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92.
杨平 《探矿工程》1988,(5):42-42
一年多来在贵州铝土矿推广S75绳索取心钻进,共施工钻孔23个,总进尺5929.67m,平均台效330m/台月,平均岩心采取率85%,矿心采取率92%,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93.
系统分析了黔北仁怀县震旦系灯影组储层孔洞充填自生石英、方解石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氧同位素组成,采用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沥青反射率并结合灯影组自生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进行古地温场恢复。研究结果表明,自生石英流体包裹体可以分为三期,均一温度分别为87.1~98.8℃、109.4~126.8℃和171.3~190.2℃,晚期充填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5.3~116.4℃,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3.11%~3.43%。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认为加里东晚期—燕山期古地温梯度为2.61~2.76℃/100m,各期埋藏阶段充填白云石和晚期充填方解石δ18O(PDB)分别为-15.0‰~-7.8‰和-16.1‰~-14.2‰,估算其形成的温度分别为92.0~212.5℃和74.5~86.3℃。黔北仁怀灯影组发生了三期油气成藏及一期天然气藏破坏,分别为加里东中晚期浅埋藏首次石油成藏(442~428Ma)、海西晚期—印支早期中等埋深二次石油成藏(252~232Ma)及燕山早期深埋天然气成藏(170Ma~155Ma),喜马拉雅早期天然气藏破坏时间约为42~30Ma,破坏深度为2963~3741m。本研究对于该区"下组合"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川西南荥经坳陷开展了多口页岩气调查井及参数井(CYY1,YD1和YD2)的钻探。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和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在中下奥陶统识别出大量软沉积变形构造及脆性变形构造,包括重荷模、火焰构造、球—枕构造等负载相关构造,液化砂岩脉、液化泥砾等液化构造,以及布丁构造、卷曲变形、震裂缝、震裂角砾、同沉积断层等,具有典型地震导致的同生及准同生构造变形特征。记录显示至少发生了2次地震事件,并引发海啸以及多次余震。该区震积岩的发现表明早中奥陶世曾发生明显的构造活动,是加里东早期都匀运动一次构造运动幕的响应,这对川中隆起具有重要意义。构造运动导致荥经坳陷周缘断裂活动并引发地震。地震对沉积地层的改造极大地改善了研究区油气储集层条件,更利于油气的运移。  相似文献   
95.
杨平  马亚雄  白磊  曹显光 《世界地质》2015,34(1):135-141
利用云南1∶50万布格重力异常图,以24×24 km2内49网格点求取布格重力异常均值△g,用公式HM=34.8-0.062 8△g,反演获得莫霍面深度,绘制1∶200万云南莫霍面等深线图,把云南1 800多个金属矿床(点)投绘在图上,总结出云南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的壳幔定位7条规律。并发现云南壳幔界面主体呈近南北向的复式地幔坳陷,其中发育有8条次级地幔坳陷带、10个地幔波台区。次级幔坳带及波台区控制了云南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的生成、展布。  相似文献   
96.
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新生界古环境对揭示盆内的油气形成与演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盆地内上干柴沟组冷湖四号井中的26件泥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常量、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来分析其古环境古气候演化历程.结果 表明,所有样品的Sr/Ba<1、Th/U>2,指示为陆相淡水环境;V/Cr、Ni/Co、U/Th和V/Sc值分别为0.07~0.01、3.25 ~ 2.18、0.48~0.18和8.82~5.53,均指示氧化环境,与其棕褐色的颜色特征反映的沉积特征相吻合,推测由喜马拉雅中期运动导致的盆地北缘隆起致使湖盆下沉、湖面下降形成氧化环境有关.古气候指标Sr/Cu值为13.35~5.91,表明气候总体偏温湿,温湿气候期大致可分为两期:31.0~28.7、27.7~22.5 Ma,干旱气候也大致分为两期:28.7~27.7Ma、22.5~21.0 Ma,Rb/Sr、Fe/Mn值指示的气候温湿变化趋势与此基本一致,沉积学和古生物学特征同样表明该沉积期总体处于温湿环境.温湿气候、淡水环境响应了该时段全球升温的气候背景.阶段性干旱气候的出现,与前期可能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后期主要与北特提斯海退有关.  相似文献   
97.
