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5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31.
本文通过地球化学方法对闽西南地区与不同成矿作用有关的岩体地球化学差异性进行了研究。闽西南地区花岗质岩石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与铜金成矿作用有关,以才溪、四方和罗卜岭岩体为代表,岩石类型多为花岗闪长岩;一种与铁成矿作用有关,以莒舟岩体和太华岩体为代表,岩石类型多为花岗岩。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前者地球化学特征上显示为壳幔混源型花岗岩,分异程度低,稀土配分属轻稀土富集型,具中等的Eu/Eu*负异常,其中四方和罗卜岭岩体形成过程中幔源物质的加入对成矿作用影响大;后者分异程度高,稀土配分模式为稍向右倾的V字型,具有较强的Eu/Eu*负异常,这种高演化的花岗岩对铁矿床的形成起到了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32.
闽西南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黑云母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黑云母的电子探针方法测试,分析闽西南地区才溪岩体、四方岩体及罗卜岭岩体中黑云母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测试结果表明,才溪二长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为高铁黑云母,而四方花岗闪长岩及罗卜岭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黑云母为高镁黑云母,在由黑云母成分确定的物质来源图上,它们均落入壳-幔混合源区域,表明其成因类型都是壳-幔混源型花岗岩,但随着形成时代的逐渐变新,其物质组成成分中幔源组分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33.
遵义黄家湾镍钼多金属矿成矿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遵义地区黄家湾镍钼多金属矿是寒武系底部的黑色页岩型矿床。黑色岩系中微量元素特征显示镍钼多金属矿层的Ni,Mo,Cd,V,Cu,Zn明显富集,而高场强元素Nb,Th,Hf,Zr,Ti亏损。稀土元素显示多金属矿层的艿(Eu)呈正异常,中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结合镜下观察发现的有机质、红藻囊果与金属硫化物之间密切的共生关系和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黑色岩系镍钼多金属矿的成因,认为镍、钼、铜、锌等金属元素的来源与热液有关,通过生物作用聚集并在缺氧的还原沉积环境下大量堆积,富集形成Ni—Mo金属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34.
用电子探针对福建省上杭地区才溪岩体、四方岩体中黑云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才溪二长花岗岩中的黑云母介于高铁黑云母和高镁黑云母之间,而四方花岗闪长岩中的黑云母为高镁黑云母;在由黑云母成分确定的物质来源图上,二者均落入壳幔混源区域,表明两个岩体都是壳-幔混源型花岗岩,但才溪花岗岩中的黑云母的MF值比四方花岗闪长岩中的黑云母的MF值低,显示后者形成过程中有更多幔源物质的加入,正因如此,使其成为紫金山矿床的含矿母岩.  相似文献   
35.
中国东南部与日本中—新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重点讨论了中国东南部和日本中、新生代火成岩的时空分布及其构造环境,总结了两者的异同性。印支期和燕山早期(190~170Ma)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具有不同的岩浆活动演化史。在165~150Ma期间,中国东南部广泛分布有过铝和弱过铝的S型花岗岩,而170~130Ma则为日本岩浆活动沉寂期。燕山晚期,中国东南部和日本都发生大规模的火山-侵入活动,同是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及其后伸展-裂解的产物,日本开始时代晚(130Ma),并一直持续到始新世(45Ma)。进入喜马拉雅期,在日本海打开之前(>15Ma),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同处于大陆伸展构造环境,在日本海打开之后(<15Ma),中国东南部和日本进入完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6.
重点讨论了中国东南部和日本中、新生代火成岩的时空分布及其构造环境,总结了两者的异同性。印支期和燕山早期(190-170Ma)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具有不同的岩浆活动演化史。在165-150Ma期间,中国东南部广泛分布有过铝和弱过铝的S型花岗岩。而170-130Ma则为日本岩浆活动沉寂期。燕山晚期,中国东南部和日本都发生大规模的火山-侵入活动,同是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碰撞及其后伸展-裂解的产物,日本开始时代晚(130Ma),并一直持续到始新世(45Ma)。进入喜马拉雅期,在日本海打开之前(〉15Ma),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同处于大陆伸展构造环境,在日本海打开之后(〈15Ma),中国东南部和日本进入完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7.
闽西南地区存在两期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岩石.早、晚两期花岗闪长质岩石分别以汤泉和四方岩体为代表,其形成年龄分别为183~157 Ma和108~105 Ma.汤泉和四方岩体都为A/CNK<1.0的准铝质花岗岩类,均属板内钙碱型岩石.汤泉岩体因富Na2O、Ba、Sr,贫HREE、Y、Yb有别于四方岩体而具高Sr-Ba低Y的埃达克质岩石特征,是地幔起源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促使加厚的元古代下地壳基性岩部分熔融所形成;四方岩体是地幔起源的基性岩浆与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的结果.汤泉岩体的形成指示研究区自中侏罗世(180 Ma)以来已有岩石圈伸展的岩石学记录,随时间推移,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愈加强烈,壳幔作用愈加明显,越至晚期岩石中地幔组分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38.
闽西南地区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岩石的特征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闽西南地区中生代存在两期花岗闪长质岩石 ,其形成年龄分别为 183~ 16 2Ma和 10 8~10 5Ma。花岗闪长质岩石K2 O +Na2 O >6 .0 % ,晚期花岗闪长岩相对富K2 O ,均属板内高钾钙碱型岩石。岩石富LREE和LILE ,δEu =0 .80~ 0 .86 ,Nb、Ta、Ti、Y亏损 ,具有岛弧 /活动大陆边缘钙碱性岩石的特征 ,指示源区性质很可能与受到早期俯冲作用所改造的岩石圈富集地幔有关 ,或是源于软流圈的基性岩浆与地壳物质混合作用的结果。闽西南地区可能自早中生代以来存在多期次的岩石圈强烈伸展减薄作用 ,幔源岩浆与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的混合形成了闽西南钾质岩石。随扩张增强 ,晚中生代花岗闪长质岩石中幔源组分增加  相似文献   
39.
闽西南大田县境内汤泉花岗闪长岩体呈NE向展布,出露面积约130 km~2,以往被认为是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本次研究获得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86.8 Ma和179.0 Ma,Rb-Sr等时线年龄为162.02±4.5 Ma,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40)Ar/~(39)Ar坪谱年龄为158.1±0.7 Ma,首次确定该岩体应形成于早侏罗世。岩体形成早期(183~162 Ma)处于相对挤压构造环境,冷却速率缓慢(4.76℃/Ma),晚期(162~158 Ma)是在伸展拉张构造环境下较快速冷却(50℃/  相似文献   
40.
胶东玲珑—滦家河花岗岩体岩石学特征及形成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区域花岗岩类概况 玲珑复式岩体位于胶东隆起区,西自三山岛,东迄福山县,北起蓬莱县,黄县南至平度县,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宽约39—52公里,其中大小岩体数十个。岩体围岩有胶东群,粉子山群变质岩,蓬莱群和白垩系的沉积岩、火山—沉积岩和火山岩。各岩体的分布情况见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