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222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1.
具身实践下的地方认知:非表征理论与南京马拉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敏瑶  张敏 《地理研究》2019,38(6):1355-1366
以2016南京马拉松为例,从非表征理论出发,调查跑者身体在时空间中的具身实践,分析身体的瞬间潜力如何与生命经历共同作用于个体对地方的认知。研究发现:具身实践下的地方认知是运动与感觉的产物,它与自我认知相继出现、相互促成,并呈现为褶皱式渗透、交错过程;情感在实践的当下时刻作用于身体,造成瞬间的身体强度变化和心理情绪波动,影响个体对地方的认知能力;瞬间触发的地方认知以原先身体经验为基础,并为将来的实践与认知提供新的原料。研究借助马拉松这一极限运动,详细刻画情感触发所建构的身体-空间关系,强调具身实践中瞬间与经验的辨证关系及二者共同作用下的地方认知,丰富有关身体与地方的地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512.
干露胁迫对青蛤呼吸代谢及抗氧化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时间和温度下干露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失水率、存活率、呼吸代谢相关酶及抗氧化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露时间的增加,青蛤的失水率显著增加,且高温状态下青蛤失水加剧;在3℃和10℃条件下干露48 h未出现死亡现象。在20℃条件下,干露时间超过24 h后,青蛤出现死亡现象,死亡率为3.33%,至48 h死亡率增加至5.33%;随着干露时间的增加,青蛤的呼吸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整体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10℃条件下青蛤的呼吸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整体高于3℃和20℃;随着干露时间的增加,青蛤的抗氧化相关酶的活性呈现与青蛤呼吸代谢相关酶相似的变化趋势,且不同温度条件下,干露时间达到48 h时,青蛤的抗氧化相关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表明青蛤受干露胁迫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干露时间超过其耐受限度时会对青蛤的生理状态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513.
近年来,沂源县国土资源局始终把保护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作为土地管理的核心工作来抓。具体工作中,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强化规划管理的龙头作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使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通过计划管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严把土地供应“闸门”。2006年以来,审查各类建设项目用地650宗,核减土地面积140余公顷,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近5年保护耕地3.01万hm2,保护基本农田5492片,面积2.81万hm2,开发整理面积0.37万hm2,新增加耕地800hm2,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且稳中有增。连年被评为淄博市耕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淄博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514.
对长江下游凤鲚、湖鲚和刀鲚卵巢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鲚属鱼类卵巢鲜样中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必需氨基酸含量(w)为5.36%~6.32%,占总氨基酸含量为:0.43%、0.41%和0.43%,均以亮氨酸含量最高而色氨酸最低,赖氨酸含量(w)为0.96%~1.04%;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差异较显著,脂肪酸组成均以油酸含量最高,EPA和DHA总量(w)为8.00%~11.81%;矿物质含量大多也存在显著差异,常量元素含量最高的为钾(16970~22220mg/kg),微量元素则为锌(262.0~277.0mg/kg);不同水域生长环境对鲚属鱼类卵巢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而对脂肪酸和矿物质含量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515.
移动互联网和手机设备的发展使得以手机为终端设备查询地理信息的应用成为可能且具有广阔前景。采用J2EE技术J、2ME技术和GPRS无线网络技术构建基于手机的移动地理信息查询系统,其运行安全可靠,可满足客户野外作业需求。1移动客户端设计在手机上实现地理信息的查询存在如下困难:手机内存容量小且运算速度慢;无线网络带宽不足,难以处理基于矢量的GIS。其主要表现为:1)手机存储器与海量GIS数据间的冲突。普通手机的内存一般只有几百kB,除去手机的操作系统及其常规数据所占的空间外,用于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客户端的空间非常小。因此,须采…  相似文献   
516.
