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2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张开读 《地理教学》2012,(15):61-61,53
白居易的《暮江吟》全诗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情景交融,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美妙意境,同时交代清楚上蛾眉月的形状,以及开始出现的时间是农历初三四黄昏。  相似文献   
52.
位于里海北部的伏尔加三角洲属河控型三角洲,其水下坡度极度平缓。近百年来里海海平面升降幅度达3.46m,其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00-1929年缓慢下降期,平均下降速率为1.1cm/a;1930-1977年快速下降期,平均速率为6.3cm/a;1978-1999年为快速上升期,平均上升速率达到8.8cm/a。在海平面下降阶段,伏尔加三角洲增长幅度达到每年2-180km^2,这是由于河流泥沙的沉积和浅水区出露水面而造成。海平面上升之时,较浅水下三角洲部分成为“缓冲带”,降低了海平面上升对三角洲的影响。尽管近20多年来海平面迅速上升,伏尔加三角洲并未发现海岸侵蚀、湿地损失、盐水入侵、海岸洪涝灾害等一般大河三角洲常见的现象。对比其它三角洲可以发现,各个大河三角洲各以不同的方式响应海平面的上升。  相似文献   
53.
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地层独居石年龄谱与长江贯通时间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PD-99孔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 揭示的晚新生代地层厚313 m. 独居石年龄谱表明, 上新统以350~500 Ma的颗粒为主, 第四系则以100~275 Ma的颗粒为主, 反映二者母源区发生了变化. 晚于25 Ma的独居石颗粒初现层位于高斯正极性带与松山负极性带界线之上(约在2.58 Ma), 这是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中国海沉积产生直接影响的开端. 长江河口地层中晚于25 Ma独居石含量变化分为两大阶段, 分别对应于早、中更新世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最强烈隆升.  相似文献   
54.
浅层堆积物滑坡特征及其与降雨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在浅层堆积物滑坡特征及其与降雨亲合关系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降雨量与滑坡位移量对应进行了相关量化分析。据此,运用二元回归法建立预测模型,对雨量在浅层堆积物没坡中的预测,预报作用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5.
依据钻孔资料和已发表的文献,对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育及其对相邻沉积体系的影响作了综合和概括.在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分为下切河谷和两侧的河间地两个古地貌单元.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下切河谷被淹,并转化为河口湾,海水随之扩展到两侧的古河间地.全新世最大海侵时形成以镇江-扬州为顶点的古河口湾.7000~7500年以来,当沉积速率超过海平面上升速度时,长江带来的物质大量沉积,河口湾被充填,并逐渐转变为潮汐平原和三角洲.河口湾被充填之后,长江带来的河流泥沙随之溢出河口湾,进入相邻的河口海岸地区,影响相邻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发育.长江泥沙向南进入钱塘江河口湾,在湾顶形成沙坎;向北输运,成为苏北南黄海潮成沙脊的重要物源,影响该潮成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舟山群岛海蚀平台上直接覆盖泥质沉积是以退积为主的河口湾向进积的三角洲环境转变的又一证据.长江输沙量在不断减少,而河口滩涂围垦力度在增加,这将导致相邻的河口海岸沉积体系增长速度减缓,出现侵蚀或侵蚀加剧.  相似文献   
56.
运用γ谱仪,对采自福建省兴化湾外近海海域的D37和FJ3-12孔进行了 210Pb 、226Ra和 137Cs 活度的测试,得到这3种核素活度随深度变化特征。分别运用 210Pb 法的CFCS模式(恒定通量恒定沉积模式,Constant Flux and Constant Sedimentation)和CRS模式(恒定供给速率模式,Constant Rate of Supply)以及 137Cs 时标法计算平均沉积速率,发现3种方式的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在排除粒度变化对核素剖面的影响后,对比不同取样深度的结果发现,指数衰减剖面不完整度(取样深度未达 210Pb 的本底值区)对运用CFCS和CRS模式计算平均沉积速率均有不利影响,其中对CRS模式的影响随剖面不完整性愈强而愈显著。为此提出了相关校正方法作为参考,即先根据CFCS模式估算平均沉积速率和相应的210Pbex累积量,再通过CRS法建立钻孔年龄框架,由此可计算得出D37和FJ3-12孔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2.76cm/yr和4.53cm/yr。  相似文献   
57.
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输沙量的减少及其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大量泥沙滞留于库区,出库泥沙量减少,坝下河床冲刷而提供相当数量的泥沙,支流湖泊供沙也发生变化,这将使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有所减少。三峡大坝以上长江干流和支流建设新的大坝,南水北调、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及减少水土流失都将进一步减少长江进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由此估计,三峡大坝建成后的百年内长江输入河口地区的泥沙约为2.0×108~2.5×108t/a;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形成和发育期间的长江年均输沙量为1.84×108~2.28×108t。二者的数值相当接近,然而与近50年的观测(4.33×108t/a)相差甚远,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文章着重说明中国和长江上游人口的增长、种植作物的改变可能是水土流失、长江泥沙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布容法则及其在中国海岸上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布容(Bruun)法则是预测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侵蚀最早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根据中国砂质和淤泥质海岸的情况,布容法则可定性地解释海平面上升与海岸侵蚀的关系,在满足它要求条件的海岸地段和发育时期,用它预测海岸侵蚀或许是可能的。但是,若不严格审查海岸环境和条件,把它作为海平面上升情况预测海岸侵蚀的普遍模式,有待更多的研究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59.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及潜在环境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钻孔的沉积相序将长江三角洲分为三角洲主体、三角洲南翼和北翼等3个基本的地层分区,鉴于两翼前缘和后缘的相序具有很大差异,因而两翼均划分出前缘和后缘2个亚区。地层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与沉积层有关的潜在环境问题和灾害的分布,三角洲南翼和后缘为地面沉降发育区和潜在发育区,北翼的前缘为地下海水入侵的潜在发育区,三角洲主体是污染江水的潜在渗滤区,现今河口为底辟构造潜在发育区。  相似文献   
60.
YQ0902孔位于浙江南部瓯江三角洲南侧温瑞平原上。沉积相、粒度分析以及AMS 14C测年数据表明,硬土层之下为海洋氧同位素3阶段(MIS 3)形成的潟湖相沉积,据此推测MIS 3高海平面至少达到现今海平面之下30m左右(未经构造升降和沉积物压实作用等影响的校正,下同)。硬土层的成土过程发生于MIS 2,其母质部分为MIS 3的潟湖沉积,部分为河漫滩沉积。硬土层之上是一套形成于全新世的海侵—海退旋回,与长江三角洲南翼前缘的沉积相组合类似。研究钻孔初始海泛面约形成于9 cal ka BP,推算当时的海平面约低于现今海平面25 m。中全新世最大海侵前后,东亚季风较强,通过径流或沿岸流输入本区的沉积物较充足,沉积速率较大。随着海平面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东亚季风减弱,可容空间减小,中晚全新世(5~2 cal ka BP)沉积速率较低。高分辨率的XRF岩心扫描获得的元素相对含量是古环境与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指标,其中Cl/Ti、Fe/Ti值可分别作为海相性(与海洋联通程度)与东亚季风强弱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