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2003,25(2):227-236
根据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与塑性流动波 (网络波 )的观点 ,在采用和改进以往对于亚洲中东部其它地区网络波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地震活动沿塑性流动网带的迁移、速度场及边界起波期等研究 ,绘制了中国东南地区网络波走时等值线图和波峰带分布图 ,初步展示了网络波控制下的地震能量背景 ,为进一步的研究及该地区地震能量背景的物理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2.
针对青藏高原中部东经88~96°、北纬30~36°地区,采用确定论与概率论相结合的构造物理方法,根据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地层结构、地热环境和驱动背景,计算了各潜在震源区的震源参数和发震概率,对比分析了1988年11月5日沱沱河沿以西7级地震前、后发震概率的变化,并就该地区地震危险性趋势进行了讨论。考虑到两次强震之间较小地震所消耗的能量,文中还提出了“有效孕震时间”的概念,给出了推算方法  相似文献   
33.
张路  王威  王绳祖 《地震工程学报》1993,15(2):30-35,75
在常温、固体围压介质(铅)三轴压缩的条件下,采用磁带记录的快速数据采集系统,对完整的居庸关花岗岩、迁安石英岩和含不同角度锯切面的居庸关花岗岩试件的突发失稳动态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试件沿内部斜面快速错动而突发失稳时,表现为各点应力和位移的振动、衰减,并趋于新的稳定终止态。根据应力和位移的记录,得到了应力-应变(相对位移)动态合成图。以失稳振动的初动半周期为界,可将整个动态过程划分为摩擦错动阶段和自由振动阶段。实验还表明,突发失稳岩石的动态错距等于或近似于终态错距。实测的动态应力降约为终态应力降的1.6倍。  相似文献   
34.
石灰岩、石蜡-松香-水泥粉混合物和环氧树脂等固体材料室温下的压缩变形实验表明,随着围压的加大和材料可塑性的增强,试件破坏形式由脆性转变为延性,在宏观结构上表现为从脆性单斜破裂、半脆性共轭破裂,到半延性和延性网状流动,以及延性均匀流动的转变.材料屈服后在应力-应变曲线上所出现的平缓段或应变硬化段对应着试件中的网络状或均匀塑性流动;随着应变的增大,当出现负坡或坡度减小现象时,则标志着试件内宏观破裂的贯通,在宏观破坏结构上往往表现为共轭流动网络与共轭破裂网络的重叠,前者网带近似正交,后者斜交.蠕变实验进一步表明,稳态蠕变幂次流动律的应力指数n 值的大小反映了试件不同的宏观流动结构:网络状流动,n 显著大于1,为非牛顿流;均匀流动,n 等于或近似于1,为牛顿流或近似牛顿流.  相似文献   
35.
烈度分布的几何特征和震源参数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考虑环境刚度效应和非匀阻效应的情况下,采用椭圆形震源简化模型,研究了走滑断层的地震烈度几何要素与震源参数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了估计断层有效发震段长度、错动角、应力降和错动距离等参数的等震线法,并结合唐山、通海、炉霍和永善等震例进行了试算  相似文献   
36.
地壳温压条件下迁安石英岩的非弹性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研究地壳温压条件下迁安石英岩非弹性变形特征和机制,着重阐述了这类岩石产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和温度压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岩石宏观失稳型式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将导致岩石中石英晶粒逐步转化为塑性组分,转化过程中伴随着岩石宏观非弹性变形的增强。宏观非弹性变形增强幅度和微观转化为塑性组分的石英晶粒含量满足一定的统计关系。当转化的塑性组分达到一定量级时,岩石的宏观力性和失稳型式将产生明显变化,变化的趋势是易于产生非弹性变形而渐进失稳  相似文献   
37.
在铁路路基稳定性长期监测研究中,要求埋设于路堤之下的压力盒具备耐久、可靠、可供长期使用的特点。钢弦式压力盒适用于长期使用,但通常被认为无法用于动态压力测量。本文提出的概率抽样测定法比较成功地解决了钢弦式压力盒对于列车通过时基底面动态压力测定的问题。根据随机抽样和概率论原理,通过对列车动载的多次测量,可绘制出基底面的压力分布概率曲线(频数分布曲线),近似地表示动态压力的空间分布状况。上述原理和方法,在青藏铁路盐湖地区路基稳定性的研究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和检验。  相似文献   
38.
王绳祖 《地震地质》2006,28(3):336-350
基于“网状塑性流动”大陆动力学模型和中国大陆大地热流的分布特征,文中针对网带黏性剪切热效应的平衡态,通过热力学能量方程的求解,导出网带温度异常方程等关系式,并通过与网带热流正异常的拟合分析,确定了相关的参数值。研究表明,塑性流动网带黏性剪切热的产生为温度的正异常提供了热源,并通过热传导扩展网带的影响范围,形成相应的热异常网带。作为对中东亚塑性流动网络系统平均状况的估计,网带的热异常宽度与地震带所显示的网带视宽度一致,约为65km;剪切网带的宽度为44km,约为网带热异常宽度的23;网带中线处的温度正异常约为210K,剪切网带边界处的温度正异常约为67K,至热异常带边缘处降低为零,其起伏形态与网带大地热流正异常“凸峰”相一致。文中为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网络的存在及其对大地热流正异常分布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淮南煤田煤层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机制与地质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淮南煤田由次生生物成因和热成因气组成的混合型煤层气藏,受各种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和控制。本文通过热流场和地温场、古构造应力场和原地应力场以及地下水动力场的系统分析,探讨了煤层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形成机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成藏地质模型。淮南煤田的煤层气藏虽然属向斜式(或盆心)聚气模型,但是,该模型强调,作为附加气源的次生生物气的补充,成藏动力学系统演化、构造样式和能量场的耦合关系,是混合型煤层气富集成藏的主因。   相似文献   
40.
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与板缘驱动力远程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岩石圈和软流圈多层简化模型的分析表明:(1)喜马拉雅碰撞边界的驱动力,主要借助高原重力势的作用,通过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塑性流动及其对脆性上层(上部地壳)的曳引,实现其向中东亚大陆的远程传递,控制板内构造变形;(2)上部地壳单独传力时,因底面受下层阻碍,所能达到的最大作用距离仅约200km;(3)上、下层之间非连续分布的壳内软弱层(低速、高导层)和岩石圈之下的软流圈对上述流动传力有着明显的影响;(4)与岩石圈地幔高粘度导致高应力极限的传统观点不同,该层因粘度较高,应变率显著降低,从而并不形成应力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