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37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针对目前松软煤层水平段成孔困难、煤层钻遇率较低以及造斜段钻进过程中需要施工导眼井等问题,采用地质导向与几何导向相结合模式,对井身结构优化、钻进参数优选、防塌钻进、多标志层地质导向钻进、水平段井眼轨迹精细化控制等进行研究。在沁水盆地成庄煤矿进行现场应用,钻完井施工顺利,3口水平井都实现无导眼直接一次着陆入靶,水平煤层段累计进尺1 604.72 m,煤层钻遇率达到100%,最终水平段下入PE筛管总长度1 366 m。完善了煤层气水平井钻完井工艺,为煤层气低成本高效开发钻井施工提供技术借鉴。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52.
银川断陷盆地地壳结构与构造的地震学证据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跨银川断陷盆地,完成了一条长68.9 km的高分辨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首次获得了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地堑型断陷盆地深部断裂系(黄河断裂、银川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银川断陷盆地上地壳为双程走时8 s(深度约20 km)反射面以上的区域,上地壳上部地层层位丰富,地层分段连续性较好,上地壳下部地层分层特征不明显,地质构造简单;下地壳(8~13 s)反射能量较弱,反射同相轴不明显;下地壳下部壳幔过渡带(13 s附近)由一组能量较强、持续时间较长(1.5 s)的反射波组组成,厚度约4.5 km.芦花台断裂、银川断裂分别于12~12.5 km、18~19 km深处交汇于贺兰山东麓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于28~29 km深处交汇于黄河断裂,黄河断裂为错断Moho面的深大断裂,银川地堑为以黄河断裂为主,其他断裂为辅组合而成的负花状构造.根据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银川断裂的相互关系,认为贺兰山东麓断裂对1739年平罗—银川8级地震起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3.
太行山断裂带东南缘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多年地震台网观测数据,使用多震相走时成像方法获得了太行山断裂带东南缘地壳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速度结构图像在浅部较好地反映了地表地形、地质构造的特征,深部显示地壳速度具有明显的横向变化特征。12km深度以上显示研究区北部太行山隆起区地壳主要呈现为高速区,南部沉降区为低速区,而12km深度以下具有反转的特点。整体显示速度异常的走向大致与邻近活动断裂走向一致。垂直速度剖面显示研究区地壳具有分层特征,上地壳厚约10km,速度横向变化较小;中、下地壳的界面呈现局部上隆或凹陷状,横向起伏变化较大。通过分析速度、断裂与中强地震发生的关系推测研究区具备发生中强震的深部孕震条件。  相似文献   
54.
冀东司家营BIF铁矿流体包裹体及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司家营BIF是冀东地区最大的铁矿床,赋存于一套绿帘-角闪岩相变质的新太古代变质岩中,可划分出5个演化期次,分别为沉积期、绿帘-角闪岩相变质期、褶皱变形期、韧性剪切和热液蚀变期以及抬升氧化期。其中绿帘-角闪岩相变质期形成的条纹状阳起磁铁石英岩以及韧性剪切和热液蚀变期形成的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块状磁铁石英岩和黄铁矿石英脉的石英中广泛发育流体包裹体,可分为次生包裹体(Ⅰ类)、假次生包裹体(Ⅱ类)、原生包裹体(Ⅲ类)、含子矿物包裹体(Ⅳ类)和含CO2三相包裹体(Ⅴ类)。分布于条纹状磁铁石英岩石英-1中Ⅱ和Ⅲ类包裹体以及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石英-1Ⅴ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352~560℃、流体压力为0.11~0.20GPa、盐度为0.4%~3.3%NaCleqv,流体温压特征可代表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分布于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块状磁铁石英岩和黄铁矿石英脉石英-2中Ⅱ和Ⅲ类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53~211.8℃,盐度为0.5%~22.6%NaCleqv,条纹状磁铁石英岩中磁铁矿-1的δ18O值为1.4‰~2.8‰,条带状和块状磁铁石英岩中磁铁矿-2的δ18O值为1.7‰~6.2‰。流体包裹体和氧同位素特征表明低温热液流体是铁矿床发生"去硅富铁"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类型矿石的石英中均产出有较多的气液两相和赤铁矿共生的Ⅰ类包裹体,可反映抬升氧化期流体特征,均一温度介于117~223℃,盐度集中分布于0.4%~5.0%NaCleqv,较低的氧化作用是司家营BIF无法形成假象赤铁矿-细板状赤铁矿型富铁矿体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5.
