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8篇
  免费   927篇
  国内免费   1133篇
测绘学   257篇
大气科学   914篇
地球物理   1321篇
地质学   2234篇
海洋学   663篇
天文学   302篇
综合类   510篇
自然地理   557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267篇
  2021年   273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283篇
  2018年   266篇
  2017年   265篇
  2016年   298篇
  2015年   249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263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244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83篇
  1998年   160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21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4篇
  1958年   10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Relation between internal waves with short time scale and density distribution near the shelf break in the East China Sea is studied utilizing moored current meters, thermometers and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CTD) casts. A well developed pycnocline was frequently observed around 150–200 m depth near the shelf break accompani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waves with short time scale. During the cruise in May 1998, the intensified internal wave motion with short time scale and the distinct offshore flow were observed just below the lower pycnocline, which shoaled and extended above the shelf area. It is suggested that vertical mixing generated by amplified internal waves would produce cross-shelf ageostophic density current around the pycnocline. During the cruise in May 1999,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wer pycnocline was located offshore below the shelf break, and the internal wave motion was amplified just above the lower pycnocline. In this case, the offshore flow should be generated above the lower pycnocline, but vertical profiles of current velocity were not obtained because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ADCP) data were not available around the lower pycnocline.  相似文献   
62.
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砂金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地球物理和地质钻综合调查,业已查明该海区地质的构造和古地理环境特征,并发现区内砂金分布较普遍,本文从砂金分布的地貌单元,沉积物类型,砂金成因类型,物质来源,古气候,构造作用,砂金成因等诸方面,研究了该海域内砂金特征。  相似文献   
63.
针对点容量计算中混合区限制的要求,采用了动量积分法、经验公式法和有限差分法,分别对污水排放后可能引起的近区、过渡区和远区的污水浓度变化进行了模拟预测,并就一定的限制性条件对容量点近区、高浓度混合区及容量点远区影响范围进行了分析。在大亚湾水容量计算及污水排海规划中的应用表明,该法具有计算机时较省、精度相对较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64.
从距今 18 0 0 0年的最后冰期最盛时期到距今 10 0 0 0年开始的全新世海侵 ,全球气侯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位于亚洲东部的古季风活动也经历了盛衰变化。大量的钻孔及浅地层剖面分析资料已经证实 ,冰期最盛时期陆架区古季风活动加强 ,陆架出现了沙漠环境与黄土沉积。当冰期结束 ,气候转暖 ,冬季风减弱之际 ,南黄海陆架及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沙漠与黄土分布范围也随之缩小 ,原先的沙漠活动区变成了黄土分布区 ,也就是所谓硬粘土沉积区。随着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 ,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变为冷湿气流。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陆架上出现了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 ,全新世海侵把泥炭层淹没。陆架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层中出现沙层、硬粘土和泥炭层的沉积序列 ,即“三元沉积结构”,是古冬季风盛衰过程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65.
近海水域有机物污染,引起海水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赤潮不仅给渔业生产、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而且破坏了海洋环境,危及人民的健康。近年来,我国沿海赤潮时有发生,应加强对有发生赤潮潜在危险海区的经常性观测和监测;切实控制沿海工业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广科学养殖技术,防止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大力开展有关赤潮科学的研究,特别是赤潮的防治方法和技术研究,避免或减少赤潮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66.
文中对前人关于水温垂直结构计算、模拟和预报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海面吸收辐射和透射辐射、地形、风、海流、界面摩擦及其引起的混合作用的强温跃层三维数值预报模式。该模式运行的驱动量仅为风和气温场资料,因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此外,从试报的结果看,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67.
莱州湾东部滨海水域第四纪沉积及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6个钻孔和461km浅层地震剖机测量获得的测年、微古、孢粉、藻类、古地磁以及岩持征和地震反射界面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将本区第四系划分为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对各时期的沉积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并对不同时期的沉积相特征和古地理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地揭示。  相似文献   
68.
本文是根据南极“八五”国家攻关课题中的“南极海冰监测和预报”的考核目标,实现为南极考察船在 冰区中航行提供精确和清晰的冰图和预报。  相似文献   
69.
强壮箭虫对温度、盐度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强壮箭虫对突变温度、突变盐度和渐变温度、渐变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水温由15℃突变到1℃时,存活率为75%;水温由15℃突变为30℃时,存活率仅为5%.求得24h急性半致死温度上限为27.2℃.水温从20℃逐渐上升至25、30、35℃,存活率分别为85 %、10 %、0 %;水温从20℃逐渐下降至15、10、5℃,其存活率分别为 100 %、95 %和80 %.盐度从31突变为20、40,箭虫的存活率均为100%,随着盐度突变幅度的增大,强壮箭虫的存活率呈降低趋势.求得24h急性半致死盐度上限为45,24h急性半致死盐度下限为13.3.盐度逐渐从31上升到46、 52,其存活率由90%下降到0%;盐度逐渐从31降到13、6,其存活率由95%下降到0%.求得间隔12h半致死渐变盐度上限为48.7,半致死渐变盐度下限为9.3.根据实验结果,强壮箭虫应属喜冷广温种和近岸广盐种.  相似文献   
70.
一种提高粘土矿物去除赤潮生物能力的新方法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36  
在研究粘土颗粒与赤潮生物絮凝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粘土表面改性对其絮凝作用影响的理论模型,认为改变粘土颗粒的表面性质提高其去除赤潮生物能力的主要途径,提出在粘土中引入PACS(聚羟基氯化铝)的改性方法。结果表明,对于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n)体系,粘土中引入微量PACS后,其去除率达90%以上的高岭土用量由原来的2g/L降至0.1g/L,去除效率提高近20倍。考察了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