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8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山东半岛和苏皖北部的第四纪火山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半岛和苏皖北部的第四纪火山岩常与黄土共存于同一地质剖面中;山东黄土发育年龄与黄河中游地区的类似,在华北黄土带內的黄土地层具有等时面的意义。因此,根据黄土与火山岩的地层关系大致可以推断火山活动年龄。第四纪火山岩、火山岩烘烤层、以及黄土的热释光年龄测定数据表明,研究区的第四纪火山活动可分为四期,年龄分别为1.15—1.03、0.86—0.72、0.55—0.33和0.02 Ma B.P.。由于第四纪时期火山多期次活动,山东黄土层中有可能存在火山灰层。  相似文献   
92.
新构造活化与气候恶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北方大陆河流阶地形成初期强烈的侵蚀活动与构造活化、火山喷发、巨厚层黄土发育、冰川扩展等构造、气候事件近于同时,其他大陆上也有类似现象。据此提出了新构造活化在在伴有气候恶化(一般为变冷)以及地球星体运动存在一种具有0.4Ma准周期的气候-构造旋回的概念,并指出自上新世末期以来存在八个主旋回。  相似文献   
93.
朱照宇 《地球化学》1994,23(1):69-79
实地考察研究了中国黄土分布区及其它地区上新世末期以来的各种地质事件,用多种测年法和古土壤断代法确定了黄土、水系、沉积、侵蚀、火山、断裂等气候和构造事件的发生年代,指出第四纪事件具有一种准周期为0.4Ma的同步群发性,提出了一种描述地球内外地质动力全球性变化的“气候-构造旋回”模式。  相似文献   
94.
文章对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地表表层红土的地球化学指标和矿物学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全岩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值主要代表自然作用下化学风化的强度;而硅铝率(或Al2O3SiO2比值)和(高岭石+伊利石)石英比值在全岩研究中代表化学风化与侵蚀作用的共同强度;Al2O3SiO2比值与CIA值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区分化学风化作用自然因素变化与侵蚀作用加剧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当样品CIA值异常偏离趋势线时,反映出自然化学风化作用的异常变化,而Al2O3SiO2比值的异常偏离则可能反映了表层侵蚀作用的加剧;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特点,可以推断人为因素对表层红土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变异的干预和对侵蚀作用加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5.
对位于百色盆地西北缘、厚约5 m的东升剖面连续取定向样品, 进行岩石磁学和古地磁记录的研究. 典型样品的矿物学和岩石磁学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存在源于碎屑的粗颗粒钛磁铁矿和成土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细粒赤铁矿以及超顺磁磁赤铁矿. 它们伴随剖面沉积物不同阶段的成土作用, 历经了多次形态和类型的转变过程. 选取平行样品分别进行0~680℃的热退磁和0~80 mT的交变退磁实验. 两种方法的退磁结果均显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磁性组分的存在. 在100~350℃范围内, NRM强度快速衰减掉60%~90%左右, 磁性组分较稳定的趋向原点, 当温度大于400℃时磁性组分波动很大, 无法分析高温范围内磁性组分特征. 100~350℃范围内稳定的磁性组分, 代表了主要由后期成土作用而形成的细粒赤铁矿携带的剩磁, 反映了沉积后风化作用过程中铁氧化物转变时的地球磁场特征. 结果表明无法通过磁学方法获取剖面沉积物的形成年龄.  相似文献   
96.
对南海南部陆坡86GC柱状样的有孔虫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估算了古海水表层温度。分析结果表明,该柱状样所处区域自MIS3晚期以来一直处于溶跃面之上,碳酸盐溶解作用很弱,仅在大约8 000 a BP以来具有部分溶解作用;不同生态特征浮游有孔虫丰度的变化,指示约30 ka BP以来,南海南部表层海水温度(SST)逐步增高,盐度呈降低趋势,反映了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钻孔所在区域水深加大、碳酸盐溶解作用增强、海水盐度降低的过程。转换函数计算得到冬季SST为(22.8~27.4)℃,夏季为(28.1~29.5)℃,季节温差为(2.1~5.3)℃,与前人在附近区域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末次冰期晚期与冰后期的夏季SST值差别不大,最大变幅仅1.4℃;冬季SST变化则较大,最大变幅达4.6℃。由于转换函数法本身存在误差等原因可能导致上述数值并不确切,但其反映的温度变化总趋势应该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97.
大地热流--影响西部环境与生态演变的重要自然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世界各地生态环境的优劣与区域大地热流的高低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生态系统的来源于太阳福射”。但是,太阳辐射的昼夜反差很大,季节变化明显,区域生态系统必须随这种能源供应的显波动,其生物的多样性将受到限制,区域生态系统必然变得比较脆弱,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随能力非常有限。大地热流比值较高的地区,大地热流成为驱动区域生态体系发育演化的重要能源。这种能源比较稳定,对生物发育的限制要少得多,其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区域生态系统比较稳健,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较大的随能力。研究大地热流对西部生态环境退化的影响和机理,将为西部地区的环境、生态建设及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云南剑川盆地第四系模式剖面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剑川盆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中段东侧澜沧江流域,地处三江褶皱系与扬子地台之界,为云南高原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一。区内陆相第四纪地层发育,前人由于工作精度所限,对其未作过详细划分对比。我们在袁复礼老师的指导下,与本院地震地质专业部分师生一起,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运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对第四系的剖面岩性、岩相、层序、厚度、上下界限,接触关系、生物化石、横向变化以及地貌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将其作了详细划分并且拟建了几个新组,建立了系统的模式剖面(表1)。  相似文献   
99.
滇西北金沙江河流袭夺的研究——兼与任美锷先生商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与研究,对长期有争议的金沙江袭夺问题提出一些认识供讨论。从石鼓段金沙江河谷地貌发育、鸿文村—剑川谷地的地貌、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其成因三个方面,论证了金沙江在石鼓、鸿文附近自早更新世以来河道并无明显变迁,鸿文—剑川谷地也不是金沙江的古道。  相似文献   
100.
朱照宇  曾昭璇 《热带地理》1999,19(3):275-281
简略回顾了华南热带亚热带古环境和现代环境研究在90 年代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红土与全球变化研究, 海岸带沉积与海平面变化研究, 海洋沉积与环境变迁研究, 构造- 火山- 地貌与海陆环境变迁研究, 现代环境与应用第四纪研究, 等等。文中对进一步开展华南古全球变化和现代全球变化研究提出了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