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43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湖北省长阳县火石山泥盆系黄家磴组-石炭系高骊山组21块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黄家磴组、梯子口组、高骊山组的SiO2和Al2O3及TFe2O3的含量较高,表明受陆源物质影响较大;和州组下段CaO含量高,表明海水相对较深。Na2O及Mg/Ca值指示气候经历了温湿-干热-温湿变化的过程。微量元素,如Cu、Pb、Z...  相似文献   
72.
"巫山黄土"的磁组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巫山黄土"的成因类型, 对新近发现的"巫山黄土"进行了磁组构测试和磁化率主轴特征分析, 并与长江现代沉积物以及长江中游一带分布的风积黄土和"砂山"的磁组构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1)"巫山黄土"的κ、P、F、L、E值与风积黄土和"砂山"接近, 却明显低于长江现代沉积物的相应值; (2)在磁组构参数F-L关系图上, "巫山黄土"的数据点多集中于坐标原点附近, 与长江中游一带风积黄土和"砂山"的特征也类似, 均指示了沉积动力相对比较弱的沉积环境.而长江现代河流沉积物的数据点却主要分布于F轴附近, 反映长江现代河流沉积物的F较L发育; (3)"巫山黄土"的磁化率最大主轴特点也与长江中游风积黄土和"砂山"的接近, 偏角的方向比较分散, 长轴的倾角为36°~38°, 短轴的倾角为37°~39°, 而长江现代河流沉积物的磁化率最大主轴偏角的方向比较稳定, 并且长轴的倾角一般小于10°, 短轴的倾角大于80°; (4)"巫山黄土"样品的T值介于-1~1之间, 而长江现代河流沉积物的T值却主要以大于1为主.综合看来, "巫山黄土"的磁组构特征与长江中游一带的风积黄土和"砂山"接近, 指示了其风积成因的特点.   相似文献   
73.
张杰  童金南 《古地理学报》2010,12(5):535-548
华南下三叠统中上部普遍发育蠕虫状灰岩,宏观上可以分为深色“蠕体” 和浅色“基质”。对于 其成因的认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的观点有化学凝聚说、生物扰动说和机械成因说等。笔者通过对下扬 子地区5条典型剖面进行野外详细分层描述、采样、薄片观察以及实验分析,并与中上扬子地区进行对比研究, 对蠕虫状灰岩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并将蠕虫状灰岩分为4类:连续成层蠕虫状灰岩、生物爬迹/钻孔蠕虫状灰 岩、呈似层状/杂乱条带状排列的蠕虫状灰岩和混染状蠕虫状灰岩,其在剖面上具有典型的变化规律。蠕虫状灰 岩发育的层段少见宏体化石,遗迹化石、微生物的分布与蠕虫状灰岩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早三叠世缺氧、HS和CO 含量增加、海水呈碱性、喜氧生物匮乏等为蠕虫状灰岩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灰泥在早三叠世特殊的 海洋化学条件下开始沉积分异,后经历了同沉积成岩作用和不同程度的宏体生物、微生物作用,因此形成了不 同类型的蠕虫状灰岩。蠕虫状灰岩发育时为海洋缺氧、有毒气体释放的后期,海水X(Mg)/X(Ca) 值开始降低, 碳同位素值回升,随后生物逐渐活跃起来,环境也逐渐改善。因此蠕虫状灰岩可以被认为是生物复苏、环境改 善的标志。  相似文献   
74.
位于安徽省中部巢湖市郊的平顶山西剖面被推荐为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全球层型候选剖面。系统记述了该剖面的地层序列,包括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碳氧同位素地层和旋回地层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剖面包括3个岩石地层单元、7个牙形石带、5个菊石带、3个双壳类带;在剖面下段地层中识别出2个正向磁性带和2个反向磁极性带;与地球轨道天文周期相对应的Milankovitch气候沉积旋回也可以明确地辨认;碳氧同位素δ1 3Ccarb演变呈现两次大的旋回。以牙形石N eospathodus waageni首现定义的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在该剖面上位于三叠系第二个主要的正向极性带近顶部,也接近三叠纪碳同位素δ1 3Ccarb首次正向漂移峰值处  相似文献   
75.
