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63篇
地球物理   2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21.
南极中山站夜间极光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在南极中山站(66°22′24″S,76°22′40″E)越冬考察期间,作者对夜间极光的观察及对全天空极光照相资料的收集,得出了多数极光在中山站出现的时间、位置及其主要形状,同时也揭示了出现极光伴随着地磁场的扰动特点,这对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及极光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2.
利用南极中山站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在1995年的观测数据和IMP8卫星观测的行星际磁场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南极极隙区纬度的电离层漂移的主要特征:电离层漂移主要是水平方向的运动,并且具有大体一致的日变化模式,在当地时间正午附近存在着指向极点的漂移运动,在晚上时间存在着离开极点的漂移运动,显示出在极区存在着逆阳对流;行星际磁场的平径向分量By在影响极隙区纬度电离层漂移运动方面起着主寻作用。当By<0时,指向极点的漂移运动入口处大约在CGLT的7:00一8:00之间,并且在CGLT的0点左右的漂移运动方向偏西;当By>0时,指向极点的漂移运动人口处大约在CGLT的9:00-10:00之间,并且在CGLT的0点左右的漂移运动方向偏东;南半球的等离子体对流图形大体上与北半球成镜面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23.
Based on data of Digisonde Portable Sounder-4 (DPS-4 ) in 1995 -1997. we have analyzed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F region at Zhongshan Station (69. 4°S,76. 4°E ). During the summer of Zhongshan Station, F region ionizati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olar ultraviolet radiation. Similar to the phenomena in mid-latitude area, the value f0F2 is changed with local time. During equinox scasons, soft electron precipitation from the cusp/cleft region seems significant, f0F2 is changed with rnagnetic local time, and shows the magnetic noon phenomenon. In winter. the effect of the solar radiation on the F region is less than that of summer. Instead, F region is affected by particle precipitation from cusp/cleft region as well as polar plasma convection, there fore,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f0F2 is more complex and shows two peaks. F region occurs all day in summer. and seldom appears at midnight in equinox.In winter, F region shows two minimums, one is at midnight and the other is at afternoon cusp.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F region spread indicates that in winter the aurora oval passes over the Zhongshan Station is at 1100 UT - 1500 UT.  相似文献   
24.
A series of solar flare and 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 event occurred in July 2000, particularly the largest flare (X5.7/3B) with CME on 14th of July since 1989, which stimulated a great geomagnetic storm with Dst index reaching -300 nT. A number of data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the Chinese Antarctic Zhongshan Station (ZHS, INT Lat. 74.5°, L≈14), which is located at cusp latitude, and from the ACE satellite. After analyzing these data we have got the results as follows: a lot of solar high energy particles penetrated into the polar ionosphere and ionized it,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smic noise absorption (CNA) and blanked the DPS-4 data for more than two days. The magnetic pulsation in Pc 3/5 frequency band on the ground has a high relation with the fluctuation of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IMF) Bz, which shows 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planetary magnetohydrodynamical (MHD) waves to the Pc 3/5 pulsation on the ground. The Pc 3/5 pulsation was intensified much during the great magnetic storm. The H component of the magnetic field at ZHS varied with the southern value of IMF Bz but lagged behind for about 8 10 h. While Dst index responded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IMF Bz very quickly,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magnetic storm occurred at low latitude firstly and then effected the ionospheric current at high latitude.  相似文献   
25.
利用中山站1995-2006年的电离层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当地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浓度(NmF2)对太阳活动变化的依赖性,研究发现在中山站NmF2月中值随修正太阳10.7厘米通量指数F10.7P增大而增大,其饱和或放大趋势不明显。除冬季12-16 UT、20-2 UT与夏季2-11 UT以外的绝大部分时刻,两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NmF2月中值随F10.7P变化斜率随季节、地方时而变化。在日变化中,NmF2随F10.7P变化斜率极大值出现在磁中午附近,明显大于其他时刻,在夜侧变化斜率整体较小,且在分季和冬季的夜侧以及夏季全天,其斜率随地方时变化不大。在年变化中,日侧斜率最大值出现在两分季,冬季次之,夏季最小;而夜侧斜率在夏半年(10月-3月)整体上要大于冬半年(4月-9月)。结合中山站位于极隙区纬度的特殊地理位置,分析了上述NmF2变化特征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6.
