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荔枝螺属Thais,隶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骨螺科(Muricidae)。本属动物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岩石上或石砾间。过去对荔枝螺属虽有些零星报道,但缺乏系统研究。作者通过整理分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骨螺科标本,共鉴定出荔枝螺属20种,其中2种在中国沿海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2.
蛇首螺科(Colubrariidae)是前鳃亚纲、中腹足目,嵌线螺总科中的一个科,对此科的分类位置学者间各有不同,有的放在嵌线科,有的放在蛾螺科或单独一科。Fischer(1887)和Thiele(1931)将Colubraria属放在法螺属Charonis中的Sectio,迄今仍然如此,但多数是放在嵌线螺总科中,18世纪记载此科种类多数放在Triton属内。 此科动物生活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岩石、沙质和泥沙质的海底,有不少种类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水域。在中国沿海分布的北限为浙江南部,迄今为止在潮间带尚未发现有生活的种类分布。关于对此科的研究,迄今仅有一些零星报道,缺乏系统的记载,作者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年来搜集到的标本作了整理,鉴定出2属7种,其中有两新种和1个新记录。  相似文献   
33.
长期以来我国沿海织纹螺科的分类一直存在着种名鉴定错误、同物异名或混淆等现象,它严重困扰和制约着织纹螺的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毒理实验等相关研究。为了解决我国沿海织纹螺种名使用混乱和部分种名无法准确鉴定等问题,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标本,以及近年来在我国沿海补充采集的织纹螺科标本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进一步的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半褶织纹螺Nassarius(Zeuxis)semiplicatus(A.Adams,1852)是Nassarius(Z.)sinarus(Philippi,1851)的同物异名;拟半褶织纹螺Nassarius(Z.)semiplicatoides Zhanget You,2007是秀长织纹螺Nassarius(Z.)oveolatus(Dunker,1847)的同物异名;而光织纹螺Nassariusdorsatus(Rding,1789)和节织纹螺Nassariushepaticus(Pulteney)的学名是误定,它应是塔氏织纹螺Nassarius(Zeuxis)thachiDekker,2004和节织纹螺Nassarius(Niotha)nodiferus(Powys,1835)。作者对上述几种织纹螺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确认,对齿舌的齿式排列和齿舌的形态进行认真的比较研究,依据目前较新的文献资料,把我国沿海4种重要织纹螺的种名进行了澄清和修订。  相似文献   
34.
张树乾  张素萍 《海洋学报》2018,40(2):127-130
在整理近年来东海采集的蛾螺科标本时,鉴定出属于角亮螺属Antillophos的3个中国新记录种,并发现了一错误订名,现予以报道和修正。新记录种分别为:环带角亮螺Antillophos armillatus Fraussen&Poppe,2005;德氏角亮螺Antillophos deprinsi Fraussen&Poppe,2005和平濑角亮螺Antillophos hirasei(Sowerby,1913)。棕线角亮螺Antillophos nigrolineata(Habe,1961)于2013年曾在台湾报道过,但被误定为Phos elegantissimum Hayashi&Habe,1965,本文对其种名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35.
东海蛾螺科(软体动物:腹足纲)一新记录属和一新记录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整理分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采集的蛾螺科标本,发现了在东海大陆架生物资源调查时于冲绳海槽水深850—1685m深海处采集的3号蛾螺科标本。经研究发现为一新记录属深海蛾螺属Bathyancistrolepis的一新记录种车轴深海蛾螺Bathyancistrolepis trochoideus(Dall,1907)。文中对其贝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对齿舌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6.
对分布于中国近海的蛾螺科Buccinidae、鱼篮螺属Nassaria种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确定了其分类地位,共鉴定出该属12种,分别为:尖鱼篮螺Nassaria acuminata(Reeve,1844),尖旋鱼篮螺N.acutispirata(Sowerby,1913),多刺鱼篮螺N.cirsiumoides Fraussen,2004,带扣鱼篮螺N.fibulaFraussenStahlschmidt,2008,光滑鱼篮螺N.laevior Smith,1899,美好鱼篮螺N.magnifica(Lischke,1871),坚硬鱼篮螺N.solida(KurodaHabe in Habe,1961),棘刺鱼篮螺N.spinigera(HayashiHabe,1965),缝合鱼篮螺N.suturalis(Adams,1855),脉管鱼篮螺Nassaria varicosa ZhangZhang,2014以及两个鱼篮螺未定种Nassaria sp.。文中对物种的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根据最新分类系统对相关种名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37.