中国铁矿成矿规律及重点矿集区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铁矿是中国重要的大宗金属矿产资源,对其进行成矿规律总结和潜力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总结了中国铁矿资源的禀赋特征;将中国铁矿床分为沉积变质型、岩浆型、接触交代-热液型、火山岩型、沉积型和风化淋滤型6种成因类型和40个矿床式,并建立了鞍山式沉积变质型、大庙式岩浆型、蒙库式海相火山岩型、大西沟式沉积型铁矿床的成矿模式;划分了36个中国铁矿成矿区带,编制了成矿区带图,总结了不同类型铁矿和不同时代铁矿的空间分布规律;总结了矿床类型、矿床规模和矿石类型的时间分布规律;最后,探讨了7个重点成矿区带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56.
昆仑山口断裂的通道波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的结合部位,地震活动十分强烈,近年来多次发生大地震。2001年11月14日青藏高原内部的昆仑山口断裂带西端发生8.1级强烈地震,这是我国大陆近50年来最强烈的一次地震。该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长达300余千米,最大水平错距达5~6m,因此,昆仑山口断裂是观测断层通道波的极好场所。为了进行地震断裂通道波的观测及研究昆仑山口断裂带的几何参数和力学性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02年3月下旬~4月中旬在震区布设了一条地震测线,记录到余震800多次。通过昆仑山口断裂带的断层通道波的观测获得了断层通道波的清晰震相,并掌握了断层通道波的运动学特征、频率特征,为城市盲断层的探测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57.
长白山天池火山主断裂活动与热液蚀变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野外考察中发现,天池破火山口内壁同一层位不同段的近水平向红褐色、砖红色热液蚀变带顶界面有明显高差热液蚀变顶界面,北段(靠近天文峰)比南段(朝鲜境内靠近将军峰)高出约110m。热液蚀变带顶界面可作为判断构造运动的标志面。北段与南段顶界面的高差,反映了自热液蚀变以来,天池火山北东向主断裂六道沟-天池-甑峰山断裂北西盘的抬升幅度大于南东盘,这可能是天池北西部较南东部地形坡度更陡、水系更发育的内在原因。北西向主断裂——白山镇-天池-金策断裂北东盘的抬升幅度大于南西盘。由热液蚀变和古风化壳特征观察到的北东向主断裂的近期垂向活动速率大于北西向主断裂的活动速率。这两条在天池交叉的主断裂将天池火山切割成4个块体,它们的抬升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北、西、东、南块体。北块体抬升幅度最大,这与深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探测等得出的天池北部岩浆囊较浅的结果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和一定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58.
用速度和界面联合反演方法对海原深地震反射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 通过迴折波以及断层面反射波的走时反演, 确定了深度为10 km以内海原断裂几何形态及断层内和围岩的速度结构. 观测资料表明, 桩号从37~39 km这两千米的范围内, 观测地震图的振幅大大衰减,表明断层在地下有相当的宽度. 结果表明,在海原断裂以北, 基底面由西南向东北隆起, 形成一个平缓的大单斜, 在西安州附近中生代褶皱基底深约3km, 向东北方向逐渐变浅. 在海原断裂以南, 在西华山和南华山之间的盆地内, 褶皱基底深约2 km, 向西南方向逐渐变浅. 断层在深度为3 km以内的倾角约70;在深度为3~10 km范围内的倾角约60. 从本文结果及其它多方面的引证, 我们认为海原断裂从地表到地壳10 km深处均处于陡立状态.   相似文献   
59.
用Pg波走时反演首都圈地区的上地壳速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弄清首都圈地区上地壳速度精细结构,本文使用了迄今为止在我国大陆最为密集炮间距高分辨折射和宽角反射/折射综合地震测深剖面一天津一北京一赤城剖面的Pg波走时资料。反演了首都圈地区的上地壳速度结构。根据上地壳速度结构特征,可将整个剖面大致分为华北盆地拗陷区和燕山台褶隆起区,其中华北盆地又可以细分为黄骅拗陷、沧县隆起、骥中拗陷等,大厂拗陷、通县隆起、北京拗陷和京西隆起为燕山隆起区的前缘部分。华北平原区以低速结构的拗陷为主,地表速度较低,基底埋深深,盖层厚,垂直速度梯度大;而在燕山山区则以高速结构的隆起为主,地表速度较高,基底埋深浅,盖层较薄,垂直速度梯度小。基底面起伏大,最深处达到6km以上,最浅处不足1km。  相似文献   
60.
基于Matlab平台GUI的地震走时层析成像快速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是地球物理反演中的成熟方法之一,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围绕地震走时层析成像GUI的快速实现,首先简要介绍了地震走时成像方法的原理和方法,并基于Matlab软件平台,利用GUI开发环境编写了二维横向非均匀地震走时层析成像图形用户界面(GUI),实现了方便快捷地反演地震测深资料的速度结构并以人机交互方式快捷灵活地将图像显示出来;结合实际观测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本文编制的GUI软件能够有效地实现地震走时层析成像结果的窗口化、图像化和快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