利用新建中山站高频雷达2010年4月到2011年2月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山站高频雷达回波的日变化特征以及地磁活动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中山站高频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且受地磁活动影响较大. 雷达回波发生率的峰值在地磁活动较小时处于日侧;随着地磁活动的增强,峰值减小并向夜侧移动. 另外,平均多普勒视线速度具有明显的昼夜分布,夜侧主要为正向速度,即朝向雷达,日侧主要为负向速度,即远离雷达;随着地磁活动的增强,平均回波强度和平均多普勒视线速度的峰值都会增加,而多普勒谱宽则会减小.  相似文献   
27.
南北极冬季F2层电离层特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极中山站和北极Tromso站1996、1997、1998及2002年的测高仪观测数据,对中山站(6月份)和Tromso站(12月份)上空冬季foF2的日变化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中山站和Tromso站F2层电离层的极区特征,进一步揭示了极区电离层特征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中山站和Tromso站虽然地理纬度接近,foF2日变化形成机理不完全相同。由于地磁纬度的差异,极区对流与日侧光致电离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两站日侧电离层的不同变化形态,中山站foF2日变化主峰出现在磁地方时中午附近,而Tromso站foF2日变化主峰出现在地方时正午附近;两站日侧foF2受太阳辐射流量影响较大,极光沉降粒子电离在太阳活动低年对中山站foF2日变化形态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8.
中国地区电离层TEC暴扰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是空间天气研究和监测预报的重要参量.本文引入了电离层TEC扰动指数DI, 对青岛等6个台站的DI数据进行分析,选取DI>0.35(DI≤-0.30)作为正(负)相电离层TEC扰动的强度标准,并以连续6 h及以上的DI满足该值来判定电离层TEC暴扰动事件.对电离层TEC暴扰动事件的统计分析表明,在地方时日落后至子夜前为发生高峰时段,正(负)相暴扰动事件平均持续时间约为10.9 h(10.5 h),正相暴发生率以冬季为多,夏季为少,而负相暴则以夏季略高.发现位于赤道异常驼峰区的广州站和位于高中纬度的海拉尔站比典型中纬地区的北京站电离层TEC暴扰动更易发生,且低纬地区以正相暴扰动为主.分析表明,约有70%的电离层TEC暴扰动伴随着有地磁扰动,但是电离层TEC暴扰动并不完全由地磁扰动所引起,强烈气象活动等局地环境因素也可能对电离层TEC暴扰动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9.
南极中L站午后极光强度与太阳风参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97年和1998年南极中山站多通道扫描光度计的地面观测数据和WIND卫星在弓激波上游对太阳风参数的观测数据,对午后高纬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等离子体密度、动压以及太阳风速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午后极光630.0nm的强度与太阳风等离子体参数之间有较好的相关,630.0nm的强度表现出随太阳风等离子体密度、动压和速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88和0.61;而557.7nm极光的强度与太阳风等离子体参数之间的相关较差.午后557.7nm和630.0nm对太阳风参数的不同响应表明太阳风对630.0nm影响更直接,而557.7nm受到了磁层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2000年7月重大太阳事件的极隙区纬度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 0 0年 7月 ,太阳表面发生了一系列的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事件 ,最大耀斑能级达X5 .7/3 B。地球表面发生相应特大磁暴 ,Dst指数最大负偏达 - 3 0 0 n T。中国南极中山站地处极隙区纬度 ,白天位于磁层极隙区 ,夜间位于极盖区 ,以多种高空大气物理观测设备详细记录了该磁暴过程。对有关数据的分析表明 ,高能粒子引起电离层吸收急剧增加 ,测高仪数据两天多信号空白 ,宇宙噪声吸收显著增加 ;地磁 Pc3 /5脉动增加与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密切对应 ,显示行星际磁流体波对激发磁层脉动的贡献 ;磁暴主相期间 ,Pc3 /5脉动大幅度增加 ;极区地磁水平分量随南向行星际磁场变化 ,但滞后近 8小时 ;Dst指数与南向行星际磁场密切相关 ,磁暴受控于高度负偏的南向行星际磁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