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3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青海玉树单台地震序列的尾波Q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玉树单台记录到的2006年7月19日玉树Ms5.4级地震序列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不同频率下该序列尾波Q值的变化特征,为今后将数字地震资料应用到地震预报工作中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场立交成因模式及强震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地讨论了强震孕育的近场立交成因模式,将其应用于强震的预报,并提出了强震预报的思路.作者还进一步讨论了横向断层对传播断层的止裂条件及深部断层的存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纬31°—35°、东经119°—125°范围内的南黄海地震区,中强地震活动频繁,这主要是由一组北北东向和北西—北西西向共轭走滑活动断层及张性铲形活动断层引起的,该区内的中强震活动具有准周期性,震中呈东移趋势,区内地震在原地或同一构造部位重复发生的概率比较高,且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海域地震强度明显高于陆域地震,在第Ⅲ、Ⅳ地震活跃期内,中强震主要发生在北纬33°±1°、东经121°±1°所在的南黄海海域的南部盆地,本区第Ⅳ活跃期内中强地震的活动水平与近期内中小地震的活动水平相当,同时,海域地震还具有成丛性及57 年、6 年的节律,地震震中具有南北迁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1993~1997年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甘肃省地震预报的效果,通过评价得到对河西走廊地区和南北地震带北段地区的预报能力分别为0.55和0.61,扣除随机概率的预报成功率分别为0.5和0.58。  相似文献   
5.
以小波变换和功率谱估计为研究方法,使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研究了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S6.9地震前的热辐射情况。结果发现震前4个月出现热红外异常,其后续演化方向与相关区域的断裂走向非常一致。在8月10日左右异常面积达最大,相对功率谱大于6倍的面积约为20万km^2,9月20日左右消失。分析相同频率2016年同期数据,结果显示在震中周围并未出现显著异常。时序曲线分析表明在8月12日相对功率谱达到峰值,为平均值的20倍,98天后米林地震发生;从7月4日到9月7日,地震当年相对功率谱偏离背景值和标准差,持续时间为65天。西藏地区的强震热红外异常表现出与地热资源分布较为一致的特征及特征周期相对较长的特点,为判定西藏地区的震情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6.
茫崖地区所处的构造位置比较特殊,对区域应力增强较为敏感,区域内发生的震群和3、4级地震对本区域内5级以上地震具有预测意义。区域内震群和5级以上地震活动又与青海地区6级以上地震平静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关注茫崖地区地震活动有助于青海地区的震情趋势判定工作。  相似文献   
7.
通系统分析研究了库玛断裂带自1970年以来Ms≥5级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地震序列类型特征,认识了该地区背景性和区域性的地震活动特征,对指导和研究该地区地震预测预报和震后趋势准确判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部地区陆海相连的独特区位是探究微震(2~20 s)背景噪声机理的天然场所.本文发展了一种基于噪声互相关非对称性能量走时差的场源定位技术,并结合频域偏振等方法,利用335个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2015-2017年期间三分量的连续记录数据,着重研究了我国东部陆地及近海地区微震背景噪声的非随机固有特性与场源位置,并对及其...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内S波衰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布于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的32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19次地震事件共487条数字化波形记录, 利用遗传算法反演得到了整个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内S波的三段几何扩散参数、S波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变化的关系式、32个台站的场地响应以及19次地震的震源参数. 计算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内S波非弹性衰减在1 Hz处的Q值比地质构造活跃地区的结果要大得多. 32个地震台站的场地响应在高频部分除个别台站外基本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放大效应,但在低频区间部分台站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19次地震事件的地震矩对数值与震级ML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地震学研究中,震源机制解是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最基础的资料和常用的方法.应用小震断层面解反演平均应力场不仅能给出一个地区的平均应力场,还能给出中等主压应力相对大小及错动断层面等信息.2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发展了多种采用多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