童金南 《地质科技情报》2005,24(1):54-54,60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地层委员会、湖北省古生物学会、中国地质大学共同发起,中国地质大学和其下属湖北省地球表层系统开放研究实验室承办的“全球重大变化时期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1月6~7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全国29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包括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120多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6.
童金南  黄云飞  梁蕾 《地学前缘》2014,21(2):144-156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及随后早三叠世复苏期是古、中生代之交重大地质突变期的主体。这一时期,生物演化更替显著、生态空间扩展快速广泛,因而生物地层分辨率高、可对比性强;各种重大地质事件活动频度和作用强度显著增加、影响范围广泛,因而其产生的识别标志明显、区域精时对比能力强;由于突变期伴随有强烈的地内构造活动,火山物质提供了丰富的精确地质测年素材,同时伴随重大突变过程而被强化的历史阶段性和时间节奏性地质记录,也为年代地层精确定年和计时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因此古、中生代之交的地质记录为高分辨率生物环境年代地层综合研究提供了最佳条件。文中以中国南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和下三叠统研究工作为基础,系统总结和分析了这一时期的生物地层序列、环境事件标志及其地层学价值、年代地层学研究进展,提出环境地层学研究是进一步深化古、中生代之交重大地质突变期地层学研究的新突破口。  相似文献   
77.
巢湖平顶山北坡剖面早三叠世碳、氧同位素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取自安徽巢湖平顶山北坡下三叠统剖面中 12 4个碳、氧同位素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 ,由 Induan阶→Olenekian阶下部→ Olenekian阶中部 ,δ1 3C平均值由 - 1.8‰减小到 - 3.9‰后又快速增大到 3.7‰ ,δ1 8O的平均值由 - 6 .9‰降低到 - 8.6‰后又回升到 - 6 .5‰。 Induan阶的中、上部δ1 3C呈缓慢上升趋势 ,Olenekian阶下部δ1 3C呈明显的“U”型谷 ,Olenekian阶中部 δ1 3C表现为显著正漂。碳、氧同位素演化特征表明 ,早三叠世 Induan期环境恶劣、生物复苏缓慢 ,Olenekian早期的地质事件导致生物再次绝灭 ,延缓了生物复苏的进程。  相似文献   
78.
以崆岭杂岩中新太古代花岗片麻岩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其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岩石成因和扬子陆核~3.0~2.6Ga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花岗片麻岩形成年龄为2 673±39Ma,且遭受了古元古代(2 042±27Ma)的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花岗片麻岩富Si,贫Mg、Cr、Ni,具有Eu、Sr和高场强元素的负异常.花岗片麻岩的εNd(t)值在-1.9~-0.1之间变化,对应两阶段Nd同位素模式年龄为3.15~3.01Ga,锆石饱和温度为789~825℃,显示岩体可能形成于初生长英质地壳物质在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高温条件下部分熔融.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以崆岭杂岩为代表的扬子陆核可能完整记录了~2.9~2.6Ga板块俯冲-碰撞-后碰撞与造山作用相关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79.
中三叠世是中国南方沉积盆地从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转变的重要时期,因此阐明该期的地层结构和沉积古地理分异对于揭示该区域构造和地质发展历史是相当重要的.本文将中国南方划分为四个沉积区:东南沉积区、下扬子沉积区、上扬子沉积区及右江沉积区.同时对各沉积区序列、岩相生物群的分布和分异进行了总结.从而认为当时东南沉积区与下扬子沉积区是一个直接关联的沉积古地理整体,而上扬子沉积区与右江沉积区为另个沉积古地理整体.前者在中三叠世时是-个南东高,北西低的向北西方向倾斜的陆缘海沉积盆地,从安尼期至拉丁期,沉积相带不断向北西方向迁移,并在安尼期与拉丁期之交完成从海向陆的转变.后者在中三叠世时期是一个由北向南加深的大陆边缘,其沉积相的分异亦大体呈南北方向.上扬子主体为一个巨大的浅水碳酸盐台地,向南海逐渐加深,构成台一盆式的古地理格局,但进入晚三叠世,本区全面隆升,而长期隆升的康滇古陆开始接受沉积,从而形成东西向分异的新的古地理格局,两者具有很不相同的演化历史,反映了它们从海向陆的转折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0.
正(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武汉4302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