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1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20篇
  1982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黄海中部冷水团与现代黄海环流体系密切相关,对区域海洋环境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黄海冷水团的变迁对理解区域环境变化机制有重要意义.底栖有孔虫群落对底层水体环境变化响应敏感,是底层水团重建的重要指标.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N02柱样中沉积物样品进行底栖有孔虫群落分析,重建了南黄海中部冷水团全新世期间的演化.底栖有孔虫的群落结构特征及Q型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全新世沉积环境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6.9~5.0ka期间,底栖有孔虫以Ammonia ketienziensis为主,指示南黄海中部冷水团为全新世最强盛期,黄海沿岸流对研究区域底层水体的影响较小; 5.0~2.9ka期间, Ammonia ketienziensis含量显著减少,而Hanzawaia nipponica显著增加,表明南黄海中部冷水团较前一阶段有所减弱,其影响范围有减小趋势,相应的黄海沿岸流对研究区域底层水体的影响略有加强但影响依然较小; 2.9ka以来,指示黄海沿岸流的低温、低盐属种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和Buccella属分子开始较多出现,反映了黄海沿岸流对研究区域底层水体的影响显著增强,而南黄海中部冷水团则为7ka来最弱阶段.整体上,全新世南黄海中部冷水团和沿岸流对研究区底层水体的影响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南黄海中部冷水团在全新世期间的波动演化可能是区域气候因素(ENSO、东亚冬季风及北半球太阳辐射量变化等)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配置综合作用于南黄海区域的结果.  相似文献   
62.
通过对安达曼海重力柱ADM-C1的浮游有孔虫群落分析, 探讨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海洋环境演化。研究发现, 该区浮游有孔虫群落总体以热带暖水种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等为主。其中G. ruber的相对丰度从早全新世至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G. sacculifer则呈大致相反的变化趋势。N. dutertrei的相对丰度从11—7.9ka BP较高, 到7.9—3.8ka BP偏低, 3.8ka BP以来又逐渐升高。而P. obliquiloculata的变化趋势则与N. dutertrei大致相反。研究认为, 安达曼海不存在与冲绳海槽类似的晚全新世普林虫低值事件。浮游有孔虫群落Q型因子显示全新世海洋环境呈现三个明显的阶段变化: 早全新世 11—7.9ka BP期间, 浮游有孔虫群落以G. ruber、N. dutertreiG. bulloides为主, 反映了该阶段较强的夏季风降水会导致表层水体盐度较低, 同时冬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强; 7.9—3.8ka BP期间, 以G. ruber、P. obliquiloculataGlobigerinella aequilateralis为主, 指示水体盐度仍然较低, 同时次表层属种显著增多, 对应了该阶段强盛的印度夏季风, 上层海水混合强烈; 3.8—0ka BP期间, 以G. sacculifer、N. dutertreiP. obliquiloculata为主要特征属种, 而G. ruber相对丰度明显下降, 表明该时期表层海水的盐度有显著上升, 对应了印度夏季风降水的明显减弱。安达曼海浮游有孔虫群落所呈现的全新世海洋环境阶段性变化和陆地夏季风记录有很好的一致性, 也与该孔敏感粒级组分所反映的印度季风的强度变化一致, 表明热带边缘海区的有孔虫群落组合可以很好地响应区域海洋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63.
南海北部陆架柱状沉积物记录的残留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海北部外陆架珠江口西南的E602孔进行了粒度分析和AMS14C年龄测定,通过沉积学分析,认为该孔沉积物形成于近滨环境,时间为全新世初期。根据岩性的变化将该孔分为上下2段,下段岩性较均匀,粒度参数变化较小,主要是风暴成因的递变悬浮沉积序列,形成于近滨上部环境;上段为均匀悬浮,为近滨下部环境。该孔下段的沉积作用主要是对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时沉积物的改造和再沉积,基本没有新的陆源物质加入,属于残留沉积或准残留沉积,只是在晚期的上段沉积中才有少量以细粒物质为主的新物源加入。  相似文献   
64.
??????????????????????????????α????????????????????λ?????????????????λ??????????λ????????λ?????????????CR??InSAR??????λ???????????GPS?????????????е???С????????????????????λ??????????????????InSAR???????????????????????????????????????????????????????????????????????????????????????????  相似文献   
65.
南海北部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季风环流、沉积构造以及丰富的油气、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但长期以来没有航线固定的考察航次进行持续观测以及逐年数据积累.自2004年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设置了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这对加强海洋现场数据的长期积累、促进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地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推动重大成果产出起了积极作用.本文总结了2004-2010年海洋地质与沉积环境考察的进展及成果,并展望了今后海洋地质与沉积环境考察的主要方向,期望更多单位及科学家积极参与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考察.  相似文献   
66.
当前,全国正在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各省区还普遍开展县级农业区划。作为自然地理基本研究内容之一的土地类型,在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特点,搞好农业区划上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拟从北京市昌平县土地类型调查制图入手,探索县级农业区划途径问题。  相似文献   
67.