张敏  梁捷宁  张志达  张镭 《高原气象》2022,(5):1232-1241
大气边界层结构影响地气间物质能量交换、污染物扩散及人类健康。边界层结构受地表加热和动力作用影响显著,但实际观测中难以分离每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边界层结构和大气湍流参数化的困难。为此,利用中尺度天气模式WRF中的大涡模块WRF-LES,设置控制试验(Test1),地表热通量试验(Test2)、低层风切变试验(Test3)、地表粗糙度试验(Test4)及同时改变上述变量的试验(Test5),研究地表加热、低层风切变和地表粗糙度对平坦下垫面条件下的边界层结构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地表加热增强5倍使边界层升温,对流增强,夹卷层厚度增加120.8%,全边界层湍流动能增加45.7%,热力和动力边界层高度分别增大28.3%和29.9%。强烈的垂直混合作用有利于动量向下传递,使风速在边界层低层增大、中上层减小。(2)低层风切变增大0.5倍,使得热力和动力边界层高度分别增大11.9%和降低6%,夹卷层厚度增大31.2%,全边界层湍流动能增大25.7%。(3)粗糙度增加4倍,对湍流动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低层,动力边界层高度变化较小,但摩擦损耗作用使动力边界层内风速减小;同时,增加了边界层顶附近的夹卷作用...  相似文献   
517.
作为全国重要水稻生产基地的湖南,因夏秋多旱的气候特征,水稻种植经常受干旱影响而减产。为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湖南省气象局从2010年开始,在全省建设了6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显著改进了土壤水分观测手段和方法,提升了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和干旱监测服务水平。该文简要介绍了DZN3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在总结省、市、县三级维护保障实践基础上,重点阐述了DZN3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常见故障的分析及排查,对台站日常巡查维护及有关注意事项提出了建议。为气象部门基层台站业务人员提高维护维修时效,降低故障发生概率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18.
广西钦州湾是中国南方重要河口型海湾,近期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钦州湾水动力过程发生变化,对港口航运和岸线稳定性产生影响。文章基于1985年和2020年两期岸线和水下地形数据,采用水动力–沉积动力耦合的数值模型系统模拟了近35年工程建设和海岸围垦对钦州湾水动力和未来水下地形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填海工程略微增加了龙门水道和外湾地区的潮汐场流速,有利于优化流路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围垦改变了潮汐不对称性分布,变化较大区域发生在茅尾海北部、龙门水道、外湾中部和三墩公路周边,对滩潮格局发育和局部冲淤态势产生影响;钦州湾中部龙门水道侵蚀略微增加,但变化范围更为集中,外湾地区变化幅度略微减少,变化趋势向东西两侧水道集中。总体而言,围垦工程导致钦州湾水下地形变化趋于稳定。钦州湾围垦工程对动力地貌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对维持港口航运和海岸带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19.
为深入了解呼和浩特地区降雨和降雪过程中降水粒子谱的分布特征,利用Parsivel观测数据并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对2017—2019年发生在呼和浩特地区的8次降雨过程和10次降雪过程的降水粒子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雨滴谱和雪花谱都比较符合Gamma分布,平均降雪谱的峰值直径、峰值浓度以及最大直径均大于平均雨滴谱,降水强度相...  相似文献   
520.
涨潮槽是河口重要的地貌类型,其潮汐动力受地形摩擦、径流及风浪等因素影响而发生不对称现象,直接影响槽内 的泥沙动力过程。本文基于实测数据与数值模型计算潮汐不对称偏度,研究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涨潮槽———新桥水道的潮汐不 对称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受余流与各分潮的相互作用控制,新桥水道可分为三个区域,上段为涨潮优势区域, 中段为涨落潮转换区域,下段是落潮优势区域。(") 新桥水道欧拉余流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差异,上段指向陆而在中下段指向 海并受到径流影响。斯托克斯余流则均指向陆并向陆增强。('') 新桥水道内中下段潮汐不对称受地形的影响较大,其中扁担 沙的北移增强了新桥水道中段的涨潮优势特性,新的新桥通道的形成促进了新桥水道下段的落潮优势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