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六盘山及其邻近地区1970年以来的水准网监测及跨断裂水准测量资料为主,结合GPS水平运动、区域构造和历史强震活动,研究该区域现今大地垂直形变与地壳构造活动特征。分析认为:1)六盘山及其邻区较长时间尺度垂直形变速度场显示的六盘山、西秦岭以及贺兰山等山地相对上升、盆地相对下降的山、盆垂直构造活动差异,体现了该区域现代地壳垂直运动所呈现的继承性趋势特征;2)区域水准垂直形变与GPS水平运动变形综合反映,六盘山、西秦岭等山区现今地壳挤压缩短强烈地带,垂直隆升也相对显著,2者具有一定的共生性特征;3)GPS水平运动速度场在六盘山断裂两侧西强、东弱差异所反映的区域水平运动受阻状态,与六盘山断裂两侧垂直差异活动状况相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六盘山构造带应变积累程度较高。这些结果对于该区域未来强震活动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2.
朱航  苏琴  杨涛  闻学泽  王双绪 《地震学报》2010,32(6):649-658
耿达短水准AB测线观测资料2006—2007年出现了累计4.59mm的张性变化,但同时段该场地A点附近进行建筑施工,这引起了该变化是否属于汶川地震前兆异常的争论.通过对耿达短水准场地现场地质和观测环境考察,在综合分析观测资料和场地内建筑施工有关信息的基础上,使用岩土力学分析程序计算施工对A点点位的影响的数值解.结果显示,建筑施工导致了约3.6mm的竖向沉降,这与同时段短水准观测的A点点位的变化幅度相似,发展趋势一致.认为耿达短水准AB测线测值从2006—2007年出现的变化是由于A点附近建筑施工影响所致.本文还对耿达短水准观测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同震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A点位于很厚的洪积扇上,当汶川地震发生时,在强烈地震动的作用下,洪积层内部空隙结构产生崩溃性破坏,从而形成地表的下沉,其沉降幅度与类似烈度条件下黄土场地的沉降幅度相当.  相似文献   
43.
从工程实例出发,介绍了土钉墙与锚索联合支护的施工过程和注意事项,验证了该支护方法应用于深基坑支护中的安全合理性,并根据在施工过程中揭示的地下土体情况及时调整支护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案,发挥基坑信息化施工的优点,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4.
利用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区所在的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区域水准、GPS、流动重力和跨断层短测线等地形变监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已往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不同类型资料反映的震前区域性地壳变形背景、断层形变异常特征和可能的机理.结果认为:(1)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西秦岭、六盘山等构造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GPS水平挤压闭锁高应变积累、垂直隆升异常高梯度带和重力升、降差异剧烈变化等中长期背景;(2)震前到震时发震断裂附近及其外围相关构造区域断层形变异常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起伏波动变化显著,尤其是汶川地震以来的波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本区构造比邻的龙门山断裂带剧烈右旋错动对本区的影响,与本次岷县6.6级地震过程有关;(3)本区有地形变监测资料积累以来缺乏6级以上震例,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中长期形变背景异常,但何时进入短期-短临阶段确实很难把握,需要不断积累总结和探索提高.  相似文献   
45.
根据成矿理论和我国成矿规律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北京市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划分出2个Ⅳ级成矿区和5个Ⅴ级成矿带(或矿集区),并对其成矿特征进行了总结,编制了区域成矿规律图,这项研究对提高本地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确定已知矿区深部及外围的找矿方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以中国西部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实践为基础, 简要总结回顾了利用大地形变进行强震预测研究的工作思路、方法和一些进展; 进而结合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变形背景和已有的研究结果, 分析和探讨了基于大地形变监测、 并考虑地震构造的差异性来进一步提高大震预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7.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重力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藏地区1998~2000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的区域重力场空间动态变化结果,初步分析了该区重力变化特征及其与监测区内8.1级大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发生在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附近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②8.1级大地震前的主要构造变形与能量积累在震中的南侧;③主震震中以东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的范围与野外地质考察结果的破裂区域吻合得较好;④重力负值变化高值区的分布与GPS观测给出的应变场第二剪应变高值区一致.   相似文献   
48.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中所在区域曾处在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水准测量监测范围内,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地震前没有再进行跟踪监测.地震后,依据中国地震局(2008年5月14日)"汶川8.0级地震强化观测方案"任务要求,对位于南北地震带的3条跨断裂水准剖面实施了强化观测,获得了宝贵的震后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49.
对1998~2003年青藏高原地区高精度GPS水平速度场成果进行参考框架的变换,获得了扣除刚性运动后的反映区域内部相对运动的水平速度场.进一步借助二维有限元技术,结合最优化原理,将变换框架后的GPS测点位移作为约束,反演区域块体边界分段位移.利用反演获得边界位移重建区域内部均匀、统一的变形场,并计算其应变率场、面膨胀率场.最后,对地质构造区域地壳变形及应变率场与强震发生部位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0.
地震是地壳运动过程中能量长期积累和突然释放的结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范围、长时间尺度的地壳形变观测资料,从中获取地壳运动变形的长期背景场信息,结合地质构造和强震活动性,研究活动构造区域长时间尺度的应力应变积累分布背景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判断高应变积累异常区,对强震中长期预测十分重要。我国地震预报专家梅世蓉先生等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