19日Ms6 34级地震震中的距离都比较近。该断层与这两次地震的发生极有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同时也说明该区域第四纪断层的出现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地壳新构造活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渤海莱州湾滨海平原晚第四纪地质事件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州湾为渤海三大海湾之一,西面及南面均为滨海平原,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莱州湾滨海平原在山东低山丘陵与莱州湾之间 莱州湾滨海平原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的调查研究始于50年代,60年代以来,随着地下水资源和油气的开发,第四纪地层与沉积环境的研究开始深化。作者自70年代以来,在本区开展了第四纪地下卤水资源、海平面変化与地下咸水入侵等问题的研究,以上研究均以第四纪古地理环境为宏观背景。本文系上述研究结果的阶段总结,为今后本领域研究工作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珠江口盆地四个工程钻井的古生物、古地磁、同位素及沉积物资料,对钻孔所揭露的地层进行划分,认为所钻遇的地层包括下更新统(上部)、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及全新统。依据古生物分异度及含量作出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十个海侵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特征种的初现面和末现面资料,将本区海平面变化曲线与太平洋V_(28-239)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了本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认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中期,晚更新世早期及全新世本区气候温暖,沉积环境属陆架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岩性特征、沉积旋回、接触关系、孢粉和微体古生物等资料,对大小凌河地区的第四纪地层进行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物及其特征,并分析晚第四纪以来的海相地层与海侵特征。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主要研究珠江三角洲的第四纪地层;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全新世中期(大西洋期)海侵阶段的地貌景观及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冲绳海槽现代张裂的地球物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东海陆架与琉球岛弧之间的冲绳海槽为板块俯冲作用形成的弧后断陷盆地,具有独特的构造地貌特征。自中新世末以来历经了4个强烈拉张的演化时期,目前已达到张裂的高级阶段。地球物理资料显示,海槽中的现代拉张作用仍在进行,表现在海槽轴部快速沉降形成地堑槽,对称分布的张性断裂,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的岩浆活动,从老至新排列的磁异常务带以及高地热流、频繁的地震活动等,充分体现了冲绳海槽的现代扩张特点。  相似文献   

18.
太阳盆地中新生代断裂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盆地位于北黄海盆地的东部,是一个发育在中-朝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最新二维地震资料揭示,太阳盆地的断裂体系可以分控盆断裂、控凹(坳)断裂、控带断裂、控圈断裂和分割性断裂。盆地发育以NE向和NW向为主的的正断层和逆断层,而少量断层呈近EW或SN向。对不同类型的断裂构造特征及样式分析表明,断裂的活动期次可分为4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断层、晚白垩世逆冲断层、始新世伸展正断层和新近纪正断层。中、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其东部太平洋板块活动控制,晚侏罗纪开始,洋壳俯冲在东部的欧亚大陆之下,伴随着太平洋—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太阳盆地发生NNE—SSW向的拉张;晚白垩世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区域性拉张变为区域性NNW—SSE向挤压,太阳盆地的一系列NW向逆断层形成;在始新世—渐新世,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作斜向减速俯冲,导致太阳盆地遭受NWW—SEE向拉张作用,再次断陷;渐新世末期,受喜山运动第Ⅱ幕的影响,太阳盆地发生再次的构造反转,形成一系列的小规模断层。  相似文献   

19.
北康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构造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康盆地是位于南沙中部海城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新生代沉积盖层在盆地内广泛发育,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及地震反射界面的区域对比,盆地基层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构造层。北康盆地西南边界发育延贾断裂,该断裂西起万安盆地,向东直于加里曼丹。从渐新世始,廷贾断裂先后经历了3次规模较大的构造活动。南沙海槽西北缘断裂位于北康盆地的东南边界,该断裂把北康盆地和南沙海槽盆地分隔开来。北康盆地内断裂主要有北东、北西和南北向三组,其中南北、北西向断层往往错断北东向断层。在详细讨论断层特征和沉积盖层布规律的基础上,对北康盆地的二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