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14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大瑞铁路澜沧江大桥工程边坡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体中结构面的展布及其组合特征决定了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和力学性状,影响着岩体的破坏方式。大瑞铁路澜沧江大桥所处的澜沧江构造带,具有高地震烈度、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活跃的岸坡浅表改造过程等地质特征。工程区两岸节理裂隙等弱面发育,岸坡浅表改造过程强烈,导致岩体结构复杂。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对两岸边坡岩体结构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与K-S检验法对结构面进行概率密度拟合,分析岩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右岸的优势结构面有三组; (2)左岸的优势结构面有四组; (3)各组优势结构面产出状态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在统计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两岸岩体结构的统计模型,并对边坡破坏模式进行定性分析,认为:(1)右岸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为滑移 压致拉裂; (2)左岸结构面贯通性不好,主要的破坏模式是局部块体滑移。   相似文献   
132.
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四川省丹巴县城为重点研究案例,对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针对西南山区城镇的特点,提出了地质灾害承灾体的调查方法,构建了地质灾害易损性大比例尺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介绍了利用ILWIS软件进行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的技术方法。易损性评价结果表明,丹巴县城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较高的地区主要为学校、居民小区等人口集中、物质经济价值大的地段。研究区内具有极低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0.25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96.48%,具有低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25~0.50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3.21%,具有中等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50~0.75之间)的承灾体面积占0.29%,而具有高易损性(易损性值在0.75~1之间)的承灾体面积仅占0.02%。  相似文献   
133.
微塑料在海洋中的分布、生态效应及载体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微塑料通常被定义为最大尺寸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引起了人们对其潜在影响的关注.由于粒径较小,微塑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沿着食物链迁移、传递,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在海洋中长期停留的微塑料会吸附环境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等,加剧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作用.本文综述了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微塑料对海洋生物行为、生理等的影响,以及微塑料与微生物、其他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和复合效应,并对微塑料对海洋环境及生物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4.
结合国际上深海沉积研究最新动态,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侧胡基台地区中奥陶统樱桃沟组野外剖面。认为该地层块状内部无层理砂岩为砂质碎屑流沉积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浊流沉积。研究区发育有垮塌沉积、颗粒流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等重力流沉积。该区樱桃沟组重力流沉积类型的总体分布特征是:下部发育钙屑浊流与大规模灰岩垮塌沉积,见砂质碎屑流沉积;中部主要发育陆源碎屑浊流沉积,但在其下部有较为发育的颗粒流沉积;上部发育陆源碎屑浊流沉积。其中垮塌沉积和颗粒流沉积作为对古构造的沉积响应,反映了樱桃沟期该地区的古构造地形为陡坡。  相似文献   
135.
本文针对小湾水电站坝基典型片麻岩实际,通过磨片试验分析了黑云母花岗片麻岩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印证了岩石强度与矿物含量以及矿物强度有关.对该片麻岩进行了单轴压缩破裂过程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了该黑云母花岗片麻岩的破裂失稳的声发射过程,分析了岩石内部裂纹随时间、应力、应变变化,对应声发射发展形态,这对于分析岩石破裂失稳机制十分...  相似文献   
136.
采用人工智能方法,扩展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建立能对累积影响途径全部推理过程做出必要解释的累积效应专家系统。充分发挥其推理及解释的功能,克服GIS在累积效应过程分析和推理中的不足,解决了在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用GIS对区域影响环境评价的累积效应影响的时空分析,虽有一定的优势,但不能对累积效应的过程进行分析,即不能确定和分析累积效应的因果关系,不能区分累积方式的难题。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为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37.
四川省叠溪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发,沿岷江发育有大量古(老)滑坡及堵江灾害,特别是晚更新世晚期发生了一次大型滑坡堵江事件,形成了流域内规模最大的古堰塞湖—叠溪古堰塞湖,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野外详细调查、无人机及LiDAR测绘、地貌分析、地球物探等多种技术手段,从"空—陆—地"三个视角剖析叠溪古滑坡,揭示古滑坡的地质、地貌和堆积体内部结构特征,确定了叠溪古滑坡的位置与规模,并讨论了其对区域地质环境的长期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叠溪古滑坡为一巨型顺层岩质滑坡,源于岷江左岸的高陡岩壁,滑坡体方量达到1400~2000×106 m3.位于岷江右岸的平台上可见特殊的洼地凹陷,结合密度电阻率法对坡体内部结构的反演结果,发现叠溪古滑坡坝不仅完全堵塞岷江主河道,同时还阻碍了支沟流域,形成了沿汇流方向的低电阻率通道.叠溪古滑坡坝存活了约1.5万年,随后逐渐溃决,反映了构造活跃山区滑坡堵江链式灾害对山区地貌演化的长期作用.  相似文献   
138.