胡康  杨平  刘清超 《海洋工程》2023,41(3):85-95
旨在了解箱型梁在极端循环载荷下的极限强度特性。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来研究裂纹箱型梁的极限弯矩,分析了5种裂纹模型,探讨了裂纹类型、裂纹位置和裂纹长度的影响。考虑了两种载荷形式应用生死单元法对双向循环弯曲下裂纹扩展进行了模拟;并将由循环载荷引起的累积塑性损伤和疲劳裂纹损伤均考虑在内。无论单向循环还是双向循环,单裂纹模型的极限弯矩均小于双裂纹模型的极限弯矩;单边裂纹是最危险的裂纹类型。进一步分析了极端循环载荷下裂纹箱型梁的极限强度折减机理,得出了极限强度折减归因于这两种损伤的耦合作用的结论,并通过其他箱型梁验证了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98.
太湖水中光辐射传输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体的初级张产力状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沐光学状況,与透光层深度Zeu密切联系。Zeu这类表观光学属性取决于光辐射在水中的传输状况,最终取决丁水体:本身的微 物邢汴质如吸收和散射等。本文根椐太湖悬浮质的实测资料计界所得的水体固有光学参位,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悬浮质浓度垂直梯变的太湖水体中光辐射的传输情況并讨论了诸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亚热带河口区水库DOC和DIC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  唐晨  陆苗慧  张林海  Yang Hong  仝川  吕敏 《湖泊科学》2021,33(4):1123-1137
沿海水库汇聚并埋藏着大量的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区域.水体溶解有机碳(DOC)和溶解无机碳(DIC)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是水库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系统生物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亚热带河口区文武砂水库表层水体DOC和DIC的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18年11月、2019年3月和6月分别对库区表层水进行多空间点位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文武砂水库表层水体DOC和DIC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介于0.10~21.13和0.38~34.94 mg/L,其均值分别为(4.09±0.18)和(15.83±0.24) mg/L,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夏季和秋季;空间分布趋势,整体表现为北库区南库区,且由库区周边的浅水区向库区中心的深水区域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是影响库区DOC和DIC浓度的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外源污染输入强度是引起库区DOC和DIC浓度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结果扩展对水库碳循环的认知,对提高水库水质也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0.
鄱阳湖不同湖区营养盐状态及藻类种群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对鄱阳湖典型天然碟形湖、人控湖汊和主湖区进行了水质、藻类和蓝藻毒素等对比调查,结果表明鄱阳湖各个湖区的水质与藻类种群等差异较大,蓝藻毒素浓度和底泥中铁含量的分布具有一定关联性.在各水文季节蓝藻均为人控湖汊藻类的主要优势种之一.平水期鄱阳湖藻类生物量(叶绿素a浓度)与水体的pH呈正相关关系,与采样点的水深呈负相关关系,碟形湖区水体营养盐浓度和藻类细胞密度均较其他湖区水体低.丰水期各湖区的水质差异相对较小,碟形湖藻类细胞密度仍低于其他湖区,但蓝藻已成为各湖区的优势种,该时期藻类生物量与水体总磷浓度及浊度呈正相关关系.枯水季鄱阳湖各水体藻类生物量与水体总氮浓度、铵态氮浓度及电导率呈正相关关系,碟形湖与主湖区发生了完全分离,水体流动性差,暴发蓝藻水华的风险较高.高温丰枯季节鄱阳湖水体蓝藻毒素浓度与底泥铁含量呈现一定的相关分布关系,底泥铁含量高的地方,其水体蓝藻毒素浓度通常比较高,应警惕鄱阳湖流域富铁红壤流失带来的湖区蓝藻水华风险加剧后果.上述研究结果将为鄱阳湖水环境的预警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