中国近海爱尔螺亚科九新记录(腹足纲:骨螺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素萍 《海洋与湖沼》2007,38(6):542-548
提要为了全面了解中国沿海骨螺科(Muricidae)、爱尔螺亚科(Ergalataxinae)的物种数量、分布状况和生活习性,完成中国沿海骨螺科的系统分类学研究,采用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采集的骨螺科标本进行整理、分类,共鉴定出爱尔螺亚科7属,18种,其中9种为中国新记录。爱尔螺亚科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海区,通常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水深5—200m左右的岩礁、沙、泥沙或砂砾质海底。作者依据Houart等(1995,2004)报道的分类方法,对我国沿海分布的爱尔螺亚科部分归属及种名使用混乱的种,如珠母爱尔螺Ergalatax margariticola、黄口帕斯螺Pascula ochrostoma、筐格螺Muricodrupa fiscella等常见种重新分类,分别将其归属于爱尔螺属(Ergalatax)、帕斯螺属(Pascula)和格螺属(Muricodrupa)。  相似文献   
38.
本研究利用18种蛾螺总科(Buccinoidea)动物的CO Ⅰ基因序列对中国海蛾螺科进行了科上和科内水平的分子系统学分析。在建立的系统发育树中,蛾螺科种类聚成了4个明显的分枝:第一枝包括侧平肩螺(Japelion latus)、朝鲜蛾螺(Buccinum koreana)、黄海蛾螺(Buccinum yokomaruae)、皮氏蛾螺(Voluthapa perryi)、香螺(Neptunea cumingi)、小鼠脊蛾螺(Lirabuccinum musculus)以及褐线蛾螺(Japeuthria cingulata);第二枝包括莫氏角亮螺(Antillophos monsecourorum)和尖鱼篮螺(Nassaria acuminata);第三枝包括黑口甲虫螺(Cantharus melanostoma)和矛唇齿螺属(Engina lanceolata);第四枝包括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和长吻真螺(Euthria lubrica)。该结果与先前基于形态分析进行的亚科划分基本一致。蛾螺科的单系性没有得到支持,织纹螺科种类(Nassarius thachi、N.sinarus、N.euglyptus)插到蛾螺科系统树中并与角亮螺属(Antillophos)及鱼篮螺属(Nassaria)聚成一枝;东风螺科种类(Babylonia areolata、B.spirata)和榧螺科种类(Oliva mustelina)与褐线蛾螺(Japeuthria cingulata)聚成一枝。东风螺属起初隶属于蛾螺科,现已被移出并作为单独的一科——东风螺科Babyloniidae,本研究确认了这一结论。鱼篮螺属(Nassaria)和角亮螺属(Antillophos)与织纹螺属(Nassarius)种类聚在一起,这与最近的分子研究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9.
黄海北部两种蛾螺(腹足纲,蛾螺科)种名修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在系统地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来在我国沿海采集的蛾螺属Buccinum标本进行系统整理时,发现产自于黄海北部,在《黄渤海软体动物》一书中所描述的两种蛾螺,原定名为水泡蛾螺Buccinium pemphigum Dall,1907和尖角蛾螺Buccinium undatum plectrum Stimpson,1865,存在种名误定。通过研究确认水泡蛾螺Buccinium pemphigum Dall,1907应是朝鲜蛾螺Buccinium koreanum Choe,YoonHabe,1992,而书中所描述的尖角蛾螺Buccinium undatum plectrum Stimpson,1865应是朝鲜蛾螺的一个形态变异标本。文中对朝鲜蛾螺的形态特征、齿舌和内部构造进行了研究论述,并与水泡蛾螺和尖角蛾螺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40.
孙启梦  张素萍 《海洋科学》2021,45(1):139-145
蟹守螺总科(Cerithioidea)是一群古老、极度多样化的腹足类,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至温带的水域中,是腹足类生态和进化研究中重要的关键群体。目前蟹守螺总科动物整体上属于了解较少的类群,其定义也一直在修订中。随着贝类学研究理念的进步与技术手段的发展,蟹守螺总科的分类学与系统发育学研究等有了较大进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中对该总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