利用理学DMAX-3C衍射仪(CuKa,Ni滤光)、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岩石直接剪切蠕变试验系统等对武隆鸡尾山滑坡滑带软岩进行矿物成分、岩性鉴定并分析构造和组分,自然风干和饱水后两种状况的显微结构观察,并对其流变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其结果为:软弱带方解石含量占68%、有机质13%、滑石9%、蒙脱石5%、石英4%、白云石1%,滑动面的镜面物质没有变化。显微结构测试结果表明:自然风干后在扫描电镜下,样品中出现大量的线型擦痕、微孔隙和微裂隙,粘土矿物呈定向排列。充分饱水后试样出现新的微裂纹,并有扩张现象,孔隙明显增大,也较好的吻合了该滑坡滑动的一些基本事实。对直剪流变试验与快剪试验获得的抗剪强度参数相比较发现,前者的长期抗剪强度有显著降低,摩擦系数降低31.53%,凝聚力降低37.61%,且凝聚力对剪切流变特性的影响高于内摩擦系数。这些试验结果与野外对滑坡的调查结果相吻合,促进了对滑坡的机理研究;滑带软岩的微观结构及流变力学性质是该滑坡发生蠕滑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9.
王鹏  刘静  孙杰  张智慧  许强  文力  孟庆岭 《地质通报》2013,32(4):538-562
5·12汶川Mw7.9级地震为罕见的、地壳尺度位移配分于多条平行断裂的板内逆冲走滑型地震。在2条北东走向、近平行的主要地表破裂间,发育北西走向的小鱼洞地表破裂。介绍了对小鱼洞北西向地表破裂的精细填图。小鱼洞地表破裂空间上位于灌县-江油与映秀-北川断裂间,全长约8km,总体走向310°,为南西盘抬升、逆冲兼具左旋走滑性质。地表破裂在南东端走向变化较大,从300~310°变为南北向,并与灌县-江油地表破裂带的磁峰段相连。小鱼洞地表破裂的垂向位错自北西往南东方向递减,北西端陡坎高度最大3.4m,南东端则小于0.2m,衰减梯度约为0.5m/km。左旋走滑位移测量点较少,集中在中段的小鱼洞镇附近,所测最大左旋走滑位移约为2.2m,一般走滑位错与同处垂直位错具有同步变化的特征。小鱼洞断裂近地表的倾角较缓,为30°±15°。结合已有地貌、地球物理和地质研究结果,提出小鱼洞断裂是向下与灌县-江油断裂交会的侧向断坡,位于映秀-北川断裂中南段间的断面倾角差异的撕裂部位,连接映秀-北川和灌县-江油断裂。在运动学上,认为小鱼洞断裂是以斜向断坡为几何形态的撕裂断裂,调节了北东走向的主断裂的运动学横向差异。小鱼洞断裂上的同震位移矢量与N70°、80°E的区域主压应力场方向匹配。这一方向与龙门山高原边界斜交。  相似文献   
140.
本文借助于先进的多功能大型高速高压环剪试验机,通过进行不同应力历史、剪切速度和正应力等条件下的系列试验,对吉林长春地区广泛分布的超固结粉质黏土在快速大剪切位移条件下的力学响应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前期固结历史和剪切速度不仅对超固结粉质黏土的抗剪强度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并且对于其峰后应变软化亦产生明显的影响。在相同剪切速率和正应力条件下,前期固结压力越大,其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值越大。不同剪切速度下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具有相同应力历史的条件下,峰值强度和峰后应力降低随着剪切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剪切速度越快越有利于土应变软化的产生以及剪切面的形成。在快速大剪切条件下对长春地区超固结粉质黏土抗剪强度变化起主要作用的是剪切过程中土体结构的变化和剪切面的生成,而剪切过程中孔隙水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