Surface O_3 concentration and its precursors have been observed at Longfengshan station,Heilongjiang Province for a period of one year from August 13,1994 to July 30,1995.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O_3 and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is analyzed inthis study.Observation results show that diurnal variation of surface O_3 follows a pattern ofdouble-peaks with amplitude of 27—28 ppb under fine days in summer and autumn.Although thediurnal variation is small(14 ppb),it is still detectable when it is overcast.Diurnal variation of O_3is irregular under rainy days.Surface O_3 concentration rises when wind speed starts to increase at0800 BT(Beijing Time)from 0 to 6 m s~(-1)in autumn,winter and summer.Relative high surfaceO_3 concentration is noticed frequently when S,SSW,SW and WSW wind are encountered at thestation during all seasons.At 0800 BT and 1400 BT the surface O_3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with theincrease of global radiation accordingly during fine days in winter,spring and autumn.During finedays average peak of O_3 concentration in summer is 20 ppb higher than that in winter while theaverage peak of global radiation in summer is almost twice as high as that in winter.The averagesurface O_3 concentration under fine days in autumn at Longfengshan station is 14 ppb lower incomparison to the observation results from Lin'an station where Lin'an is at about the samelongitude and lower latitude,with same environment,which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global radiation due to different latitudes in these two areas(difference of average peak globalradiation about 100 W m~(-2)).  相似文献   
68.
论文详细研究了科洛、五大连池和二克山三个火山群火山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并合理地(?)分出火山岩岩石类型.细致地研究了火山岩的造岩矿物和副矿物,查明了岩石中碱性长石的化学成分特征;发现了特殊成分的高铁铅尖晶石;深入研究了火山岩的过渡元素、亲石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细致地研究了五大连池火山岩中二辉橄榄岩、二辉岩、单斜辉石岩深源包体的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以及火山岩中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歪长石巨晶矿物特征.以实际资料为基础讨论了该区白榴碧玄岩和白榴苦橄碧玄岩的原始岩浆和源区岩石熔融程度问题,揭示了区内火山岩的成因以及与美国地质学家康迪教授提出的计算地壳深度公式的结论完全一致的来源深度.作者认为岩浆来源于上地幔.并以大量实际资料,深入探讨了五大连池火山岩富钾的原因。在我国首次系统地研究和出版了五大连池近代火山岩岩石图谱和熔融包裹体测定成岩温度图册。较详细地划分出火山喷发期:力四大喷发期九十亚期.科学地预测了火山活动时间,丰富了我国火山地质学的内容,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69.
论文详细研究了科洛、五大连池和二克山三个火山群火山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并合理地(?)分出火山岩岩石类型.细致地研究了火山岩的造岩矿物和副矿物,查明了岩石中碱性长石的化学成分特征;发现了特殊成分的高铁铅尖晶石;深入研究了火山岩的过渡元素、亲石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细致地研究了五大连池火山岩中二辉橄榄岩、二辉岩、单斜辉石岩深源包体的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以及火山岩中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歪长石巨晶矿物特征.以实际资料为基础讨论了该区白榴碧玄岩和白榴苦橄碧玄岩的原始岩浆和源区岩石熔融程度问题,揭示了区内火山岩的成因以及与美国地质学家康迪教授提出的计算地壳深度公式的结论完全一致的来源深度.作者认为岩浆来源于上地幔.并以大量实际资料,深入探讨了五大连池火山岩富钾的原因。在我国首次系统地研究和出版了五大连池近代火山岩岩石图谱和熔融包裹体测定成岩温度图册。较详细地划分出火山喷发期:力四大喷发期九十亚期.科学地预测了火山活动时间,丰富了我国火山地质学的内容,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70.
论文详细研究了科洛、五大连池和二克山三个火山群火山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并合理地(?)分出火山岩岩石类型.细致地研究了火山岩的造岩矿物和副矿物,查明了岩石中碱性长石的化学成分特征;发现了特殊成分的高铁铅尖晶石;深入研究了火山岩的过渡元素、亲石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细致地研究了五大连池火山岩中二辉橄榄岩、二辉岩、单斜辉石岩深源包体的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以及火山岩中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歪长石巨晶矿物特征.以实际资料为基础讨论了该区白榴碧玄岩和白榴苦橄碧玄岩的原始岩浆和源区岩石熔融程度问题,揭示了区内火山岩的成因以及与美国地质学家康迪教授提出的计算地壳深度公式的结论完全一致的来源深度.作者认为岩浆来源于上地幔.并以大量实际资料,深入探讨了五大连池火山岩富钾的原因。在我国首次系统地研究和出版了五大连池近代火山岩岩石图谱和熔融包裹体测定成岩温度图册。较详细地划分出火山喷发期:力四大喷发期九十亚期.科学地预测了火山活动时间,丰富了我国火山地质学的内容,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